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一般认知里,“精神病”这三个字就是危险和疯狂的代名词。
尤其在很多影视作品里,常常把“变态”“杀人犯”和精神病患者联系起来。
比如《神探》里办案时常陷入癫狂状态,甚至割下自己耳朵的天才神探。
比如《惊魂记》里穿着母亲的衣服、手持凶器、面孔扭曲的杀手诺曼;
比如《致命ID》里分裂成多个人格,彼此间互相残杀的连环杀手;
长期以来,精神病人这种“恐怖、怪异”的形象,不断在人们心里深化。
以至于让人难以正视这一病患群体的存在。
精神病患的真实生存状态,引起了资深纪录片导演马莉的注意。
2014年,马莉来到东北的一家精神病院。
她和医院负责人、病患家属甚至每一个病人进行沟通,获得了可以在这里自由拍摄的权利。
随后的一年半时间,她用镜头,实地记录下了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生
2017年,马莉将20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成为长达5个小时的纪录长片《囚》。
这部作品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好评,在评分网站至今仍保持着9.1的高分。
五个小时看下来,皮哥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残酷,生
。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医院不仅是治疗精神病人的场所。
更像一个巨大的“收容所”,甚至一个被默许的“囚牢”。
而当我们走近这些“奇怪的人”。
他们“封锁”的一面,也得以没有遮掩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01
“有的时候,得超越道德与法律,这样人才能活得开心。”
他叫小傅,是一名躁狂症患者,在精神病院已经呆了一月有余。
和很多常见的精神病人不同,小傅始终不吵不闹。
他就像个与世无争的“世外高人”,静静坐在一旁看着其他病人的喧
从言谈举止上看,小傅完全是个正常人:不急不躁,会讲道理,似乎能一直保持清醒和理智。
比如当护士问他,如果你爱人来看你,准备怎么办?
小傅的思路非常明确:
首先他要问清楚妻子为什么把他送进来;
其次要妻子帮他办出院手续,尽快离
。
小傅对“精神病”这三个字非常避讳。
他觉得自己除了有点胸闷外,没什么别的毛病,更别提是精神病。
从表面上来看,小傅的生活应该是挺幸福的。
工作稳定,回到家还有妻儿陪伴,没有什么金钱上的压力,在很多人眼里已经算得上“人生赢家”了。
但小傅偏偏不是愿意庸庸碌碌一辈子的人,他有自己的打算。
对于现实他有着清晰的认知。
就像他说的,80%的小职员构成了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也让其他20%的人,有了打破现状、去尝试其他可能
会。
在他看来,自己就是那20%中的一员。
小傅不止一次提到领导如何对他进行压榨,如何对他冷落不重视。
他不想再任由领导摆布,想离职自己去创业。
但他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有钱可以支撑自己这么做。
无奈之下,他萌生了一个念头:
如果他找每个认识的人借一万,这样一圈借下来,自己创业的资金就有着落了。
这个想法一旦形成,便一发不可收拾。
小傅真的开始筹备起来。
常常打电话到半夜三更,不上班的时候,就坐飞机到处寻找合适的项目。
小傅的狂热遭到了妻子的反对。
她希望自己的丈夫有个稳定的工作就够了,而不是不顾一
险。
妻子的态度,让正值狂热的小傅非常不满。
他开始转而从其他女人那里得到支持,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在他看来,“有的时候,得超越道德与法律,这样人才能
开心。”
小傅觉得自己受到了太多束缚。
他想抛弃世俗的看法,活得更潇洒、更自由。
在他看来,目前的住院方式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他不想像案板上的鱼一样任人宰割,因为自己根本就没病。
但在他看到医院关于自己躁狂症的诊断后,“坚信自己没病”的
始动摇。
话多,爱联想,自我评价高,精力过旺……
躁狂症的这些症状,都和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一一对应。
小傅从这时候开始相信自己确实有病。
他回想这几年的很多表现,越来越觉得
不正常”。
但他很惊讶自己什么时候得了这个病。
爱面子的他,还倔强地补充了一句,“肯定不是年轻的时候就有的。”
说完,小傅望着窗外,眼神中流露着难以言明的失落与迷茫。
02
“使劲闭,闭上眼睡一觉,醒了就好了。”
这个男孩面无表情,如同被点了穴一般,一动不动。
他是精神病院
龄最小的患者。
据医生诊断,男孩得的是“失魂症”。
一天到晚目光无神地盯着天花板,一句话也不说,就像丢了魂一般。
医生对男孩的病情一时间也束手无策。
只有陪伴在一旁的母亲,一直在给儿子加油鼓劲:
“使劲闭,闭上眼睡一觉,醒了就好了。”
但男孩每一次闭上眼睛后,又会不受控制地睁开。
有时候还会坐起来瞪大双眼盯着母亲的衣服看
乎在思考着什么。
但在某些时候,男孩也会表现出一些自主意识,比如自言自语说,自己治不好了。
比如他也会流露出孩子的天性,挪动身子想要在母亲身上靠
感受来自母亲的温暖。
但这些有意识的表达太过短暂。
大多数时间,男孩都只能干瞪着眼,就像被抽掉灵魂一般,自我意识像是被困在另一个世界。
男孩很乖巧,他心里清楚母亲的辛苦和不易。
所以他会跪在病床上跟母亲说,“对不起,儿子得了
表达自己的愧疚。
母亲心里从没抱怨过什么,看着如此懂事的儿子,她更多的是心疼和难受。
她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是不是因为太老实了,想得太多,自己关心得也不够?
