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三合镇王家堡子山史前村落遗迹初探浅析

和政县三合镇王家堡子山史前村落遗迹
初探浅析
  ———和政县民俗博物馆馆长卜永强
2023年3月18日,在三合镇周刘家村王家堡子社社长王怀福和热心公益事业,“古文化研究土专家”王继林的再三邀请下,本人从定西天水考察学习回家后,放下行礼未来得及扫尘洗脸就立刻前往王家堡山田野实地查看,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详细查看和拍照,对王家堡子山史前村落遗迹(暂定)种种迹象深感激动万分,并对各种遗迹现象感得非常惊奇,也十份感兴趣。根据本人所学考古知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多年来对史前文化的学习经验,做以下浅析,以此来引起学者和专家们的关注,并通过专家和学者们对此遗迹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古探究,而后希望各级部门对此进行规划,利用和开发,以此来繁荣和政文化,促进和政经济和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图片
王家堡子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三合镇周刘家村一、二、三社所在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村子东北端与蒿支沟十字接壤,一直朝北约一公里处就是闻名遐迩的古宁河八景之一的“赤壁晚照”,金剑山,现名红崖洼,是县城的北边屏障,距县城3公里。经雨水长年的冲刷,使金剑山露出数十丈高的红崖峭壁,在夕阳余晖照耀下,一排赤壁,甚为壮观,“赤壁晚照”由此而得名。
图片
清朝光绪辛卯举人丁俊作《赤壁晚照》曰:“赤壁名同地不同,偕游安得大苏公。山城独立看秋色,隔崖夕阳乱点红”。金剑城又名金柳或金纽城,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太宁三年(325)前凉张骏克枹罕,在金剑山下设置金剑县,属河州的大夏郡。金剑城遗址在民国时尚有残垣存在,城门处留有大青石凿成的门窝,1972年平田整地时将仅存的城墙残角毁坏殆尽。
和政县地处甘肃东南部,而甘肃位于我国地理中心,东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相邻,与中原、江南、东北相通;西与多种族、多民族文化汇聚的新疆接壤,从而连通了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和非洲;南临青海、四川,可通西藏、云贵和南亚、东南亚;北连内蒙古、宁夏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而可与欧亚草原和大漠相通。总之,它成为人们东来西往、南去北进的交通孔道,成为欧亚旧大陆交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为国内外各族人民的往来、交流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基础条件,也造就了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的格局。
和政是一处古老的地方,史称“宁河”,地处黄上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和政之称谓,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在历史的变迁中,和政先为氐,羌之地,继而有汉族、藏族等生产活动。元、明、清时期,又先后有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发展。境内发现的马家窑、半山、寺洼,齐家文化遗址反映了此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活动动为创造文明留下了点点薪火。
图片
王家堡子山质构成颇具持点,山体上部为黄土,中部3-5米为炼石层,下层为红土,炼石在山腰分布较为平行,形成了山体坚实的骨架,即使山体十分陡峭险峻,也由于炼石的支撑而不易滑坡和塌落,炼石上部的黄土层厚重坚实,而炼石下有泉水终年流淌。
这样的地质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要从远古时期说起。《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注:“大泽”,有考古专家认为是今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据专家考证,上古时期,临夏盆地为一片汪洋,相传大禹治水时从东方凿开缺口(今泄湖峡),使得洪流汇入黄河,此地成为沃野。在此,不得不阐叙一下大禹这位伟人。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君王,称夏禹,亦称帝禹。