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意识与国家意志研究精选——吴丹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中国现代化进程奋发努力的动因来自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也来自过去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累。一个在历史上真正拥有过支配地位的国家,它一定具有伟大的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的现代化强国。

从中国历史上王朝建国立都的规模来看,西汉和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 为恢宏磅礴的朝代,整个国家的内在精神充满了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 的大国气质。它定都长安,将王朝的政治命运直接面对苦寒贫瘠的自 然条件和北方外敌的军事威胁之下,整个王朝如同处在一种动态的危 机之中,由此激发了一个民族在奋斗中求生存积极进取的尚武精神。

在战争即将降临或者已经发生的灾难面前,科学决策是对政治 家智慧和毅志力的考量。毛泽东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有两个决策最难 决断:一个是 1946 年与国民党决裂;一个就是抗美援朝。三年的解 放战争,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从军事上打败蒋介石腐朽的国民党 政权,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到三年的朝鲜战 争,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签订了 朝鲜停战协定。这一立国之战,彰显了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特质 的国家民族意识。

我从民族伟大复兴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志的角度出发,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化的祝野,通过精选历史上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的分析研究,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必然。

一、张学良将军家国情怀的民族意识

少帅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改写历史的民族英雄。做为一个旧时代的军阀,在国家统一进步发展的历史中,他易帜服从统一大局,就是一个有民族意识的英雄及国家领导人。而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进攻东北,他弃东三省不抵抗逃跑的行为,也是为了保存实力,恐惧日本国力强大的旧时代军阀思想意识的体现。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对中国的蚕食采取不抵抗和消极抵抗的策略,使中国步步滑入亡国灭种的深渊。面对国家的危难,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促成下,形成了抗曰民族统一战线,它使中国踏上了全民抗战、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的康庄大道。但是,却有一批所谓的史料派学者认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错误之举,对民族抗战带来重大的损害,他是千古罪人。我认为这一错误观点,应予以批驳

西安事变另一说法的表述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部分知识界名流认为张学良忽然发动西安事变,用武力劫持国家元首,加重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其行为破坏了刚刚完成的国家统一,是历史性的倒退,坑害了国家;而广大民众也担心事态扩大,再度回到军阀混战割据,民不聊生的状态,因而西安事变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西安事变之前,当时蒋介石迟迟不肯抗日,主要是认为中国国力太弱,面对与强大的工业化武装之敌开战,需要有充分进行准备的时间。在蒋介石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述:准备用中国的钨矿与德国交换,可以用4年的时间装备60个徳械师,进行武器配备及使用标准化的训练,设立兵工厂、修建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待时机成熟再对曰宣战。而张学良的错误之举,将以国家全面对日宣战的时间提前了两年,造成了因准备不充分,给抗战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持上述立场的学者,继续为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对曰消极抵抗行为进行辨解。他们认为蒋介石在东征、北伐战争时期,身先士卒、晓勇善战、不畏牺牲、曾身装手榴弹指挥士兵冲锋陷阵,常置生死与度外。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迟迟不肯抗战,是为了拖延时间,避免与曰军过早决战,他对全局有战略思考,是能够忍辱负重的国家领袖。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地位

宋美龄曾讲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为争夺地盘、不为扩充军事实力,只为牺牲。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扣蒋、放蒋、陪蒋赴南京,在我党的支持下促成了抗曰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彪炳史册。

西安事变前,面临民族危难,蒋介石却亲临战争前线,对中国共产党已不到两万的红军进行围剿,在重兵压境延安处在凶险危局下,是张学良在西安的兵谏扣蒋,使我党转危为安。由于蒋介石持续的打内战、消极抗曰,沒有张学良也会有其他人抓蒋或逼蒋抗日,成为民族英雄的历史壮举,这是时代的必然,它符合历史的规律。实践证明,西安事变挽救了我党及红军处于内战状态的险恶境地,这一代表先进中华文化的政党,在以后的历史征程中,通过土地革命,使中国农民这一最广大的社会群体得到解放,在抗曰民族统一战线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打败了曰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消灭了蒋家王朝,建立了真正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应该也必须有它应有的历史地位。周恩来讲: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毛泽东评价: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领导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日军的全面抗战,也造就了他本人领导全民抗曰,成为抗战民族英雄的一段历史辉煌。但是,蒋介石心胸狭窄,软禁张学良一生,实为一己之私利,他企图通过敲山震虎的手段来威摄对立势力,这说明蒋介石缺乏国家领导人、政治家应有的素质,心理极其阴暗。

