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联合宁夏等6省区代表热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

核心提示

      红军长征,始于江西于都,血染湘江渡口,遵义会议转折,四川突破重围,会师宁夏将台堡,落脚陕西延安,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余里。这场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

      广西日报联合江西日报、贵州日报、四川日报、宁夏日报、陕西日报,邀请6省区全国人大代表共话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赓续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团结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宁夏

让长征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李东梅

       宁夏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那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1935年,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我多次走过六盘山脚下2.5公里的“红军小道”,是一条微缩版的“长征路”,娄山关、腊子口、夹金山……每一处长征路途中的险要难行,都深深铭刻着革命先辈的奋进和不屈。

       长征不仅仅是一条用脚步和热血行走出来的具象道路,更是一种凝固的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成为屹立不倒的一座丰碑。

       红军长征路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从“半条被子”到“红军粉”,从“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到“单家集夜话”,长征犹如一部红色“播种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要挖掘好长征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议加大数字再现工程,搭建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推动长征资源数字化管理,打造“可移动、可阅读的长征”文化项目,让长征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要加强“长征人家”传统村落文化遗存挖掘,讲好新时代的长征故事。

不断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西吉县将台堡纪念碑。王玉平 剡文鑫/摄

       葫芦河畔,群山环抱,黄土筑造而成的城墙耸立,见证长征胜利结束,无声地讲述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会师情景。

       “每年都要到纪念园参观,每一次参观都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令人心潮澎湃。”3月1日,游客马桂梅在探亲返程之际,同家人一起来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接受革命洗礼。

       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座拥有千年历史、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古堡,正迎来新变化。

       在会师广场和将台堡之间,高高屹立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非常显眼。纪念碑背后是古堡,穿过门洞就来到三军会师纪念馆。这座始建于2006年的纪念馆如今也已换新颜,除展厅升级改造外,展览内容也从原来四部分增加到现在五部分。

       在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的张睿介绍:“展览内容全面反映了红军长征在固原的历史,突出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英勇壮举和红军在固原的重要活动。”

       纪念园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制作《走好新的长征路》等微党课,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把红色史料作为教材,让园区就地成为课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

       新建的智慧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实现全时空、立体式再现,使游客真正“身临其境”。新建的长征文化主题展馆厅、红军长征体验步道、红军长征体验公园,迁建县委党校,方便游客游览研学,促进文化文明传播浸润。

       “今年计划投资1.2亿元,实施西吉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建设项目,不断擦亮红色旅游品牌。”西吉县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马兴林说,利用富集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外溢辐射效应,通过发展文旅融合区,从而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发展优势。(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扫一扫,云游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广西

用好用活湘江战役红色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楚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就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强调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桂林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完成了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彰显了“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的文化内涵。下一步,桂林将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要素保障,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全力将广西段建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典范。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给桂林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每年接待上亿人次游客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将继续坚持把长征文化、红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中,加快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不断开发一批高端化红色旅游产品,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品牌,让更多游客体验、了解、传承长征文化、红色文化。依托红色资源造福一方百姓,深度融合生态游、民俗游、乡村游等形成旅游新业态,更好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成为守护红色资源的受益者。创新理念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凝聚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历史使命。

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红色动能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的重要篇章。初春时节,记者探访位于全州、兴安、灌阳等地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场,感受这一山一水间道不尽的红色故事。

       春节刚过,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又新迎来一批游客,他们通过4D影视场景、角色扮演、沉浸式走读等方式,在红色之旅中与革命先辈跨越时空“面对面”。“身临其境的体验,更能感受到革命先辈创业的艰辛。”前来参观的青年党员张淑芳说。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2021年11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获国家层面正式批复。去年以来,桂林市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在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用好党史“活教材”、发展红色旅游等方面多方发力,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设施自开园以来,累计接待观众突破1400万人次。

       记者看到,位于纪念园旁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湘江忠魂”剧院项目建设正在加快建设进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全州段)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邓连芳介绍,除了正在建设中的血战湘江长征历史步道、全州湘江战役渡口遗址群保护展示项目外,还将打造一批特色村落,设置驿站、讲习所、历史故事重现点等,全方位、系统性地讲述红军长征故事。

       踏上红色热土,漫步长征步道;走过红军街和红军浮桥,在红色驿站歇歇脚、瞻仰红军渡江雕塑……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

       目前,灌阳夏云渡口铺设了观景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回望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兴安界首渡口长征文物保护展示项目完成红军街环境提升、红军堂指挥部内部展陈提升及历史场景复原、渡口旧址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等;龙胜长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5个现场教学点同步开工建设,已完成驿站、休息长廊、停车场等设施建设。

       未来桂林还将立足现有的景区、乡村旅游区等资源,开发一批高端化红色旅游产品,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红色精品线路,并支持桂林红色旅游企业开展红色旅游与研学活动,全面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广西日报记者 李家健)

