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中平遥篇)|古新交融,千年平遥古城迎万邦来客

▶ 书记寄语

平遥县委书记 魏江峰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建设魅力活态古城

平遥是历史文化古城、文旅融合名城、开放包容新城,作为中华灿烂文明的实物载体,平遥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漆器文化、饮食民俗等文化繁荣昌盛,是明清古城的活样板、古建筑的博览地、匾额书法篆刻艺术的展示区。在这里,原真、原汁、原味的平遥古城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魅力独具,基地变基因,承古而出新,不断演绎着一个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范例的精彩画卷。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平遥古城考察调研,要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为平遥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我们始终牢记领袖殷切嘱托,全力推动遗产保护首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晋商文化窗口地、特色产品展示地建设,奋力在省市文旅提档升级上蹚新路、开新局、焕新颜。

我们将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久久为功抓保护、以文化人抓传承、承古出新抓延伸、多管齐下抓文旅,让千年古城历久弥新、让晋商文化光彩焕发、让文创瑰宝发扬光大、让平遥旅游走向世界。

千年古城历六朝五代,诉说文明。经千秋百世,引领风骚。我们热忱地欢迎各界宾朋来平遥观光旅游、参观考察、投资兴业,阅览2800多年历史风霜,见证文化与历史的沧桑演变,感悟源自血脉深处的文明脉络。

01

古中融新 新中存古

千年古城迎万邦来客

——专访平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艳

晋中平遥,大美古城。

  

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世界文化遗产、活着的古城、充满烟火气的古城……千年平遥古城携带最耀眼的基因表达,穿越历史的长河,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屹立于黄土高原。

  

近年来,平遥县以平遥古城为核心,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建设“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在体制机制改革、业态融合发展、旅游产品供给、公共服务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助力旅游提档升级。

  

文旅融合背景下,平遥如何做好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5月中下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第三站来到平遥,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平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艳。王艳说,“古”中融“新”,“新”中存“古”,独具魅力的千年古城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万邦来客!

千年古城,历久弥新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山西晚报:如何精心保护平遥古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留住它的原汁原味?

  

王艳: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城保护的重要指示,始终把系统性保护放在第一位,从保护古城风貌、改善古城周边环境、维护城外重点文物三个方面着手,致力打造原汁原味的完整古城。比如:启动实施古城“立面、街面、天面”整治工程,完成了61处因汛损毁城墙修缮工程,古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主体完工;去年铺开中都路提升改造工程,解决了古城内汛期排水不畅的顽疾,贯通古城主旅游通道,铺开惠济河段改造治理工程,治理完工后,城区段3.1公里将全面蓄水,与国保单位九眼桥环绕古城东部,形成城、桥、河浑然一体的风景线等。

  

通过系统性地修复和常态化地维护,平遥古城及周边的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反映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我们使用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实施了针对性的监测和保护措施,确保了完整古城和珍贵文物能够原汁原味、原貌原样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山西晚报:历史是根,文化是魂。2800余年积淀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晋商文化、吏治文化等,让平遥古城厚重而独特。平遥如何留住千年古城的文化味?

  

王艳:我们坚持把活态化传承晋商文化作为古城永葆生机活力的强大内核,致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古城。一是建设“非遗馆”。我们坚持“活态继承、活态保护”原则,建设了集推光漆髹饰技艺、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布鞋制作等为一体的非遗文化展览馆,把4项国家级、19项省级、31项市级、2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二是打造“金融街”。深入挖掘票号文化、晋商文化,将南大街、西大街打造成特色金融文化街区。精心策划日昇昌票号创立2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与中国银行总行联合举办首届中部金融创新论坛,真正把古城票号文化发扬光大。三是修缮“中国院”。坚持“修旧如旧”理念,首先从506处历史文化建筑院落抓起,分类分步推进古城内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改善,目前已经修缮完成105座院落,再现汉民族传统院落的文化底蕴。四是建设“文化巷”。发挥“一城两寺文化研究院”作用,依托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等72条街巷,深度挖掘街巷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抓好街巷综合整治,讲好“街巷故事”。

  

山西晚报:古城,是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家园。平遥如何保持古城的烟火气,增加百姓的幸福味?