张学良为抗日民族大义身限囹圄,半生被软禁,牺牲了个人人身自由,历史应该有再进一步的高度评价。如同蒋介石正面战场与日本铁血奋战的八年,也奠定了他抗曰战争胜利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一样。事无完事、人无完人,对历史事件、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因抵制日本政府在“满蒙”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全部要求,张作霖在皇姑屯惨遭日本人的暗算;张学良的民族意识体现在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因为对国家的热爱,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晚年被囚禁在台湾,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介石从36岁关到83岁。

少帅张学良富有人格魅力的传奇故事,曾被开创口述历史写作的唐国刚先生这样戏说道: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在张学良晚年生活获取自由的曰子里,他彻悟人生、告诫世人“爱人方能爱已”。他本人深明大义、舍生取义,大爱无疆的光彩人生,理应值得载入史册,为后世传颂。

二、中国军人铁血台儿庄的民族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是工业日本与农业中国的 较量。日本完成了近代文明,取得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以钢铁 洪流般的雄厚实力对中国开始了一场灭绝种族的屠杀。日军在南京的 大屠杀,造成30 多万中国军民死亡的惨痛现状,使中国人民特别是当时 的中国军队猛醒过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面临种族灭绝的 险境。此后,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起许多卓有成效的战役:台 儿庄大捷、徐州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中条山保卫战、 昆仑关大捷、万家岭大捷等;同时组建中缅远征军:“一寸山河一寸 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铁血男儿出境打击日寇,屡获胜利。

台儿庄保卫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首次大捷。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桂系将领李宗仁率领杂牌军欲血奋战,击溃了日军精锐坂 垣、矶谷师团,歼敌愈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振奋了 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我们在欣赏李宗仁将军善良、忠厚、果敢的性 格,与卓越超群调动军队将领军事指挥艺术风彩的同时,也对国民党 正面战场首战告捷的胜利给予历史的评价。

李宗仁将军的军事指挥艺术

1938 年 2 月,日本精锐坂垣、矶谷两师团齐头并进,企图会师台 儿庄,旋即与宁沪日军夹击徐州,打通津浦铁路。此时,只有死守临 沂、阻敌两师团会师,方能不失台儿庄、确保徐州无虞。李宗仁手下 惟有庞炳勋军团不足 5000 人马可供抽调驰援临沂。庞年逾花甲、久 历戎行,善于避重就轻,注重保存实力,以“为人圆滑”“极难驾驭” 著称。要使此人听命于年纪较庞小的李宗仁且于强敌面前拼死血战实 非易事。于是,李宗仁破格优礼以待,推心置腹,诚恳相见。他对庞 炳勋说:“庞将军久经沙场,论年纪、论资历,你是大哥,我是小弟, 本无德才指挥你。在战斗序列上,我被编为战区司令,论私交,实是 兄弟战友,不该有上下之分。目前国家有难,我们如能为民族战死沙 场,才不愧做一军人。”李宗仁以衷情打动庞炳勋,继之晓以大义, 此后,又电请蒋介石收回旨在吞并庞部的“缩编”之命并发给枪支子 弹,使庞炳勋感激涕零、慷慨出征。坂垣师团以优势兵力配以重炮、 骑兵,猛攻临沂半月有余竟不能越雷池一步,最后在援军与庞部内外夹击之下溃败而逃。 增援庞炳勋的是张自忠部五十九军。张自忠与庞炳勋原同为西北军将领,在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内战中,庞炳勋受蒋介石收买,阵前反 戈,张自忠几为庞炳勋所害,从此二人积怨甚厚,张自忠曾表示决不 愿与庞炳勋共同作战。此次临沂告急,除五十九军外已无兵可调。李 宗仁亲自与张自忠面谈,晓以大义,命张自忠以国家为重,摒弃前 嫌,听从庞炳勋指挥。李宗仁调解有方,加之张自忠为保二十九军安 全撤退,在卢沟桥失守北平沦陷后与日军谈判周旋,一度遭误解,背 上汉奸的骂名,而李宗仁曾在蒋介石面前,力保其解禁抗日。因张自 忠曾受李宗仁大恩,正思图报,故而慨然承诺,与庞炳勋配合默契, 一举成功。