从古至今,到处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古河州有关大禹的传说故事与事迹也非常丰富,大禹的足迹遍布黄河上游的大夏河、广通河、洮河领域。四千多年来,大禹一直为人民所颂扬,是因为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并取得了成功,是他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己而成就他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大禹精神彪炳史册,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把中国历史推向文明时代。
图片
每当我们缅怀大禹精神的时候,常常怀有这样的疑问:大禹究竟生于何处?近日,笔者通过查阅史料,反复推敲,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大禹就出生在和政县,是从古宁河走出的一颗巨星。
禹出自西羌,有不少的资料证实这一点。《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水经注·河水二》中有解释说,禹长于陇西大夏县。《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赐支河和湟河、洮河之间的游牧民族。《括地志》云:“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马家窑文化遗址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西羌部族的遗存,因为马家窑彩陶上透露出大量和水有关的信息。临夏正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地带之一。《史记·夏本纪》记载,由于禹治水之功,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建号“夏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夏部落联盟。
图片
《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在距今大约4100年时,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启,夏王朝自此开始。古人命名多是依据先辈们起源地为名称。夏王朝之所以取名“夏”,是何缘故呢?这个夏是从何而来呢。它来自临夏的大夏川。
关于大禹出自临夏,还有一个确切的记载。《晋书地道记》记载:“县有禹庙,禹所出也”。这里的指大夏县,它因大夏川而得名,大夏川就是今天的广通河。位于临夏广河的大夏川,是为数不多以夏命名的地方。最新考证表明,这里曾经是夏部落活动的地方,大禹从此地走向东方。在广河县城附近,还有一个大夏古城。人们把这个古城的来历和大禹深深联系在了一起。
图片
邓隆《漓水大夏水考》校注之“漓水入黄河,大夏水入洮河,《水经注》界限极清,均在古河州境。自《明统志》误漓水为大夏河(《清一统志》),民国于拉卜楞寺设夏河县,改导河为临夏县,一误再误,随至名实混淆,不可究诘。兹据《水经注》、《清一统志》、省、县志书,参以耳目所及,考订于后。《水经注》大夏川“水出西山,二源合而乱流,迳金柳城……又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又东北出山,注于洮水”。
《元和志》“大夏水迳大夏县南,去县十步”,又大夏县西北至河州七十里以地望考之,当在昔日太子寺川,今宁定县。地县距河州一百里,旧名定羌驿,既云大夏水迳县故城南,又云县至河州七十里,可知大夏县在今宁定县对河,现存古城刘家庄,道里适符,城址犹存。其为大夏故城确凿可据,而大夏水为今广通河,其证一也。
《十三州志》日:“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寰宇记》“大夏水—名白水,出县西南山谷中,又大夏城西二十里有金剑城,一名金柳城,前凉曾置金剑县于此。“《方舆纪要》”在州东八十里,考今和政县即旧和政驿,亦名宁河堡,距州六十里,距定羌驿六十里。“若依《十三州志》则金柳城为今和政县治,若依《寰宇记》则金柳城当为今秋池沟口之旧宁河堡,均在广通河之北。大夏为今广通河其证二也”。        
图片
《甘肃通志》引旧志云:“广通河在河州东南六十里,宁河城东”,又云“西改河在州东,源出沙马关东北,流经和政驿,又东北过太子寺,合四渡水,止三家集东流入洮河。“又云西改河与广通河当是一水”,其说甚明,与《水经注》吻合。大夏水为今广通河其证三也。
《太平御览》记载:“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史记·六国表·集解》引皇甫谧云:孟子称“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十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寰宇记》大夏水一名白水,出县西南山谷中,又大夏城西二十里有金剑城,一名金柳城,前凉曾置金剑县于此。
