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量专利待唤醒?全国人大代表闫大鹏:引入科研法人制度

图片
今年是闫大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六年。他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作为高科技产业工作者,他尤其关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闫大鹏。(受访者供图)
今年两会,闫大鹏聚焦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建议完善法规体系引入“科研法人”制度。同时针对商业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呼吁加强司法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解决机制,避免企业投诉无门,只能吃“哑巴亏”。
通过引入“科研法人”制度,激发创新潜力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
所谓专利产业化率,体现的是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从数据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仍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待被“激活”。
在闫大鹏看来,这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他呼吁,进一步解除制约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成果转化的制度机制约束,着力破解科研人员职务成果“不敢转”“无法转”等问题。
闫大鹏提到,当前因财政预算一体化等“一竿子插到底”的财政经费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将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当做行政人员管理,将科研经费完全等同于行政经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
虽然各级政府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创新的政策,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但闫大鹏发现过程中往往是“一边在踩油门、一边在踩刹车”,致使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很容易“死机”。
如何叫醒高校及科研机构海量“沉睡专利”?闫大鹏建议,有别于现有的事业法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直接赋予高校、科研机构中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科学家团队或重大科技平台独立的“科研法人”地位。
具体而言,通过引入“科研法人”制度,充分授予高校、科研机构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在项目研究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择、科研经费管理、团队人员选聘、科研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绩效考评、薪酬福利及参与成果应用转化等市场主体活动方面的独立自主权。
“从顶层制度设计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核心技术发明人的权责匹配的瓶颈问题,可使科研人员有责任感和获得感,从而真正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潜力和活力。”闫大鹏说。
完善机制,快速高效化解知识产权纠纷
除了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闫大鹏也注意到,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迈向知识产权强国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科技工作者,他说近年来明显感觉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但目前商业侵权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投诉无门,企业只能“吃哑巴亏”。
为此,他从提高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水平、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
以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为例,闫大鹏表示,我国应逐步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处理的专门化、管辖集中化、程序集约化和人员专业化。
他建议可以设立知识产权多元调解纠纷工作室,推动相关行业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推行知识产权纠纷特邀调解员制度,聘请知识产权专家或行业商会有威望的企业家为特邀调解员,开展知识产权矛盾纠纷诉前调解工作,快速高效化解特定行业中的知识产权纠纷。
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一站式”直通服务机制,进一步在企业、重点园区、市场等市场主体设立快速直通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立有效的服务对接链条,提供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此外,闫大鹏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工作。建立涵盖司法审判、行政裁决在内的工作体系,制定完善侵权纠纷检验鉴定业务规范,推进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机构认定和建设,建立知识产权检验鉴定专家库,发布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流程指引。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