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玄宫之秘

濮阳玄宫之秘
□刘平
      濮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古时代,这里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活动的中心,故有“颛顼遗都”之称。在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内,建有一处纪念颛顼的建筑一一颛顼玄宫,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凭吊、祭拜。
图片
颛顼玄宫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笔者骑着单车,再次走进戚城。
     出了家门,沿马颊河骑行5公里后拐进帝丘路,过了蒯聩台、子路坟,一座气势雄伟,高大浑厚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戚城文物景区的东阙门。阙门主楼高耸,顶端铜朱雀展翅欲飞;两翼阙亭与主楼相衬形成“山”字状;阙门正中镌刻着两个篆书大字一一戚邑。整个建筑用青砖白墙灰瓦而成,古朴壮观。
     进入阙门,沿林荫道向北缓行,在道路的尽头,青翠松柏掩映之下,有一座黄色的高台建筑,这便是戚城文物景区的著名景点一一颛顼玄宫。
     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两柱一间”牌坊,看似简单,却韵味十足;檐下匾额上,“颛顼玄宫”四个烫金大字赫然在目。
图片
     玄宫,指深宫、北方的宫殿、仙人居住的宫殿等。颛顼玄宫,显然是为颛顼所建。颛顼,号高阳氏,又名玄帝、黑帝、北方之帝。建都于帝丘,即今濮阳县高城村一带。帝丘在上古时是颛顼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故濮阳又有“颛顼遗都”之称。颛顼生前观天象、制历法、改革原始宗教,万民敬仰。而玄宫就是颛顼进行宗教改革的地方,颛顼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玄宫虽是宗教场所,同时也是颛顼的政治活动场所。他在此举行会议,发号施令,作军事决策等等。《庄子·大宗师》:“颛顼得之(道),以处玄宫。”处,即居住,“得之”,即得道成神。
     登上高台,台顶是一个周长160米的大广场,广场北端是一组仿远古风格的宫殿建筑一一玄宫大殿。大殿坐北朝南,富丽堂皇;阳光斜照在大殿上,泛着金光,彰显着深邃与神圣。
     玄宫大殿的建筑非常奇特,设有两门两窗,成为东西殿或左右殿。东侧供奉颛顼大帝,西侧供奉颛顼的夫人女娽;大殿檐下有两块匾额,题曰“人文初祖”,“万世敬仰”;廊柱上也有两副楹联:德被九州炳彪伟业千秋史,恩泽四海教化文明第一君;纬地经天万国黎黔朝圣祖,布教施政千秋日月曜玄宫。
图片
     迈进殿门,颛顼帝端坐大殿中央,头戴白色羽冠,身披黄色斗篷,气宇轩昂,威严庄重,令人肃然起敬。两侧墙壁上是《颛顼功德》及《颛顼世系表》,让游人对这位4000年前的祖先有了初步的了解。
     东西山墙各有一幅壁画,壁画中颛顼头戴羽冠,手执玉钺,被四周光环所笼罩。这是对他改革原始宗教法力无边的描绘。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南正”和“火正”都是官职,重和黎分别是管理群臣“司天”的南正和管理万民“司地”的火正。西山墙壁画描绘的则是颛顼帝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场面。直到今天,我们仍称一年为366天的历法为《颛顼历》,这是中国最早观象授时的记载。
     走出大殿,左右两侧是濮阳名贤塑像廊。自古“卫地多君子”。濮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两侧长廊上共塑有20尊濮阳历史文化名人塑像:舜帝、仓颉、许穆夫人、商鞅、吕起、柳下惠、南霁云、僧一行、高超……数千年濮阳历史名人齐聚长廊,或玉树临风、或清癯冷隽、或明眸皓齿、或正气凛然……漫步长廊,恍若进入时空隧道,一部中国古代史在笔者眼前徐徐铺展开来。
颛顼大帝
     离开玄宫,绕过玄湖,眼前是一尊高大的“颛顼乘龙至四海”灰色花岗石雕像。“颛顼”头戴羽冠,手执玉钺,驾驭巨龙,直向云霄,遨游四海。
图片
     颛顼,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今内黄三杨庄)。颛顼建都于濮阳(帝丘),带领他的部族在濮阳一带繁衍生息,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我国上古的历史,很多学者认为,在上古时期我国先民分为华夏、苗蛮、东夷三大部落。这三大部落的后裔,都把颛顼奉为自己的祖先。《国语·楚语》载:“有虞氏谛黄帝而宗颛顼。”苗蛮部落的后人屈原在《离骚》中也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初学记》引《帝王世纪》语:“颛顼,生十年而佑少昊,属东夷集团。”我国最早的地理神话传说《山海经》中也有有关颛顼的记载。
     和黄帝一样,颛顼也是中国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黄帝、颛顼为华夏民族的联合与统一,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受到了炎黄子孙的尊重和敬仰。夏、商、周各大部族和长江一带的楚人,都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祖先。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夏祖先,当是事实。”
宗教改革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华夏、苗蛮、东夷的后裔都承认是颛顼的后代,可见其影响已经超过了黄帝。颛顼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对原始宗教进行了“绝地天通”的大胆改革。
     颛顼改革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是区分神事与民事,他派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又派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这样就断绝了民与神相通的道路,使通天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改变了以前“民神杂糅,不可方物”的混乱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部族的统一,也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雏形的出现。
     继宗教改革后,颛顼又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改革。首先,他设制官吏,分工明确,官吏职责不再含混不清。其次,创建九州,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
     接着,他通过观天象,改革了黄帝颁行的《调历》,制定了新的历法《颛顼历》,以初春1月1日黎明之时为立春,以此类推,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每年366天基本上吻合了自然规律,促进了农业发展。因此后人将颛顼奉为“历宗”。颛顼的宗教改革,对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颛顼一生可谓创造力旺盛,除了改革宗教、制定历法、制礼作乐、划定九州外,相传他还创作了“国歌”一一《承云》,用于祭拜天帝。在他的统治下,当时的华夏国力鼎盛,幅员辽阔,“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当代史学家徐旭生高度评价他“大胆改革,是一位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他虽然没有显赫的战功,却声名洋溢,超过黄帝”。
颛顼遗都
     颛顼为我国上古五帝之一,奠定了华夏根基,为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其生地、葬地、活动地域、定都地点等,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史载,颛顼都于帝丘,没有争议。因此,濮阳有“颛顼遗都”之称。
     帝丘,位于今河南濮阳县东南15公里的高城村,又称高城遗址。帝丘之名,最早见于《春秋·嬉公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将帝丘同颛顼连在一起记述的,则是《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 故为帝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就对帝丘遗址十分关注,并组织考古工作者到高城一带进行初步发掘,发现了四面城墙等遗址。
     2002年,濮阳市文管所对高城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发现了遗址北部夯土城墙及东北、西北拐角。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管所为配合国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决定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初步探明,高城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省文物局特邀中科院、北大及省考古专家成立专家组,对高城遗址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定此处就是东周时期的卫国都城,即“颛顼遗都”。帝丘城的发现,与“中华第一龙”一样,再一次震惊了世界。
     颛顼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和宗教主,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成为名扬四海、饮誉天下的千古名君。而他从事改革的宗教圣地一一玄宫,因年代久远,加上黄河水患,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1992年,濮阳市人民政府在古戚城遗址旁重建了颛顼玄宫,这里逐渐成为海内外众多颛顼后裔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圣地。
来源:《濮阳日报》
编辑:吴钰
初审:宋冬冬
终审:史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