大禹生于叫石纽的地方,石纽就是大夏县西10公里的今和政县蒿支沟石虎家,因石山为红色,历史上曾设过金纽县。《元和郡县志》云,大夏县“西北至河州七十里”。金纽山在广河县西二十里,后改为金柳县、金剑县(隶属大夏县)。《金楼子》亦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水经注)进步证实了这个事实。《史记·六国年表》更加明确地记载:“禹兴于西羌。”就是说,大禹兴起于西羌。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河西(即河州)、赐支河和湟水洮河、漓水(即大夏河的古名)之间的游牧民族,兴盛于战国时期。
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人类征服自然、改变生存环境的壮举,同时大禹也为自己奠定了神人一样的至高地位,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崇拜,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哲和英雄,形成了鼓励无数人英勇奋进的夏禹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终将激励后人勇往直前,努力奋斗,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图片
大禹治水的背后,则是早期先民们关于大洪水的群体识忆。在大禹部族活跃的时期,我国北方不止一次发生大洪水。古气象家、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冰河期末端的一次寒冷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温暖期,结果导致冰川大量消融,洪水四处泛监。而后经过鲧、舜、禹三代人们的不解努力,洪水被治理,水位下降,水床随后裸露于地面,再经过几千年之后,泉水水位也随之下沉降低,原来生活在河道二级台阶上的远古人类不得不迁至一级台阶生活。如此,我们眼前呈现出的王家堡子山体炼石层,其实就是远古时期的大河河床。
图片
古代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下几个条件是满足古人类生产及生活活动的起码准则。首先,要靠近水源。特别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打井技能。其次,在山坡台地或河流两岸向阳的高处。这样做既近水源,又免洪水冲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逐渐由台地而下向平原发展。第三,要在适于生产的地方。第四,要相对交通便利。第五,即多在位于向阳背风之处。这也是古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总结的经验。
图片
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长期居住,进行各种活动,就会在地表形成一层熟土层。若是耕种施肥,必然翻动地表土壤而形成大面积耕土层,其中夹杂着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一座房屋废弃后,会有坍塌土覆盖住居住面及主人用过的破旧器物;一个灰坑长年暴露,会被风吹雨淋、土坡的滑动等大自然搬运来的土所填充;一座墓葬是挖好墓坑后,埋入逝者,又马上回填形成的;此外,当人们迁居他处后,由于山洪的冲刷、河水泛滥、风沙覆盖等等原因,地表仍会有其他性质的土层,只是其中不含人类遗物。
图片
自然作用的层次一般不含任何遗物,通过其它堆积物可分辩层次的类别。火山喷发造成的灰黑色熔岩壳很容易分辩,山洪冲积层中含有较多的、棱角尖锐的大小石块;河床沉积中有细砂,并有大小均匀、浑圆的卵石,一般的雨水冲刷、风砂搬运的堆积,多质地细腻,无大石块,呈淤积状。
图片
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层都含有遗物,遗物的特征与时代息息相关,是判断层次所处时代的重要依据。两个层次所出的遗物相类似,证明年代接近,反之,若差别悬殊,应是由于年代的不同造成的。
据王继林介绍,在三四十年前,群众在取土时经常在堡子山上挖到不同样式和质地的陶罐,经常暴雨过后,在塌落的崖面上有时好多陶罐同时出现,因为当时人们文化水平有限,知识浅薄,加之迷信思想的影响,对此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往往敲碎或丢弃,至今没有几件所保存不来。
图片