扫一扫,云游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江西

擦亮长征文化这张“金色名片”

全国人大代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钟敏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是每一位于都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于都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力抓手,建成后可以有效解决当地接待能力的瓶颈,整体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让更多游客都能在这里沉浸式感受长征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于都立足长征集结出发地的品牌特色和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探索出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路径。于都现已开发了8条红色研学路线、8个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了30个现场教学点,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的重要目的地。当地还组建了长征源演艺团、宣讲团、合唱团和小红星讲解团等多个志愿团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红色故事讲出来、唱出来、演出来。

       推进项目建设是“塑形”,弘扬红色文化是“铸魂”,两者同样重要。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大做强红色研学文旅产业,深入开展以长征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擦亮长征文化这张“金色名片”,用红色力量激励青年一代接续奋斗,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有力助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征出发地 今朝花更红

游客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悼念先烈。吕诗俊/摄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2月24日,在江西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由当地志愿者参演的红色情景剧《告别》在这里上演,生动再现了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时的感人场景。

       89年过去了,于都河依旧在静静流淌着。而在县城标志性的东门渡口,两岸的风景早已大不相同: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里游客如云,刚刚落成的长征大剧院、长征学院气势恢宏,在建的胜利大桥飞架南北……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涉及多个县市,而于都县是重点建设区,项目推进较快。当地的相关项目以现有国家4A级景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为基础,包括“一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改扩建项目)、“一院”(于都长征学院)、“一剧”(长征大剧院)、“一道”(长征历史步道),以及长征出发地八大渡口和六处旧址遗址遗迹项目等。

       于都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把项目建设成广大人民群众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自2020年全面启动建设以来,相关部门加强调度,承建单位全力以赴抢进度。目前,长征学院一期和长征大剧院主体工程均已建成,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旅游接待和教育培训能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刚刚建成的长征大剧院,屋顶上这十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3月23日,这里将首演红色文化旅游演艺作品《长征第一渡》,充分融合现代科技与艺术,让观众在全景式、沉浸式深度体验中真切感受长征时期峥嵘岁月。

       于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在城乡各地还散落着大量与长征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一个个古渡口、一处处老村寨、一件件老物件,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情景,展现着红军战士与老区群众的“军民鱼水情”。

       在于都县祁禄山镇,有一条特殊的山间小路,被专家认定为迄今为止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2019年至今,当地精心打造了长征历史步道项目,目前已有两条示范路段建成,成为热门的红色研学游“打卡地”。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总能在这条崎岖的乡间小道上看到一队队身着红军服的研学人员徒步而行,近距离感受当年革命先烈的艰辛和无畏,在潜移默化中赓续红色血脉。(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华)

扫一扫,云游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贵州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富美村庄

全国人大代表,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第52团为掩护主力转移,把国民党军队引向贵州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面对汹涌而来的强敌和被胁持在前面挡枪弹的百姓,红军战士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89年过去,困牛山山河无恙、浩气长存。困牛山红军壮士听党指挥的忠诚品质,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的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

       红色基因是凝聚乡村奋进的力量,是激活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对困牛山村来说,依托红色文化,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增收,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最好体现。当下,我们将困牛山红军壮士的英雄故事与发展红色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集党性教育、红色文化传承、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体化红色美丽村庄,通过全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红色美丽村庄“既富又美”。

红色血脉在这赓续传承

游客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后留影。赵相康/摄

       初春时节,油菜花开。2月28日,位于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纪念馆,迎来数以千计的游客有序参观。自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这座见证1935年遵义会议发生的二层小楼焕发新生,以更好的参观体验向游客讲述长征途中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王志力介绍,为了增强游客体验,纪念馆在搜集、研究、展示、延伸上下功夫,通过综合利用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智能化等多种形式,让革命文物资料“开口说话”。如,运用5G通信、三维VR、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使陈列馆所诠释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内涵更加深刻具体。

       “纪念馆每年免费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2万批次。”遵义会议纪念馆解说员田玥告诉记者,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开展,纪念馆红色文化氛围更为浓厚,红色旅游体验感得到明显提升。今年以来,参观者达30万人次,基本恢复至2019年之前的同期参观人数。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遵义市精心布局,遵义战役纪念园、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等建设有序推进,红色血脉在这座“转折之城”赓续传承、绵延不断。

       赤水河蜿蜒流转,建设后的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旅游驿站和旅游营地,让前往参观的游客更能实地感受“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历史传奇;苟坝会议陈列馆、苟坝会议会址以及苟坝至花茂段历史步道,向观众传颂着一盏马灯照亮长征路的故事。

       “这次遵义红色游让我对长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河南游客张建军用一周时间进行了一场遵义长征之旅。他表示,尽管如今的旅程变得十分舒适,但当他站上娄山关、行走赤水河,听到险象环生的长征故事,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只增未减。

