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锈带”到“运河秀带”,常州市天宁区“青山”换“金山”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常州市天宁区近日制定年度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力争年底全区PM2.5浓度不超过31.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1.4%;地表水省考、市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100%和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搬迁改造,老工业区迎来“国字花展”

今年4月15日,“初心映山红,幸福环岛路”第六届杜鹃花展在常州市天宁区凤凰新城开幕。现场70余个品种、20余万株姿态各异的杜鹃花携香而来,近6万平方米的靓丽景观竞相绽放。首次在花海中引入集市露营、赛艇竞技、非遗手作、半岛音乐节等12场潮流活动,形成周周有新主题、周周有新发现,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

杜鹃花展

漫步杜鹃花海不会想到,这里曾集聚一批老旧工业企业,助力乡镇经济实现第一次腾飞。2012年,以产城融合为方向的凤凰新城启动建设,天宁区委区政府率先探索实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累计实施各类老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110个、征迁面积超500万平方米,雕庄段运河沿线实现化工、印染等低端低效产业全面腾退。目前,沿老运河、采菱港、新运河设计建造的环岛路全面建成,总投资30亿元,全长约14.7公里、绿地面积85公顷,不仅保留了龙门架、水塔、旧厂房等工业遗存,同时新建和植入了“多彩常州”“印象江南”“梦创家园”等沿运河景观,成为时代记忆与现代建筑、精品园林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的“运河秀带”。

绿色转型,企业“创”出新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常州旭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荣)的展厅,展示着不少高科技面料。“这块布含有锗纤维,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身体疲劳,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运动员发挥竞技水平。它们被加工成能量衣,助力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上夺冠。”旭荣的企业负责人张国成介绍说。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档针织面料的织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转型成为集面料研发、纺织、染整、印花、贸易营销于一体的制造服务型企业。在智能化、绿色化建设发展方面,旭荣也是行业“领头羊”,坚持改善工艺流程、引进智能制造数据控制中心,花费几千万元投入中水回用设备和风力与太阳能结合的发电系统,积极践行绿色生产。张国成介绍,生产过程中,旭荣针织利用绳状水洗机等节水设备、高效短流程等工艺,使针织印染布和染色纱的单位产品取水量达到每吨71.5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71%,水效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同步投资800万元兴建污水预处理站,在达标废水排往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实现50%以上的中水回用。2022年,旭荣节省水电费上千万元,还荣获江苏2022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称号,捧回了水效领跑者企业的奖杯。

常州旭荣集团有限公司

不久前,位于天宁区的某药业公司实施完成大气VOC专项整治项目,经测算可减少VOC排放量14.4吨/年,经天宁区生态环境局、天宁区税务局认可后,该企业收到了98.7万元的“绿色所得税”退税。这是天宁区生态环境部门和税务部门联合推出“绿色税收”联动工作机制后,全区首笔专门用于支持环保大气专项整治工程的“绿色所得税”退税。从“纸上”到“账上”,“绿色税收”联动机制为企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助攻”。

生态修复,好山好水引得好项目

五月的常州天宁,带着暖意的微风拂过,赏花、爬山、“森”呼吸正当时。在舜过山森林公园,这里负氧离子浓度高,是天宁的“康养天堂”“天然氧吧”。毗邻龙城高架,有着这样一方天地,翠竹公园180棵墨西哥落羽杉林高而笔直,叶绿林茂,满目葱郁。走进郑陆镇丰北村,白鹭飞舞,芦苇茂密,十里黄家浜穿村而过,在这里体验水乡慢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舜过山森林公园

积极探索“两山”理论双向可持续转换通道,天宁走出了“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的价值换转路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查家湾对舜山山体北侧进行挖掘开采,长期开发使山体面目全非,成为了谁也不愿意来的荒山。2018年12月,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舜山生态修复项目启动,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欠账,恢复受损山体近4万平方米,增加绿化植被面积5万平方米。从“矿山”变“青山”,舜山脚下的查家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舜山修复工程荣获“江苏省最美生态修复案例”。

郑陆俯瞰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省重大项目常州江南运河“舜山舜水”保护利用项目正是依托了这片好山好水。项目由常州九洲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和常州九洲舜山小镇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实施,项目位于舜山和舜河之间,总占地面积约600余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0亿元。包括舜山舜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季子文化传承交流中心(季子书院、万怡酒店)、乡村MALL(文创街区)、飞猪乐园学农营地、季子躬耕园、舜山八景等,以“田园+文旅+康养”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江南运河文化新名片、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导项目。    通讯员 陈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奔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