二零二二年冬季,王家堡子社社长王怀福倡导对堡子山进行绿化亮化和美化,准备旅游开发和利用,村民们都积极响应,大家一起在山上来回观察并进织策划,在经过查看地形,拜访村中有文化懂知识的老人,并充分酝酿讨论和细听老人们的传言,确认在山庄门旗台周围曾有远古人类居住埋葬的痕迹,根据发现的不通高度的文化层灰层和木炭层及陶片分析,能确定在此远古人类居住了很长时间,并有年代相差较远而不同时期的古人类相继居住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来,王继林,王株林和王怀福一同查看叫“高庙”(马志勇在《广河故城考察记》一文中论述:在《宁定县水略图》上发现有一个“高庙山”的地名,位置在广河县委县政府后面的西坪遗址上。西坪遗址又是马家窑,齐家文化并从的遗址。这与王家堡子上古遗址名称同名,很觉十分巧合)。庙坛地形时,在尕泉平行的崖面,居中位置的崖根等多处发现了陶片密集区,按照王继林的指引,笔者也亲眼目睹了这些区域,跟他们充分探讨交流,初步认为这些地方或是制陶区,或是祭祀区,或是古人类生活的垃圾区。又经过实地洋细查看,在庙坛顶端台地南部,大红顶根部,发现了夹杂着较多陶片而且较厚的灰土层,土层烧烤痕迹明显,结合遗址形状和坍塌的现状,初步推断为窑址,很有可能是制陶窑群。本台地及上部为黄土层,下层又是炼石层,台地北端炼石层下面是“尕泉”泉眼,据老人们都说,早年水源十分旺盛。而炼石不又有细沙,红沙为主的沙层,加上堡子山上曾经生长有茂盛的树木,这些为制作各种形式及硬度不一的陶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以上现象经综合分析,此台地应该是古人类的制陶区。
图片
图片
在上沟进入的羊肠小道上,在坡根,在陡壁上都能见到碎陶片,有些地方还有木炭层,灰层、痕迹非常突出而明现。根据地形分析,古人早已掌握了建房规律,那就是这类遗存是古代人类的村落及与此相关的作坊、畜栏、窖穴等,河流两岸水泉众多,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草丰茂,树木成荫,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一般讲,这类遗存的地势也较高。根据我国古代城寨的布局分析,在城寨遗址中相对的高处,应是寺庙衙署所在地,相对低凹处应是居民区。
图片
一般而言,如果发现了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那么其墓地一定在村落的附近,相距不会太远。时代愈近,则墓地愈远。
背山面阳,遮风避雨之地,又因地形结构建筑遗迹单元形状明显,疑为依山而建的房址。根据《中国远古文化》书中所述及现形坍塌遗址而推断,此时的人类所建房屋应是依山挖削成半圆形,房顶搭木椽,其上铺满厚厚的麦草和野草,房前为高崖或高坡,以防偷盗和野兽侵犹。门前和门两边最未端有4根或不等立木,做为支撑房屋重量之用,唯有一条与其平行的山坡上面留有人行小路可通往房间或屋外的小路。
图片
据王继林介绍,堡子山上沟位于马拴脑部的石台上,沟内宽阔,沟口狭小,原来有路在沟口的两侧沿炼石面通过,据庄内老人回忆,此路曾与山庄门,石崖头,上沟,庙坛,堡门相连,牛车可以通过。根据此中情况,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和估测出堡子山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面积达50000多平方米。现如今多半路段尽毁,不过遗迹尚存。从此现象中可以猜想到,在那时堡子山上定时人来人往,生产生活的古人们每天都在的忙碌的工作着。
图片
在堡子山下看上沟,由于沟口狭窄,隐蔽性较强,不易发现此位置的存在,但进到里面发现,沟内底部的中间地段宽阔平坦,北坡各级台地光照充足,沟的前端口面临悬崖,沟顶外围山势陡峭,出进不易。从史前古人的生活习惯来分析,这是一个既温暖,又舒适安全的宜居之地。
图片
上沟区发现了多处文化层,内涵木炭层和陶片层,发现的陶片大多做工上比较粗糙,花纹种类不多。能直观的看到有炭迹,灰迹,陶片所在的土层厚度,可以推测必是远古遗迹,应该是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参考《考古学入门》含有古文化层的高地边缘的断崖、陡壁因雨水冲刷而松动崩塌,自上而下地向低地移动,形成完全倒装的地层。有时人为地平整、削低地表,将高处的土推向低处,也会使层次倒置。
图片
堡子山,上沟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在北坡各台地发现的疑似洞址,房址及陶片,炭迹,灰层等遗迹等数量相对较多,距离接近或相连,而比较平缓的大台地周围,发现的几率更多(发现的仅仅是表层露出部分),又根据地形地貌分析,这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始村落遗址,而其中又有原始城郭形式的因素在里面。
图片
综观山庄门,庙坛、大红顶等处所出土的陶片,可推测为齐家文化陶器碎片。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命名。距今40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同时,分布于甘肃省全境和青海、宁夏一带,以农为主,主要文化内涵与龙山文化有亲缘关系。彩陶较少,常以红色绘三角形复线或网线纹等花纹为主的彩陶。
图片