  

王艳:我们始终把沉浸式利用作为光大古城品牌的发展方向,致力打造景区、社区、城区“三区合一”人气满满的烟火古城。古宅院是平遥人的桃花源,古城墙是平遥人的守护神。2016年以来,共修缮了10余段平遥古城内墙。目前,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重点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燃气、消防等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改造,覆盖121条街道、总长30.22公里。项目建成后,困扰古城多年的雨污不分、积水内涝、交通干扰、电力负荷不足等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近10年间,平遥古城共修缮了104处院落,并给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挂上了“历史建筑”的标牌。经过不懈努力,城区居民过上了热气腾腾的幸福生活,来古城的游客既能体味到厚重历史文化,也能享受到现代化设施的便捷,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三区功能合一。

  

光大“平遥古城”的金字招牌

创新驱动打造全域旅游

  

山西晚报:平遥如何以平遥古城为核心,全力打造全域旅游?

  

王艳: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深入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一城两寺”为龙头,全县形成以23处旅游景点、6条特色产业街区、892家客栈宾馆,3个大中型文化娱乐项目(又见平遥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平遥古城迎薰门3D灯光秀、“晋商神韵”街头迎宾演出)等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平遥古城被评为全国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了10个文旅融合特色村,推出3条乡村旅游体验线路,推进全县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平遥县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取得阶段性进展。横坡村创建为山西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梁村、六河村创建为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通过实施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完整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独具平遥特色、充满人文关怀的全域旅游大格局,为推动国际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晚报:如何创新驱动,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方向?

  

王艳: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施旅游产品业态创新行动。一是创新发展旅游产品业态。以文旅融合为基本路径,推动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基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推动文化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节庆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整合城乡优势旅游资源,培育城乡统筹的复合型产品线路。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前提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发展夜间游览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旅游。依托绿水青山、自然景观、古村古堡、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文物古建型、民宿客栈型、文化遗产型、名人典故型、红色文化型、名吃特产型、生态康养型、农俗体验型、研学科考型等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平遥森林、温泉、中医药传统等资源优势,开发多层次、差异化康养产品、旅游产品。

  

山西晚报:依托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如何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王艳: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坚持不懈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融合发展道路,持之以恒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先后成功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国际电影展、平遥中国年、《又见平遥》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平遥的国际知名度与国内影响力,而且在缩小平遥旅游淡旺季差异、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晚报:如何做强平遥文化产业?

  

王艳:我们高度重视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利用。今年,平遥县紧抓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器被列入山西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的机遇,紧扣“一镇双品”平遥特色,做强“非遗双宝”产业品牌,全力以赴推动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在平遥牛肉方面,以“一园两区大覆盖”精细布局,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园”,推动牛肉行业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通过“种养加销”精准驱动、龙头带动、行业联动、管理推动,建设食品工业园为轴的平遥牛肉产业园;通过延链强链、锻长补短,七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雏形初具;积极推动实施牛肉产业项目12个,其中,平遥牛肉制品生产基地项目、酱卤肉制品项目、平遥牛肉高标准生产线项目正加紧建设中。在推光漆器方面,坚持以龙头带动、大师引领、特色经营、多元发展“四轮驱动”,着力打造国礼、铸造精品、倾力文创产品,全方位增强链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度打造东大街特色非遗街区。

  

平遥通过特色专业镇的打造,更好地集聚古城文旅要素,更好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致力于建设古中融新、新中存古的活态古城,让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让宝贵的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02

借金字招牌 打文旅发展组合拳

长袖翩跹而来,仿若天仙下凡;束袖劲装而过,好似书中侠客现世……行走古城中,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男女,恍惚间时空交错,仿佛在现代和古代间穿越。

