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聚焦!听云南代表委员的“好声音”

3月8日

多家媒体关注

在滇全国人大代表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

在全国两会上的“好声音”

《新华每日电讯》

把科技的“果子”结在农村

——几位代表关于科技人才

扎根乡村的对话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带着几位同学回到农村。我们现在种苹果。”

  

7日上午,云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鲁权代表,说着一口夹杂乡音的普通话,不疾不徐。

  

“之所以取名‘2700苹果’,因为苹果长在海拔2700米的小凉山上,也是我们培育的一个芽变新品种。”这位35岁的彝族代表说,6年来他们打造的千余亩苹果基地已实现数字化、水肥一体化,还联合农户托管代养7200亩果园,全部挂果。去年农户平均收入10万元,最高的60万元。

 

“我们自己研制了一套节药装置系统,防治病虫害,把中草药技术用到农业。我还把这个装置跟张院士说过。”鲁权边说,边把目光转向坐在同排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代表。

  

这次来京参加两会,鲁权发现团里有研究线虫防治的张克勤代表,就抓住机会请教。

  

“鲁权他们对农业很有感情,我们要尽全力帮助。”张克勤代表说,鲁权用中草药防治病虫害,但搞不清楚原理,学校可以派人去实地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让鲁权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着力点。

“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希望能进一步解决。”鲁权说,他们果园现在有17名大学生,解决肥料、设备等技术问题,但还不够。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类型,应该聘用更多“土专家”“田秀才”。

“我们畜牧养殖企业,也面临技术不足的问题。”云南省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总经理李志娟代表接过话茬说,她的企业7年前创立时一个本科生都没有。“近年我们招到3名畜牧等专业的大学生技术员,都是‘90后’,企业发展更有希望。”李志娟盼望企业能与大学合作,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

  

“我希望更多大学生,科研在农村,把科技的‘果子’结在农村。”鲁权说,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光明日报》

田静委员:非遗传承要建好人才梯队

作为连任的老委员,这些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委员一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长期在非遗领域深耕,让我切身体会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难点痛点。这么多年来,我带领的传习中心培养了1000余名紫陶学员。”

过去5年,她多次在提案中建议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去年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答复,现在全国已有162个职业院校设置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我们的呼吁发挥了作用。”今年,田静委员的提议是:制定更加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建好非遗传承人才梯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水县有50余万人,从事建水紫陶技艺的相关人员就有5万多人”,田静委员展示了一组数据,“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强这一领域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她建议,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推进非遗关键技能和绝招绝技更好传承。

郁伍林代表:传承保护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表述。“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怒族民歌‘哦得得’传承人和旅游从业人员,如何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是我最关注的问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郁伍林代表说。

20多年前,郁伍林代表就在碧罗雪山上的老姆登村里开了家客栈,接待来往游客。致富后,他带领乡亲们创办农家乐,传授旅游接待技能。“现在我们村已经有33家农家乐、客栈。看到大家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我心里很高兴。”郁伍林代表说。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当地优秀文化,郁伍林代表每年寒暑假都在村里开办非遗传承班,传授怒族民风民俗、歌舞。他还带领乡亲们把怒族“达比亚”舞、“哦得得”民歌等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组建非遗展演队,既让游客体验到热情淳朴的怒族文化,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怒族人口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文化都靠口耳相传。我建议利用音像视频记录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文化,通过新媒体创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郁伍林代表说。

《科技日报》

何严萍代表:让新药研发更高效更便利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何严萍,是云南大学的一位教授。何严萍长期致力于药物分子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在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抗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新药研究领域,持续创新、成果丰硕。

  

两会前,当记者与何严萍代表取得联系时,她刚刚走下从中老铁路国内段终点站磨憨口岸调研归来的动车。“一路上,我脑海中不断冒出‘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关键词。在我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时,这些还只是一张张蓝图,如今却已成为现实场景,让我深受鼓舞!”何严萍说。

  

何严萍早年在复旦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潜心药物化学研究。2004年博士毕业到云南大学工作后,她从上述多种病毒生物靶点的三维结构出发,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不断优化结构,在浩如烟海的化学世界,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病毒新药候选物。