作者与齐家文化陶器做大量对比后,不难可以分析和看出,此处原始村造遗迹应是与齐家文化相一致,或是同时代。本人通过翻阅相关资源。证实: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依山傍水的洮河、大夏河二级台地上搭起简易的草屋,用粗糙的石器狩猎动物,用细小的骨针缝制皮衣,把野生的粟转化为谷物,甚至还将狂奔的野牛、野马和机警的野鸡驯化为家禽家畜。他们是齐家人,他们生活在距今4300多年前宽阔平整的临河台地上。日迈月征,沧海桑田。几千年的时间轮回,齐家人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深埋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这块黄土地下,却给后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石器、陶器、铜器、玉器和骨器等耀眼世界的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距今已有约 4300年左右的历史,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流域,东至陕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南至白龙江流域。
齐家文化是世界闻名、中国最早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也是中国西北史前文化的代表。其高超的制作技艺、精湛的造型设计、丰富的图案纹饰,为我们留下了数千年前齐家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齐家文化时期,陶器的制成过程已经具备了选土、淘洗制坯、修整、装饰和烧造的完整工序。有些陶器的内或外表面可以看到制作者清晰的指纹印痕。泥条盘筑是其主要的制作方法,触摸或观察其陶器内表面可以看到泥条层层叠起的千年遗痕。以及出于减轻器重的目的,也会对器壁进行抹平或刮削,有的陶器在制作过程中要使用慢轮,以起到定型和修整的作用。
齐家文化陶器类型多种多样。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其《甘肃考古记》中,已将齐家文化陶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一是缀有席纹或压成篮纹的灰陶;二是颈、耳和腹等部位压印成美丽花纹的灰陶;三是浅灰黄色陶,高领,经磨光,带大双耳的陶瓶。
齐家文化陶器表面有丰富的图案纹饰。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在素面的陶器上拍压而成的绳纹或蓝纹,其中竖行绳纹最为常见,斜行的纹样次之;第二种,多种形式的刻划纹饰,包括锥剌纹、篦纹、戳印纹、指甲纹等,多见于罐体颈部和双耳处;第三种,附加堆纹,以在罐形陶器的口沿外侧居多;第四种,多样的镂空款型;最为吸引人的还是颇具艺术魅力的彩陶,彩陶的颜色以黑色为主,红色次之,就彩绘施加的部位而言,多位于颈、肩和上腹部,施满彩的较少,彩色纹饰以几何纹饰居多,多采用单线条或网格及条带状纹饰组合而成,具有自然洒脱、和谐对称的艺术风格和内在的意蕴美。
齐家文化绚丽多姿的陶器,不仅向我们展示了4000多年前齐家人多样的生产生活用具,也为我们透露了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信息,显示了齐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我国西北地区悠久的华夏历史文明。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2013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王家堡子靠近山几个社的村民,在以上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下,个人集资和筹集社集体经济经费,建设了一部分旅游设施,包括四亭一台修建及道路拓宽绿化等工程,具体建设费用清单如下:
①旗台材料3.2万,人工3.8万,机械1.8万,合计8.8万元。②朝晖亭材料2.85万,人工1.9万,机械0.85万,栈道4.2万元,合计9.8万。③思源亭材料3.9万,人工2.1万,机械2.3万,合计8.3万元。④润德亭材料2.53万,人工1.98万,机械1.6,合计6.11万元。⑤览胜亭材料4.51万,人工2.3万,机械1.9万,合计8.71万元。⑥思源泉(尕泉)修复材料2.28万,人工5.5万,机械2.68万,栈道6.3万,合计17.76万元。⑦石家沟至上沟小路平整拓宽700米,机械3.33万,人工8.6万,合计11.93万元。⑧旗台至览胜亭一公里山路拓宽平整,机械23.5万,人工57万,合计80.5万元。⑨移树500棵,绿化亮化新植树1.6万棵,树款8万元,人工0.7万元,机械1.2万元,合计9.9万元。⑩伙食交通等杂项开支4.6万元。十项总计166.41万元。
图片
图片
史前先民(齐家先民)早已远离我们,但透过一处处的先民生活遗迹,他们的脸庞似乎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仰望星空,一道流星划过天际,那仿佛是史前先民(齐家先民)的长者在向我们讲述历史长河中属于他们的那一瞬,虽短暂,却耀眼。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打造旅游性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已提上今天日程,在此,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并充分采纳王家堡子山几社有识之士和贤达人士之建议,在此建议:从周刘家到红崖洼沿山一带,打造十里十景统一发展田园综合体。
