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怀川丨党报魅力 责任在肩

 天气预报
5月9日(星期二)
晴间多云
偏东风2级~3级,11℃~23℃
图片
郑小九
精致大气接地气 党报更具魅力
图片
暮春四月,满目芳菲。4月24日,细雨绵绵中,漫步河南理工大学校园,花香醉人,环境怡人。在这样的美丽心情中,采访《焦作日报》金牌读者郑小九,倾听他的党报情缘,乃一大乐事。
今年54岁的郑小九,是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党的二十大精神焦作市宣讲团成员。郑小九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书——《郑说好运》。“与《焦作日报》最浓的情感,都在这本书里。”郑小九说。
话匣子打开,记忆的阀门也随之而开。
2014年,为全方位宣传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焦作日报》推出了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专刊,并邀请郑小九为省运专刊《郑说好运》专栏撰写随笔。在7个多月里,他为该专栏写了28篇随笔,累计3万余字。
《河南人中》《修文与修武》《从“移山”到“缝山”》……翻看品读,一篇篇随笔构思精致、文笔优雅,十分贴近焦作历史文化和大众体育生活。堪称“点睛之笔”的《郑说好运》专栏,还荣获了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
“非常感谢王爱军老师、吕正军老师的策划和指导,《郑说好运》这个专栏的名字就是他们的创意,也非常感谢顾培利老师为我画了个漫画头像,每周五我的随笔和头像一块出现在报纸上。编辑老师对我的选题和内容非常宽容,但对文字校对、修改一丝不苟,让我学习了很多,也提升了很多。”郑小九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做博士后时,曾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加上多年来对焦作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研究,所以才有契机为省运专刊撰写随笔。
从读者到作者,郑小九对《焦作日报》的情感还可以往前追溯。
“小时候报纸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每每回想起父亲带着我坐在家的院子里读报,心中总会生出无限感慨。”郑小九说,读报一直是他的热爱。1990年,他从郑州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到焦作大学政教部做思政课教师,除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外,他读得最多的就是《焦作日报》。读前两张报纸如果说是“顶天”,读《焦作日报》就是“立地”——在家乡的土地上工作,自然得多接地气。
读着读着,郑小九便生发出向《焦作日报》投稿的冲动。他写的杂文《赵宣的另一面》,写的是东汉时候一个“伪君子”,讽刺现实生活中的“两面人”;还有一篇是诗作,名字是《给愚公的女儿》,均在《焦作日报》副刊版面见报。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郑小九被市委聘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员。2022年11月23日,受市委宣传部邀请,他为全市承担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任务的500多位同志作示范宣讲,《焦作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郑小九写的《传承新时代中国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在《焦作日报》见报后,还荣登“学习强国”平台……
敬岁月,谢陪伴,启新程。郑小九说,每天读《焦作日报》是他的功课,如今的《焦作日报》更加精致、大气、接地气。在《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他衷心希望《焦作日报》《焦作晚报》越办越好,党心民心一报牵,彰显党报的魅力。
王凤琴
在报社的花园里种出快乐的花
图片
“每天看《焦作晚报》,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不出家门就能了解焦作的大事小情。”5月6日,在王凤琴家里,她拿着厚厚一沓《焦作晚报》开心地说。
王凤琴今年69岁,退休前在市民政局工作,喜欢写作的她1985年就和《焦作日报》结缘。
王凤琴说:“记得当年写了一篇小稿子,我就试着给《焦作日报》投稿,没想到很快就被刊发出来了,虽然是火柴盒那么大,但我第一次写的东西变成了铅字,很激动。”
《焦作晚报》诞生后,王凤琴接着订《焦作晚报》。“这是我每天的精神大餐。”王凤琴指着一叠报纸说。
退休后,王凤琴自然而然“转岗”成为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的一员。有了大量闲余时间,她在生活的百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用写作的种子,在报社的花园里种出了快乐的花。
王凤琴说,她写自己的生活、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众多读者分享,而这些作品她都用报夹夹好,珍藏起来。
如今,王凤琴经常用手机写作,并将反映老年记者团活动的稿子编成“美篇”,阅读量已达170万次。她将继续写下去,用笔和相机记录美好的老年记者生活。
陈海新
老年记者团的“公益达人”
图片
很多人都怕“老”字,可早早加入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的陈海新,虽被朋友称为“提前步入老年”,但他乐此不疲,成为老年记者团的“公益达人”。
陈海新,现年52岁,自己经营一家传媒公司,经常到社区广场和养老院开展公益活动。在一次公益活动中,陈海新与老年记者团结下不解之缘,并成为其中一员。
“我是《焦作日报》的忠实读者,加入老年记者团我特别开心,也特别喜欢这个团队。”陈海新说。
之后,陈海新便跟随老年记者团走进山村、社区、公园、敬老院开展公益活动。
“无论是中站区的西张庄村、寺后村、十二会村、许河村,还是龙源湖小区、西城家园小区、东方红广场等,都留下了我们慰问演出的足迹,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也给别人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陈海新说。
“作为普通读者的一员,十分感谢《焦作日报》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感谢老年记者团让广大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更好地丰富了老年朋友的文化生活。”陈海新说。
图片
朱建锋
使命存心头 责任扛在肩
图片
朱建锋是河南海搏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平时工作很忙。他曾调侃自己,“时间都给了当事人,不是在开庭,就是在给当事人解惑”。不管工作有多忙,他总会抽出时间看《焦作日报》《焦作晚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思想理论,了解事关城市发展的民声、民情、民意。
