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成为崇明闪亮的生态名片

图片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充分肯定了上海广大市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效,鼓励大家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图片
在正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垃圾分类也成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早在五年前,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100%。到如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探索出一个符合地区实际、群众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近三年来,崇明垃圾分类工作全市考核位列前五。
图片
关于垃圾分类的经验,崇明有不少,其中“智能系统”“互联网”等运用便是一大亮点。区生活垃圾推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垃圾分类已纳入‘一网统管’,我们利用‘一网统管’的优势将垃圾分类做好管好。”在上海大力推进“一网统管”现代化治理模式的情况下,垃圾分类通过“人工+智能”模式,依托政务微信系统,做到问题的巡查、整改、核查全过程管控,精确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工作人员。同时,通过对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方式,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
在投放上,崇明探索推进居住区内“定时定点”和“误时垃圾厢房投放点”,引导居民到规定地点投放,并形成长效机制。
图片
湿垃圾分类模式进一步细化。在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基础上,崇明进一步将湿垃圾再细分为“餐前湿垃圾”和“餐后湿垃圾”,便于餐前湿垃圾通过生化技术产生高质量有机肥,有效控制重金属超标问题;餐后湿垃圾进入餐厨垃圾处置系统,进行资源化利用。
崇明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上的突破和创新不止于此。如今,区、镇、村三级考核机制已建立完善,各村居通过每季度评比,激励先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合力。可回收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崇明各居住区内,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24小时自助投递回收服务。居民投递时,只需打开手机微信进行扫码或输入手机号码,箱门就会自动打开。不仅如此,崇明还制定并下发了《崇明区低价值可回收物运行补贴实施办法》,打造市民身边有感知的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中转站。
图片
“我们把干湿垃圾分类好了,会不会最后一股脑又合并到一起去处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伊始,有这样担忧的人不在少数。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为做好末端处置,崇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崇明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目前,本区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000吨/日,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237.8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接下来,崇明还将规划新建一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中心,设计处理能力360吨/日(包括餐厨垃圾90吨/日),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预计2024年底项目竣工并投入运营。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各乡镇还将改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标准化垃圾房,在此基础上,自主打造一批垃圾分类2.0版精品示范居住区,进一步迭代升级源头分类面貌;同时,通过改造农村地区老旧破损、不具备防雨、缺乏污水收集功能的垃圾房,全面整治农村公共区域临时性生活垃圾堆放点、倾倒点,取缔露天型生活垃圾存放池,不断优化农村分类投放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水平。
图片
短短几年间,崇明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造就了天蓝水清的生活环境,广大村民自觉分类的习惯蔚然成风。村民们告诉记者:“如今垃圾分类工作人人知晓,分类后,垃圾少了、居住的环境变干净了,每个人都很高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更愿意主动分类、维护好自己的家园了。”
记者:季佳倩
编辑:张悦阳
责编:李琳、张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