好在这个“失了魂”的男孩,没有忘记对亲情的需求。
他还记得一个孩子
的依赖,对母亲的感恩。
实在睡不着了,他就会趴在母亲腿上睡觉。
那句“妈妈,我爱你”的真情告白,是对母亲最好的抚慰。
03
“说出来以后,我就能堂堂正正做人了。”
他是一个中医按摩师。
31岁,至今仍然单身。
相比于很多精神病患者的眼神呆滞、无神。
他的眼神却一直散发着光彩,
历经世事的清醒与洒脱。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年轻人,在此之前有着何等疯狂的人生经历。
和很多孩子不同。
他在初二那年辍学,之后又因为抢劫被关进少管所。
直到20岁那年,他才重新回到社会。
在他看来,自己会沦落到这个地步的源头,就是自己的单亲家庭。
在他小的时候,父亲由于情感纠纷,被人捅死。
母亲再嫁后,继父对他冷眼相看,动辄就拳脚相加。
从
家庭中,感受过一丝温暖。
从少管所回到社会后,他参加了中医按摩的职业培训,此后他在这一行做了十几年。
原本以为会安稳地度过余生。
但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行当里,他见识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肮脏和黑暗。
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沾染了嫖
的
,精神状态变得极其糟糕。
据他所说,那几年是他距离死亡最近的日子。
后来他下决心改掉了这些恶习,不久后他又毅然辞去按摩师的工作,去做义工。
虽然做义工没有工资,但有免费吃住。
而且他可以
帮
别人,来缓解内心的负罪感。
但那些积压在心里的痛苦回忆,始终让他不堪重负。
他也找不到人可以倾诉。
久而久之,不堪精神折磨的他,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里,他终于找到了可以畅谈的对象——
那些同样生活不如意,在医院里无
的病友们,让他可以一吐为快。
少时的经历,让他对家庭和婚姻充满恐惧,让他难以拥有正常的生活。
但潜意识里,他又渴望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庭,可以去信赖和依靠。
在这种纠结与痛苦中,他把心灵寄托于“宗教”。
尽管他连“佛”是什么也不清楚,但念
句“
陀佛”,能让他睡得更踏实。
坐在病床上,他看着窗外的天空,感谢上天能够给他机会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来以后,我就能堂堂正正做人了。”
说话间,他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流下了眼泪。
这些泪水,既是与过去的告别,也满怀对未来的期望。
04
“咱们是不是外星人,所以那些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得到?”
这个双手被绑在床上的年轻人,是一个无法安定下来的“性冲动者”。
绝大多数时候,他的身体一直不受控制地左摇
。
似乎他的体内有另一个人在操控他。
表面上看,他不属于传统认知里的“疯子”。
比如当医生问他想不想出院,他很认真地回答说:
“想回家,然后再找份工作。”
完全是正常人的思维。
但当医生问他,到了外面,看见女人,
办?