  

“至今,何严萍教授团队已设计合成新化合物1000余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发表重要论文3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6件。”云南大学教授、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洪彬说。

  

云南以生物多样性著称,何严萍在这工作,很早就认识到天然产物是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来源。在已知天然药有效成分基础上,通过结构修饰提高其活性和成药性,是创制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2011年以来,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低毒的自主知识产权抗HIV活性分子。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一类新药‘德宝’的研发。”何严萍介绍。这种新药具有高效低毒、合成便利、广谱抗药等优点。但遗憾的是,该种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很低,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

  

何严萍带领团队,经过10年艰辛探索,终于在2022年取得重要突破。团队从近千个化合物中,筛选到药效更佳的候选药物,使生物利用度从不到5%提高到89%,极大地提高了成药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三七是云南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何老师带领我们投身三七皂苷结构修饰及抗病毒活性研究,发现其在抗丙型肝炎病毒、登革热、寨卡病毒等方面的新作用,开拓了应用研究的新领域。”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谢聪强说。

  

此外,何严萍还在多种病毒活性研究取得新进展。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登革热病毒NS5 RdRp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设计合成了400余个新化合物,并从中发现4类结构新颖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同时,她还积极参与禁毒防艾的科研工作,编写出版多部教材,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助力戒毒候选药物研究。

  

“职业和代表履职密切相关,提高履职能力,需要结合本职工作。”何严萍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代表,她将主动加强与各学术领域专家学者的联系,从社会热点出发、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出发,汇集各方智慧,多提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农民日报》

龚健梅委员:让更多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

三尺讲台满桃李,一支粉笔育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9年。作为一名老教师,她把勤劳和智慧融入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作为一名新委员,她又将壮乡苗岭同胞的心声带到北京来。

  

“教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位学生。”当被记者问起多年的教师生涯如何度过?龚健梅说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答案。

  

“作为一个城乡接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1%。”龚健梅回忆在三小任校长的经历说,“我发现孩子们不仅需要老师紧抓学习,更需要家庭的温暖。”随后,龚健梅在与广南县政法委取得联系后,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广南县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生活上有人关心、学习上有人指导,留守儿童再不觉得孤零零,在学校也就能更踏实的学习,在外的父母才能安心的工作。”龚健梅说。“带好每一位学生”,龚老师用行动践行着这条座右铭。

  

在我国边陲地区执教多年,龚健梅近些年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教育?“尽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广南近年来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和我国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龚健梅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我也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帮扶’‘加大关注边疆少数民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带到了政协会议上。”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老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龚健梅建议,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培训。“不仅要通过培训来提升老师们的教学教育能力。还应该建立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教师的‘轮岗’制度,进一步推动乡村与城市间教育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接轨。”龚健梅建议。

  

不仅关注基础教育,龚健梅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乡村的学前教育也是一块短板。“公立幼儿园的名额非常抢手,往往‘一位难求’。”龚健梅介绍,师资力量雄厚、安全性高、入园费用低等优势让乡镇的家长迫切地选择公立幼儿园。在她看来,解决公立幼儿园入园难不是简单的扩大招生,而是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解决。“今年我提出《关于从国家层面出台公立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且单独核编的提案》,呼吁从完善幼儿园教师编制方面推动城乡幼儿更好地接受学龄前教育。”龚健梅说。

  

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群众代言人”。龚健梅将今年集采调研中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凝练成提案,提出《关于将左右江革命老区文山州沿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调整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并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设的提案》,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云南日报》

云南代表委员热议

营商环境建设和市场主体培引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力争3年营商环境实现全面提升并进入全国一流水平”。

全国两会期间,彩云之南传出喜报:截至2023年3月3日,云南省经营主体数量超过500万户,取得突破性进展。会场内外,云南代表委员同频共振: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按下市场主体“快捷键”,以营商环境之“优”、市场主体之“强”,促经济发展之“进”。

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抓营商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拼经济就是拼营商环境。