临沂之战,李宗仁指挥装备极差的无名“杂牌”军队与“大日本 皇军中最优秀”的坂垣师团对抗,并将其彻底击溃,败退 90 余里龟 缩于莒县城内,主要靠的是士气旺盛、将帅用命。造成齐心协力的原 因之一就是李宗仁出色地协调了人际关系。战前,他与庞炳勋肝胆相 见,解除了军队中最忌讳的将帅之间的情绪对立,协调了自己与部下 的关系。战斗进行中说服张自忠与庞炳勋合作,协调了下属之间的关 系,从而协调了两个军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并肩战斗,共赴国难。这 是临沂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冒着危险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气大振。战役激烈进行的时候,日军攻入台儿庄内。守卫的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立即组织敢死队,准备夺回阵地。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队员赏大洋30块。”报名的战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作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队趁夜色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57名敢死队员绝大部分壮烈战死。在滕县战役中,王铭章师长与全师在滕县壮烈殉城,日本人要王铭章投降,他坚决拒绝,兵尽粮绝之时,援军未到, 他砸毁电台,亲自上西北城墙,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该排全部阵亡,王铭章腹部中弹,并再次负伤,自己用手枪饮弹殉国。当时滕县县长周同也从城墙跳下,陪同殉国。 

在一个集体内部,除了正式的组织机构,往往存在着长期共同 协作所产生的另一套习惯性的人际关系。由于各种不同的思想、趣 味,人们会逐渐形成一套超越组织的非正式组织,我们称此为非正式 组合。可见李宗仁协调非正式组合的重要意义。假如李宗仁以长官自 居,对庞炳勋傲慢无礼、严辞命令,此公会临阵逃脱,溜之大吉的。 同样,不重视派系之争,事先解决矛盾,张自忠即使有碍军令勉强从 命,也不会竭力奋战,救出“私仇”。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军队,实质上是由占有地盘并发行地区货 币的封建军阀联合体组成。国民党内派系之争极为严重,军统、中统之间,嫡系、杂牌之间,如中央军嫡系中何应钦与陈诚之间的矛盾冲 突尖锐复杂,以派系为中心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错综交叉、互相 牵制。这种非正式组合常常使部队军令不行,互相掣肘,以致为敌方 所利用。像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那样出色地协调解决在国民党军队 内却是不多见的。在他的如不立即进击合围日军与台儿庄,将军法从 事的严令下,汤恩伯率领中央军迅速合围台儿庄,将坂垣师团彻底击 溃,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基于爱国热情的激励,正义与真理的感 召力的驱动,李宗仁的以协调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官兵抗日作战勇 气的指挥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示,台儿庄大捷将永载抗战 史册。

对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评价

在半殖民地落后的中国,虽然形式上刚刚完成国家统一,但云南 地区仍然发行滇币、广西地区也流行自己发行的货币。中国实际上是 一个由军阀割据组成的军事联合体的农业弱国。就是这个军阀联合体 的一支,时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领袖李宗仁,率领以各地 杂牌军为主的中国军队,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在台儿庄筑造了中华 民族抗击日寇的铁血长城,最终毙敌愈万,取得台儿庄大捷,再次打 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落后的国家面对强敌的入侵,正义的战争可以唤醒强大的民族意 识,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中国的抗战终于纳入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洪流。中国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 150 万日军拖 在中国战场的战争泥潭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被战争贪欲冲晕了头脑,偷袭珍珠港向美国 宣战,最终走向失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顽强不屈,最终取得抗日战 争的胜利,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摧毁的。

三、蒋介石与毛泽东“家与国”的天下之争

面对半殖民地、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统一富强、民族 的复兴昌盛,蒋介石和毛泽东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较量。毛泽东以 科学的理论、博大无私的胸怀、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代表大多数人 民的利益、以弱胜强、用战争的军事手段摧毁了蒋家王朝,创建了现 代民族国家,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蒋介石的军事战略评价