一是,周刘家到红崖洼沿山路长约为十里,其中自然及人文景观密集,又是和政的门面,历年来绿化荒山,建设十里长街,打造仿古街,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现今,沿山林地利用率低,而村民闲散劳力较多,建议对沿山一带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开发利用,以增进就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沿途各自的优势特征如下,周刘家历史上水磨众多,人们的水磨情怀浓厚,现今可复制到山地作为景观加以利用。非遗技艺文化古法榨油也扬名至今,路边几眼古泉仍旧奔涌不息,山上连片梨园风光无限,王家堡子千亩山地及梯田上梨树层层叠叠,村内明初城堡一隅仍百年不倒,巍峨屹立,古树老榆至今尚在,旗台观景一览无余,史前村落遗扯更让人穿越千年,南阳陨石坠落地纪念探秘,以及南阳山森林公园,铁弓山赏梨观景,湫池沟幽境古刹,金剑古城声名载史,红崖洼赤壁晚照等等这些人文及自然景观不下十处。
三是王家堡子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村落遗址(暂定)是新近发现的,面积大,内容多,其开发价值极大,在此建议,选定一处平坦宽阔的地方建设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挖掘展示3~5处原始聚落,生动再现原始生活和生产场景;遗址四周树立界桩,进行封闭式保护;将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居民实施整体搬迁。以上工程完成之后,王家堡子山遗址将成为一处独特美丽的遗址公园,在保护好古文化遗址的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统一发展。而被人们遗忘的堡子阴洼湾处1917年坠落的59公斤的陨石(导河球粒陨石)所在地在风景优美的会员林内,应设立纪念性标志,其开发利用价值也极高。
    四是,沿途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相应发展果品储藏,深加工系列,及林下经济,探险寻古,娱乐,文创产品,民宿,餐饮等等以山林田园开发为基础的行业。用知名景观打造品牌商品,如曾经的南阳食品厂的“陨石”牌果汁,及周刘家的“古磨茶园”,石虎家的“金剑餐厅”,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结合迎宾路在沿山打造路相通,桥相连,林成片的田园综合体。使之与化石馆,滴珠山,宁河古城等形成一个旅游小通道,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聚就生财,聚大成势,有规模有档次才能大发展。
  五是,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在仅仅十里沿山区域内有如此密集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是由其地理的特殊性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这个条件也是独有的。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掘,利用,使之为社会和经济服务是当务之急。之所以不能发展最主要的还是沿山一带交通限制,各社各山脉区域孤立存在,无法一站式通行,其次在基础设施如水,电,卫生设施等有待发展,宣传也较滞后,群众积极性不是很高,认识不到自身所在的优势。
  走活一盘棋,造福一方人,希望相关部门领导们看阅此文后,能够引起重视,并实地进行查看和策划发展为所意。             
参考资料:
[1]《和政民俗》.和政县文化局主编.2011年6月印制.
[2](文化临夏)《古籍里的河州(上)》.2022年12月5日.马坚强.
[3]《大禹,从古宁河走出的一颗巨星》.蒋胜利.
[4](学术临夏).邓隆.《漓水大夏水考》校注.2022年10月12日.马坚强.
[5]《田野考古入门》.北京节文物研究所编.1994年3月.第一版.
[6]《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表现形式的范式研究》.2023年4月10日.胡桂芳.
[7]《中国古文化遗址》.吴雨.著
[8]《中国远古文化》.2006年4月.第一版.宋兆麟.冯莉.编著.
[9]《世界闻名,中国最早青铜时代文化遗存—齐家文化陶器》.唐士乾.马宝明.2013年12月19日.《民族日报—晚刊》.
[10]《寻古踏幽访齐家》.王晓元.2013年11月4日.《民族日报—晚刊》.
图片
作者:卜永强
编辑:陈学萍
审核:张有新
监制:吴秀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