  

在游客王伟看来,以前平遥古城的美,美在建筑,美在古城墙,美在一砖一瓦,“不过,现在我对平遥的美有了新的认识。《又见平遥》让我们对晋商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复古汉服穿着演绎明清时期百姓的日常生活,让我觉得自己与旧时光只有一步之遥。从里到外,古城弥漫的明清味越来越浓厚,越来越美……”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我们复原双林寺的‘彩塑’服饰,让游客悄然穿越;我们重现晋商文化精粹,《又见平遥》系列主题风涵盖广泛;古城墙修葺、维护,基础设施工作数年从未停止;借着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入选全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的契机,我们不只发扬古城建筑之美,更侧重古城国潮风韵味,打造文化之美。”土生土长的平遥县融媒体工作人员郝海鹰说起家乡变化很自豪。

  

她说,你们好好转转,会爱上这里的!  

国潮风+国礼 组合拳助推全域游

依托平遥古城金字招牌,平遥全域旅游打出组合拳。

  

站在古城墙往下看,脑海里可清晰地复原出明清时期的原始风貌,彼时正是晋商叱咤风云的时刻,古城内票号、钱庄、当铺、镖局遗址林立,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风云历史。

  

某汉服体验馆工作人员说,500多年前,匠人在双林寺千佛殿的窗台和门两侧,留下了30余位少女“供养人”彩塑。500多年后,“平遥少女”穿越而来,在古城里徜徉。她们手执折扇,翩跹而来,仿若天仙下凡,是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

  

大街两侧,最多的商铺首推推光漆铺。“大家要想购买到真正的推光漆器,低于5000元的不建议入手。”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推光漆器企业,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雷树娟颇具发言权。据其介绍,平遥推光漆技艺在漆器领域,可谓家具行业“奢侈品”的代名词,因制作漆器的抛光过程完全是用手掌推出来的,故名推光漆。

  

“最核心的是漆,原汁原味。”雷树娟说,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其魅力不仅仅在于精雕细琢,更主要是用料,使用的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

本报直播团队在唐都推光漆艺文化产业创意园直播。

  

古城内,作为独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博物馆内,流光溢彩、琳琅满目的漆器让人目不暇接。

  

“国家相关部门让我们尽快生产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推光漆器,前段时间,我们拿出一百万元,公开征集漆器国礼风潮创意。”雷树娟说,为了让平遥推光漆器走向世界,他们在推光漆器中切入国潮国风,立足国漆国艺,打造国礼国货,让这项古老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目前,围绕平遥推光漆器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平遥县委、县政府正组织开展攻坚行动。加强国礼研发,组织成立国礼设计研发攻关小组,开展国礼设计大赛,已设计产品62件(套),本月底即将投入生产制作。同时,打造平遥推光漆器产业集中展示发展平台,与国家级大师及省、市大师联动,并在坚持对传统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保护前提下,不断创新发展路径,提升平遥推光漆器的整体研发水平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平遥已与国办、省外事办建立产品资料宣传展示渠道,平遥推光漆器产品已通过省外事办,首次以国礼形式走出国门。

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雷天勇在进行漆器创作。  

千年传承 “一把盐”技艺的独特口感

  

在古城内游玩,自然少不了五脏庙的填补。平遥牛肉,是一道绕不开的美食。

  

“现在,平遥牛肉迎来了第三次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会,平遥牛肉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将再次实现质的飞跃。”在宝聚源肉制品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张卫地看来,改革开放和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极大提升和带动了平遥牛肉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量。

  

平遥牛肉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美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汉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对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亚洲各国。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平遥牛肉之所以能千年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与它独特的加工方法和用料有很大关系,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

  

并非所有平遥生产的牛肉,都能冠以“平遥牛肉”招牌。必须满足相关工艺要求,同时,仅限于平遥县境内岳壁乡、南政乡、中都乡、古陶镇四个地方。

 