       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红色文化符号,正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红色圣地遵义闪亮的明珠,在保护和传承中激活遵义发展内生动力,书写遵义新时代长征的壮丽篇章。(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蒋洪飞)

扫一扫,云游遵义会议纪念馆

四川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藏医药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甘孜州藏医院院长江吉村

       四川甘孜州是一片浸润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弘扬长征文化,传承、发扬新时代长征精神的载体。同时,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征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发展,藏医院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老百姓对藏医药的认可和信任度也随之提升。但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必须发扬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斩关夺隘,攻坚克难,推进甘孜州藏医药高质量发展。

“红”伟蓝图下的点滴之变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段重点改造项目——勇士路。洛绒尼玛/摄

        2月22日,春寒料峭。

       大渡河畔,泸定桥头,往来游客正有序排队参观。自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这座横跨三百年历史、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桥,正迎来新变化。

       大渡桥横铁索寒。滔滔大渡河上,13根铁链,托起通往胜利之路,80多年来,无声地讲述着那个勇渡天险的故事。

       泸定桥西接平均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东接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伫立桥头,风从两山之间掠过,桥身荡漾,游客们手拉手蹒跚向前。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战士们是怎样在枪林弹雨中、在残破不堪的桥面上前行的。

       变化,始于细微之处。

       往西穿过泸定桥,一座巨大的红军雕像分外显眼。这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段的重点改造项目——勇士路。

       一组组雕塑伫立在道路旁,紧扣“飞”“夺”“勇”的精神主题,以雕塑语言表达对这段历史的敬意。不止于此,改造项目还对山体进行了地灾治理,完成了道路提档升级及绿化美化。

       “以往我们从这过,很害怕山上掉石头。现在,这条路不仅安全了,还有很多花花草草,我们吃完饭都喜欢来这里散步。”在桥头住了十几年的居民刘君告诉记者。

       更大的变化还正在发生。

       穿过勇士路,往东一公里,就来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纪念馆如今也已换了新颜,除了展厅升级改造,展览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我们的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一个专题,全面反映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突出展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壮举和红军在甘孜的重要活动……”

       对于生在泸定、长在泸定,如今又在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的刘韵来说,这里的巨大变化关切自身。“现在展馆内容丰富,我们工作量也增加了。”但刘韵却觉得很幸福。因为通过讲解,自己对家乡历史有更深了解,对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

       未来,泸定县将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重要抓手,实施红色铸县、发展全域旅游、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除了实施核心景区提升工程外,还将实施城市改造、建设长征干部学院、打造红色主题特色村镇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 蕖)

扫一扫,云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陕西

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全国人大代表,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汉平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

       近年来,按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安排,延安规划了延川长征会师纪念地、子长瓦窑堡会议革命旧址等11个集中展示园和“雪地讲话”旧址所在地甘泉县象鼻子湾村等20个红军村集中展示点,着力打造长征之路、英雄史诗等文化品牌。

       目前,吴起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地等6个项目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保护提升全面完成,甘泉县长征历史步道、宝塔区桥儿沟旧址保护提升项目将于年内建成。

       延安将按照“保护长征文物、讲好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利用长征资源、带动沿线发展”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精心谋划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深化与长征沿线城市区域合作及文化交流,力争将延安打造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示范区。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擦亮红色教育培训品牌,讲好党的故事、长征的故事、延安的故事,从中汲取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继续书写红色圣地的时代荣光。

做强“长征胜利落脚点”特色IP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赵晨/摄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抵达陕西吴起镇,结束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抹“红色”,让吴起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彪炳史册,吴起胜利山也因“切尾巴”战役而闻名全国。

       2月22日,记者来到胜利山脚下见到,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或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或注视着浮雕凝神深思,追忆红军长征的往昔峥嵘。依山而建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已成为吴起的地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瞻仰学习。

       从吴起胜利山景区入口拾级而上,来到位于半山腰的胜利广场,一座25米高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坐落在广场正中央。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之下,纪念碑显得更加神圣庄严。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50级台阶两旁,铭刻着红军自江西出发以来的光辉历程。

       据了解,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总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纪念园以纪念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为主题,以弘扬长征精神、回顾长征历史、保护长征战场遗址地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兼有教育、旅游、休闲功能,具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目的地意义的纪念性主题公园,202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吴起也从一个交通偏僻、人烟稀少的小镇,发展为西部百强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县域经济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吴起段主要围绕县城内吴起革命纪念馆、胜利山长征纪念园片区,及铁边城镇张湾子毛泽东旧居等革命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规划,以做强叫响‘胜利吴起’文化品牌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特色IP为目标,致力将吴起段打造成为展示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长征胜利’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吴起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梁洧嘉说。(陕西日报记者 陈玮 赵晨)

扫一扫,云游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