他毫不犹豫地说“往上上呗”。
在“性”这方面,他似乎失去了人类正常的自控能力。
他能听到肚子里有声音和他说话。
这个声音,促使他一看到女性就躁动不安,有种想要扑过去的冲动。
精神病院里,像他这样因为幻听引起精神紊乱的患者,并不在少数。
比如这个说话慢条斯理、看起来非常沉稳的病人,他来到这
因,也是因为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但和那个年轻人不同。
他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总觉得有人在监视他,想要害他。
就像那天他听到脑子里有声音告诉他,外面有俩坏人和他妻子是同伙。
果不杀了她,外面的人就会闯进来杀了自己。
在这个声音的驱使下,他拿起菜刀朝着妻子砍了30多刀,然后就被送到了这里。
脑子里的声音,让他备受折磨。
他分不清,他听到的声音,哪些是真实,哪些又是幻觉。
即便是晚上睡觉,他也不敢脱衣服。
因为一脱衣服,那些声音,就会在他耳边萦绕,和他对话,让他难以入眠。
但在精神病院里,他遇到了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病友。
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他的心情也慢慢舒展开了。
他甚至在和别人讨论时突发奇想:
咱们
是外
所以那些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得到?”
说到这里,他不禁兴奋起来。
就像是个爱幻想的孩子,猜测着关于自己身份的可能。
05
“这些精神病患者,真的都有病吗?”
287分钟,近5个小时,几乎每一分钟,都在挑战着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极限。
很多人在看完后,都萌生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这些精神病患者,真的都有病吗?”
因为他们的很多经历和遭遇,很多“正常人”也深有感触。
比如小傅
关进精神病院的原因,是源自事业和生活的诸般不顺。
老板的刁难,创业的压力,家人的不理解,都是导火索。
而这些困境,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正常人”所处的现实生活呢?
俯瞰整个精神病院里,和小傅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不少人也是因为受不了老板的压榨,他人的指摘,让头脑中的理智在某一时刻绷断。
有人更
精神病院的住院生活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耿直讨人嫌”。
想要好好生活,就不能当出头鸟,而是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对一些人来说,精神病院也是他们的乌托邦。
因为在这里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人。
他们不用承受其他人的异样眼光,不用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巨大
这正是马莉选择花这么大功夫,拍这个题材的原因。
不是因为猎奇,也不是为了批判什么,只是因为一个理由:
他们
是有
肉的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和无奈,也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
其实早在2012年,国家就已经颁布了《精神卫生法》。
其中指出,只要对他人和自身不构成安全威胁的,可以自愿选择住院或是居家疗养。
便法律已经明文规定,也难以抵挡社会既有认知造成的强烈偏见。
一方面,由于医学对一些精神疾病的定义模糊不清,可能会造成难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病。
比如片中医生们对于小傅病情的谈话。
即便是
最深的大夫,也直言对“躁狂症”的具体表现,很难进行明确的判断。
那么这种情况需不需要住院治疗,需不需要强行控制其人身自由?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恐慌,以及精神病患者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让很多人对这一群体,持有完全排斥的态度。
比如小傅的父母,在得知儿子得病住院的消息后,不仅没来医院,甚至连电话都没打过。
当小
母提出想回家过一段时间的要求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邻居不接受。
他们完全不想牵扯其中。
因为害怕邻居说三道四,害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像小傅父母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很多病患家庭担心病人会“犯病”,扰乱正常的家庭生活,成为他人谈资的话柄。
因此他们把得病
送进精神病院,斩断病人和外界的一切关联,去阻断流言蜚语的困扰。
为了治愈病人,病患家庭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这让精神病患者成为每个家庭的难以承受之痛。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家庭可以承担这种消耗?
即便是能够治愈,病人能否正常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和其他人一样
常的生活?
这些问题,无论是法律还是伦理道德都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无论如何,精神病患者不应该被一味丑恶和贬低,不应该被丢在精神病院放任自流。
事实上,“精神病患者”并非少数群体。
据调查,我国大约有2.3亿人患有精神
病。
和一般认知里的精神病不同,医学中认定的精神类疾病有多达400种。
比如神经
弱
迫症、抑郁症、酒瘾症等我们非常熟悉的症状,都被划入精神类疾病的范畴。
也就是说,每七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精神方面存在问题。
所以,对于精神方面疾病的折磨,即使没有严重到需要住院,但越来越多人能够感同身受。
所有
,都需要关怀而非冷漠与无视,对于如今已经变得常见的精神疾病而言更是如此。
这也是《囚》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不仅是对这一群体生存状况的真实记录,更是对所有“自以为正常”的世人的警醒。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