“严格说起来,平遥牛肉就是‘一把盐’的技艺。”张卫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打个比方,为了适应上海人‘清淡甜’的口味,我们在平遥牛肉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添加了糖的成分,减少了盐的使用,也从工艺上做了一些调整与改进,但这样制作出来的牛肉不能称之为‘平遥牛肉’,一是配料不同,二是工艺不同,只能称之为不同口味的‘酱卤牛肉’。”张卫地说,独特的手工工艺和严格的标准,保证了平遥牛肉的口感,使得传承千年的平遥牛肉名副其实。

  

离古城不远的平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6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平遥牛肉文化产业园牛肉标准化厂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该项目是平遥县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的主抓手,也是平遥落实省市部署、紧抓省级重点专业镇建设发展机遇、打造活力古城的重点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将集文旅、生产、销售于一体,覆盖研发、生产、物流、检验等平遥牛肉生产全周期和各环节。全面建成后,平遥县牛肉加工企业将全部入园,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大大提升平遥牛肉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集群效应,助力打造省级重点专业镇,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专业镇也将作为文旅项目,成为“打卡地”之一,与游客实现互娱互动。

宝聚源平遥牛肉生产车间。

古今“穿越” 专业镇培育新文化地标

  

前不久,一批“网红”通过拍摄明代平遥百姓生活场景,更加直观地将平遥古城的千年历史沉淀呈现在当代。在山西众多的历史遗存中,有着2800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宛若一幅“行走”的画卷,呈现出“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万千气象。

  

去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拟重磅打造实景穿越体验游《穿越回×朝之表里山河》。在穿越首站——平遥古城,游客可通过故事线索,串联特色景点、店铺,体验“忠信义勇”的晋商文化。虽然受疫情影响,该项活动延期举办,但仍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直播团队在古城街头直播。

  

漫步在古城中,总会不自然地触景生情,畅想明清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细数古城之魅力,有原汁原貌的古城墙;有历史上第一家票号,目前为日昇昌·中国票号博物馆;有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馆,乃中国“六最”: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有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

  

至今,平遥古城仍有流传许久的“十大怪”,比如平遥牛肉闻天下,不见田野有牛迹;又如平遥房子半边盖,财水不能往外流;还有平遥美女额头盖公章,不是公章是拔罐痕等。

  

如郝海鹰所言,在平遥古城待久了,慢慢地便会爱上这里。而古城也没有让我们失望,当越来越多的古城内涵被复原、被重现,古城终将实现身与心的契合,原汁原貌再现明清的生活百态。

  

依托古城,平遥正在从外在的建筑之美转向挖掘更多内涵,融合打出组合拳。而入选全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的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则作为古城“非遗双宝”,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平遥牛肉和推光漆专业镇”规划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平遥牛肉行业由平遥牛肉集团、宝聚源等龙头企业带动,产值达到30亿元,推光漆行业由唐都漆艺龙头带动、发挥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技术优势,产值达到5亿元,并使传统大漆产品成为国礼级产品。

  

一座古城,巍然屹立;古城之魂,渐露峥嵘!

03

时空交汇 古街巷追赶新时尚

说起平遥,总是与古城联系在一起。

  

这座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还较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行走在古城街头,如穿越时光隧道,古色古香的特色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在街道两侧,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踏着青石板路翩跹而来,儒雅内秀、美丽端庄,为古街古巷带来一场唯美的国风盛宴……

古香古色的古城街头非常适合汉服展示,汉服馆由此应运而生。图为游客在汉服馆挑选试穿汉服。

古城街头小店内出售的小摆件。

东湖老醋坊开发的各种老醋食品。

  

从年头到年尾,电影节、雕塑展、摄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以及手工艺体验、科技秀、灯光秀等一批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项目,让这座千年古城持续绽放出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赵德伟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视频拍摄、制作:李永江、张婷、李浩瑜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秦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