蒋介石是一名军人,先后在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过。在近代中国大陆期间,他任职最久的职务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毛泽东曾说过:“蒋介石代替孙中山,创造了国民党的全盛的军事时 代。他看待军队如生命。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点,他 是抓得很紧的。”在国民党各派内战中,蒋介石先后打败李宗仁、冯 玉祥、唐生智、阎锡山、十九路军、陈济棠等,主要依靠的是政治分 化和金钱收买等手段。周恩来总理对蒋介石的军事能力有过这样的评 价:“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 好一点。他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这是他能争取(指取胜)其他 军阀的原因。”

衡量一个军事统帅是不是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驾驭复杂多变局 势的能力,主要是看他能否对全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能及时掌控,清 醒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预见到下一步可能的发展,迅速做出明确 而有效的决策。综观蒋介石的军事生涯,客观评价,他是一个具有战 略眼光的军事战略家。

1927 年,蒋介石亲率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开始了统一全 国的征战。他使用军事打击为主,重金收买、封官誉爵、妥协退让为 辅的手段,至少帅张学良东北易帜、改换青天白日旗后,迅速从形式 上统一了中国。在当时军阀割据国家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下,统一符 合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进步。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指出:“如果战端 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 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按照欲先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东北;欲先征服东亚,必先征服中国;欲先征服世界,必先 征服东亚的军事构想,提出用 3 个月征服中国。华北陷落后,开始进 攻上海,“八一三”淞沪上海会战开启。

蒋介石当时的战略思想是,调动以中央军为主的中国军队主力在 上海与日军进行一场消耗战,争取时间将全国的工业设备、各类为战 争服务的资源迅速转移到重庆,借助中国西南地势高、西北地势平坦 的地理优势,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逐次抵抗、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奋战 3 个月后,主动撤出战场,打破了 日军 3 个月灭亡中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为国 民党迁都重庆、搬迁内地的工业战争资源,为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争 取得了时间和战略空间。

毛泽东于 1938 年 5 月曾预言:中国的抗日战争要打七、八年,他 的《论持久战》发表后,蒋介石十分赞成,并对这一思想创建给予了 支持。他让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总结为“积小胜为大 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经过 8 年的艰苦奋战迫使日本投降。毛泽东的预言果 然得以实现。

中国全面抗战因较早占据有利地形,从战略上弥补了农业弱国没 有技术工业的能力,国家战争实力不足的劣势;国民党主动采纳了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在共产党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配合 下,有效地将 150 万日军深深拖陷在中国战场的泥潭,使中国成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的主战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历史 性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倾全国之力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在毛泽东的 率领下解放区进行了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战争形势急转 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 介石面对败局,又一次启动了抗战时退守大西南的战略部署。他企图 划江而治、再次迁都重庆,借助大西南有利地形,负隅顽抗、拖延战 争进程,预留台湾作为后路。但在解放大军秋风扫落叶的攻击下,最 终只能退守台湾、偏安一隅。

蒋介石失败的历史必然

蒋介石信奉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合,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之际,也能挺 身而出率领中国人民抵御外敌。为什么在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的全面较量中却一败涂地呢?蒋介石将三民主义的理论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糟粕相结合,为一己之私利搜刮民脂民膏,在民族危难时 刻,狂敛财富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蒋家父子、陈家党,始终代表少 数权贵阶层的利益治理国家,其“家天下”的思想,终将因腐败而 倒台。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扬 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部分,发挥优秀特质,倡导天下是天下人 的天下。他推翻旧有的土地制度,开展土地革命,倡导耕者有其田, 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生存环境、追求幸福生活的切身利 益。他以宽阔的胸怀、宏伟壮观的视野、不怕牺牲的伟人性格,以国 家民族利益为重,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新中国。这就是蒋介石与 毛泽东“家与国的天下之争”,是毛泽东战胜蒋介石,共产党打败国 民党取得胜利的必然逻辑。