近年来,昆明市树牢“抓发展必须抓营商环境”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从1.0版本提档升级为4.0版本,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说起营商环境之变,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市市长刘佳晨深有体会:“我们坚持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抓服务,聚焦营商环境的堵点、难点、痛点,全面推行零成本、零见面、零材料、零跑腿改革,尽力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昆明市部署了159个“e办通”自助服务终端,推动241项高频事项“自助办”“就近办”“家门口办”,在云南省率先实施开办企业“一窗通”,实现最快0.5个工作日“零成本”开业。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刘佳晨介绍,昆明市深入开展听取群众、企业、服务对象意见行动,定期举办“营商环境会客厅”活动,把会客厅从政府部门搬到商圈、企业、社区,由纪委监委和督查室全程监督,并在全省率先建设6个营商环境观察站、8个观察点、50个前哨站点,收集市场主体诉求。从各界人士中聘任155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全方位开展营商环境监督、视察、问询。

昆明市还把项目建设成效作为检验营商环境的“试金石”,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优服务,在全省首创“审批服务到位率”考核,发布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清单,倒逼审批服务部门再造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限。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从土地摘牌到第一栋厂房封顶仅用时3个月,杉杉锂电从洽谈到落地仅3个月,裕能新能源项目从开工到正式投产仅110天。

刘佳晨表示,昆明市将对标先进地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打响“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投资沃土、温馨春城”。

聚焦关键环节发力

促进市场主体提质增量

近年来,玉溪市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底,玉溪市共有市场主体30.26万户,其中企业4.54万户、个体工商户25.48万户,净增数同比翻番。

“搭建体系让组织更强、规范流程让服务更优、压缩时限让效能更高、降低成本让市场主体更活。”全国人大代表、玉溪市市长江华道出了玉溪市的经验和做法。

江华介绍,玉溪市推进政务服务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事项为中心转变,在全省率先实现125项办证业务整体进驻政务服务大厅,把53个部门1503个事项整合为8个区域综合窗口,市场主体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从226项减至35项,推出周三“夜市”、周六“早市”延时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建立制造业全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推行重点项目“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山东丰元、云南坤天等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同时,聚焦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培育发展,采取并联办理、容缺办理、向省级对口部门协调办理等方式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我们将对标先进,聚焦关键环节发力,促进玉溪市投资、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六大环境全面提质和市场主体倍增。”江华介绍,在强化服务方面,将围绕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全面推行体系化服务企业模式,重点围绕新能源电池等全产业链,发挥好产业链专班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帮办+专业团队帮办”机制;在释放红利方面,将推动惠企政策“即申即办”“免申即享”;在数字赋能方面,扩大电子证照和公共信用信息应用领域,拓展数字化和“信用+”应用场景,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实现“减证办”“免证办”;在破解堵点方面,全面推行“一把手走流程”,设立营商环境前哨站点,推行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发展。

全面提质集中攻坚

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聚焦营商环境全面提质、集中攻坚,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支招。

全国政协委员、芒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兼市行政审批局局长李玉春认为,近年来,各级政务服务部门不断规范服务行为,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推动服务质效提升。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县市一级,政务服务力量薄弱、服务场所基础设施滞后、政务数据不共享等问题突出。她建议,应按照“编随事转、人随事走”的原则,不断充实基层人员力量,使编制和所承担的职责匹配。应强化基层政务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资金保障,有效解决服务场所面积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应自上而下整合各部门的自建系统,加快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体化平台办理,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的稳增长、促发展信号,让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局长姜涛深感责任重大。2022年,云南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058亿元,各级税务部门积极落实云南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组合实施便民办税举措,简化办税流程,拓展“税务+N”服务,创新“办问协同”税企互动模式,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他表示,今年,全省税务系统将落实好“完善、延续、优化”的税费政策,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围绕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表示,云南省大力推动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全面提质,让广大在滇企业家充满期待。他建议,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延续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为企业纾困解难。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以“零容忍”态度对涉企“三乱”问题进行大力整顿,解决随意滥用自由裁量权、处罚畸重畸轻、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涉企现场检查名目多频次高、增加市场主体不合理负担等问题。要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在补强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方面的政策供给,持续完善中小企业培育梯次,为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多元化解途径。

来源/云南发布

编辑/周永芳

责编/梅松

审核/邓坤

©楚雄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