朱建锋说,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是承担思想“坐标系”、价值“主心骨”作用的还得是党媒党刊,每次读报如老友叙旧,既放松心情又振奋精神。总之,只要潜下心来认真阅读思考,就能从中汲取养分、拓宽视野、储备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提及《焦作日报》和《焦作晚报》,朱建锋打开话匣子,讲述了他和报纸之间的渊源。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4年。彼时,朱建锋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就是负责单位的法治宣传报道,因此和《焦作日报》有了交集。
朱建锋第一次给《焦作日报》法治版投稿就被采用。看到自己辛苦采写的新闻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时,他内心非常激动,也备受鼓舞。这次成功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也让他爱上了法治宣传工作。
朱建锋成为《焦作日报》的通讯员,名字也经常见诸报端。但他不满足自己每次见报的稿件只是“豆腐块”,便主动和记者、编辑联系,学习新闻采访,讨论案件新闻价值,提高自己的写稿质量,得到了上下级单位的认可。
因为有了之前从事法治宣传工作的经历,在做律师后,每拿到一个案件,朱建锋都能够敏锐地发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站位不一样,视野不一样,处理案件时总能多方考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他受到来自案件双方当事人的好评。
朱建锋认为律师也是法治共同体的一员,不仅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化解社会矛盾,定纷止争。因此,在成为律师后,朱建锋更加注重以调解的方式解决双方纠纷,以达到社会效果和司法效果的良好统一。他在微博注册“建言议法”账号,从律师的角度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法律解读、点评。目前拥有10.8万名粉丝,话题总阅读次数5200多万,他也被聘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廉政监督员和特约调解员。
朱建锋是《焦作日报》和《焦作晚报》的老朋友。2021年,《焦作晚报》成立专家团,特聘朱建锋为晚报专家团成员。能够助多年老友一臂之力,朱建锋非常高兴。
去年年底,《焦作晚报》组织专家走进焦作市百货大楼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百货大楼),深入了解我省商贸零售领域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当时,朱建锋手头的案子很多,但他还是调整时间,参加了活动。
在焦作商业圈,百货大楼是首屈一指的老字号,更是老焦作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1955年至今,百货大楼始终秉承“商道即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历经市场大潮洗礼,历经变革突围,初心不改。参观结束后,各位专家团成员非常敬佩老字号企业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精神。朱建锋说,诚信是百货大楼的金字招牌,百货大楼是焦作商业的金字招牌。时代快速发展,一代又一代的“大楼人”用诚信经营,细心呵护来之不易的荣誉。时代需要这样的传承,更需要契约精神。
今年3月,晚报组织专家团成员走进中站区龙翔街道赵庄村。乡村法治建设比较薄弱,朱建锋参加活动时,用自己所学为村民普及常用的法律知识。
朱建锋说,《焦作晚报》多次组织专家团成员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参加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发挥志愿服务精神,为社会发展奉献爱心,值得称赞。
宋彦沣
小记者让我与历史结缘
图片
“参加小记者,让我与历史结缘,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幸运与美好的事。”宋彦沣,现就读于焦作市第一中学,是一名高一学生。这个外表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谈起自己童年参加小记者的往事,立刻神采飞扬。
加入小记者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自此,基本上每个周末、每个假期他都会走出家门,跟着小记者团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春天,植树;夏天,游泳;秋天,采摘;冬天,滑雪……
当然,小记者团与他最深的缘分是让他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文化。一次,小记者组团参观市博物馆,在这里,宋彦沣第一次见到了陶仓楼。
在惊叹于这件中华民族传世瑰宝如此精美的同时,宋彦沣发现,其中一件出土地赫然写着“孟州”。这件家乡出土的文物让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他一有时间就会捧读历史书籍,了解历史知识。跟随爸爸、妈妈旅游,每到一处会首先打卡当地博物馆。他还喜欢上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瑰宝——围棋,现在是围棋二段呢!
“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也能在小记者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人生梦想!”宋彦沣说。
陈俊旭
小记者点亮成长之路
图片
现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的陈俊旭,也曾是焦作日报校园小记者团的一员。
5月4日,记者连线身处哈尔滨市的陈俊旭。听闻《焦作日报》复刊40周年,陈俊旭在第一时间表示了祝贺。
电话中,陈俊旭的思绪也飞回了那段快乐、充实的小记者时光。据他回忆,他第一次领取校园小记者证件时,就在心中埋下了创作的种子。成为小记者后,每逢空闲时间,陈俊旭就拿起笔,用文字记录时光,其文章也时常见诸报端。
除了写作,小记者活动乐趣多多。在“跳蚤市场”,陈俊旭变身小老板,在活动中交朋友、做买卖;在“报童义卖”中,他又成了爱心志愿者,为需要帮助的同学筹集善款;在河南理工大学,通过参观学校和对大学生讲解员的采访,他也憧憬着自己迈进大学的那一刻……这些美好的回忆让陈俊旭回味无穷。
陈俊旭表示,真心祝愿喜爱写作的小朋友们能在焦作日报校园小记者这个平台上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景鹏、赵改玲、朱颖江、王春芳、贺珺/文
王梦梦、赵改玲、贺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