蒋介石对毛泽东的折服

1949 年,新中国在天安门举办开国大典,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蒋氏父子曾对毛泽东进行过一番评价。蒋介石讲:“他毛 泽东绝非常人可比,你我父子要为在北京天安门的毛泽东成立中华人 民共和国干杯。”蒋经国讲:“我决不为毛泽东的胜利干杯,为什么要 为他而庆祝呢?”蒋介石讲:“先总理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 国,可没过多少时日,他就无奈地让位给袁世凯。而你父亲宣布当选 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统,还不到一年,也不得不让位给李宗仁。也 许是他毛泽东比你父亲经历过更多的挫折,所以他深知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不易呀!在他还没进北平之前,他明确昭示党内决不做李自 成。还在重庆谈判的时候,毛泽东嗜烟如命,手执一缕就绵绵不断, 一天要抽 50 多支。但是,当他知道我不抽烟的时候,在整个谈判期 间,他竟然一支烟都没有抽过。你就可以通过这一件小事,知道此 人的毅力和克制力,非常人可比!记得当年湖南的何健掘了他毛泽东 的祖坟,我想毛泽东收复了大陆也一定会报这挖祖坟之仇,可我没想 到,他毛泽东还能如此大度,对我蒋家的陵寢秋毫无犯。此人有雄才 大略,你我父子不得不服啊!”蒋经国说:“我明白了,您为毛泽东成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干杯的真谛了。”

在蒋介石观察到毛泽东为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面对强大的苏联 在侵占擢取中国利益的矛盾斗争中,寸土必争的坚强意志时,曾不无 感慨如此评价道:毛泽东能在斯大林虎口里抢食吃,说明他的确有 过人之处,是我所不及的。政治上我们和毛泽东是敌人、是对手,但是 在国家外交问题上他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对抗,我倒 愿意和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人交朋友。怎么说,他们都是中国的 人杰。

蒋介石这番客观的告白,反映出对成功者的尊重,也怀有对毛泽 东雄才大略、高尚人格的仰慕,说明蒋介石是一个有民族意识和一定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四、抗美援朝立国之战的国家意志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三天后美国发动入侵朝鲜的战争。与此同时,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战机多次进入我国领空。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再次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进攻朝鲜北部,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中国古语说: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在国家安全受到战争威胁,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下,毛泽东高瞻远嘱、审时度势、力排众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质疑朝鲜战争的“正确性”

在学术界有些人根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解密的一的“批朝鲜战争的档案,认为美国干预朝鲜内战时,并无意攻击中国本土,以此质疑战争决策的正确性。

朝鲜攻击韩国后,以艾奇逊、尼采和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派坚持战争应限制在韩国境内,而军方则认为战争应该打到平壤。两派相持不下,这就是著名的“7月辩论”。经杜鲁门周旋后找到了一个妥协的办法:同意军方的要求越过三八线追击朝鲜人民军,但必须是在苏联或中国没有大规模派兵进入朝鲜或宣布派兵的条件下。同时,要求在与苏朝或中朝边境地区仅能使用韩军,不得使用美军或其他外国军队;如果发现苏军或中国军队大规模进入北朝鲜,美军不得与中苏在三八线以北进行地面作战,以避免地区战争升级为美苏中全球战争,应将部队立即撤回三八线以南(海空行动除外);如果苏联或中国入侵三八线以南作战,应尽可能守住防线,但不得擅自采取使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

根据上述资料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无意攻击中国,中国没有必要为朝鲜做倾出国力的牺牲,而战争的结局只是打回到了战争的初始点三八线。我认为这种观点背离了历史客观的公正性。

历史客观的看待朝鲜战争

评价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够离开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事件的起因,都不应该孤立地、片面地、舍本逐末地判断所谓的是非曲折。美国杜鲁门总统所谓要控制战争规模进程的设计,在战争开始就被麦克阿瑟突破,美军攻占平壤后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在地缘政治上直接威胁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国家安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底线思维科学、客观的决策。当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时,中国领导人并不知道他们是否会继续前进,越过鸭鸭绿江。底线思维要从最坏处准备,如果美国会越过鸭绿江,那就是在朝鲜抵抗美军,还是在东北抵抗美军对我们的国家利益更为有利的问题了。毌庸置疑,在多山的朝鲜打仗,比东北大平原上对我们更有利,中囯的损失会更少。所以,毛泽东再三考虑,还是决定抗美援朝。

历史记载了毛泽东对决策出兵朝鲜的战略思考。他反复权衡出兵的利弊得失,因为战争必然会带来伤害,它可能会推迟我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发展进程,甚至会引火烧身,使中国变成战场,中国胜算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毛泽东当时用三把刀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会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朝鲜一把尖刀插在我们的头上,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趣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因为当时我们也在支持越南的抗法战争。毛主席已经判断蒋介石会与美国勾结起来对付中国,天下如果有变的话,他们就会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老人家形象的比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果不主动出击打这一仗,不把敌人打痛、打蒙,敌人的百拳就会向我们袭来,而且从三个方面围过来,战场可能是中国境内了。所以,毛主席当时就给在苏联访问的周总理去电报。他这样写的:我认为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如果等朝鲜彻底垮了,中国再想出兵就没有理由了,也没有机会了,而只能做在中国境内迎战美军的准备了。

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同国;美军兵抵我国鸭绿江、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全,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义的选择,全国人民都已明白了这种必要性和正确性。毛泽东讲:我们不要去侵犯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侵略。为此,中国人民和自己的领袖做出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正确选择。

从大国关系到角度分析,历史上的远交近攻是客观经验的总结,当时开战所付出的代价似有得不偿失的一面;从地缘政治来分析,战后冷战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拒敌于国门之外,开战是历史的正确;从发展至今的现状看待开战的历史,中国和平崛起受到美国的遏制,这就是当下重返亚太、构造印太、兵临城下的历史必然。毛泽东马背得天下,面对战争灾难,故有抗美援朝王者风范的决策之举。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组织起来的l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毛泽东相信自己的人民,在国家有难时,大家会为维护民族尊严挺身而出的,因为美国不能限制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发展。

立国之战的国家民族意识

西方军事专家曾说过,对现代军队来讲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这支军队就会丧失作战能力。美国军队也有规定,伤亡率超过三分之一的军队,即可投降。在西方人价值观认为能打到这一地步的部队,巳经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了。而在上甘岭战役中国和美国军队的搏奕中,让全世界见证了铁血忠魂的中国军队。1952年美国集中优势兵力向上甘岭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被誉为“范夫里特弹药量”的炮击,倾泻了30多万发炮弹,地动山摇的43天,山岭标高被削去2米。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我军消耗的大小口径炮弹加总才是120万左右。在战役中,我军有一支不到200人的连队,被打残、打光后多次增兵,累计补充了800名兵力,最后仅有6人活下来,如终没有撤退脱离阵地,共计消灭敌人1800名。这支强悍连队的战损率高达百分之五百。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经此一战,美军对中国陆军畏之如虎,中国是世界最强的陆军当之无愧。麦克阿瑟无奈说:朝鲜战争之前,中国人连鸭绿江都不敢过,抗美援朝战争后,谁要和中国人打仗,脑子绝对有问题。

在毛泽东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时,毛岸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担任总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在赴朝作战时英勇牺牲。当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时,老人家眼含热泪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毛泽东在与老友周世钊的谈话中讲到:“我作为党中央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毛岸英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之志,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英勇献身,和一切普通的志愿军战士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之魂。

彭德怀元帅在总结这场战争时说:这三年(抗美援朝)激战之后,被限制在他们原来发动战争的地方。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国家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这一战,获取了苏联从东北撤出了他的军事力量,并援助我们156个大型项目,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再此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直到1971年美国幡然醒悟,他们的战略分析专家不无感叹道:中国的毛泽东真的是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总结历史経验,可以对未来发展进行客观预测,其目的是增加人们对现实判断的准确性。历史上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是一代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及对发动人民群众自信的成功。中央集权制调动资源的举国体制、强化的个人对社会价值的义务本位的奉献精神、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万世开太平东方文化的理想追求,这些国家民族意识的优质特性是取得胜利的动力源泉。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深谙中国文化,他说过:每一次乱世之后必有强大的统一王朝。中国的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存在了5000年还是这么强。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