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记者以色列实录:从兴奋到恐惧,伊朗导弹袭来后的24小时

这是阿根廷《民族报》特派记者Elisabetta Piqué发自耶路撒冷的一篇报道:

图片2025年6月13日星期五,以色列特拉维夫遭伊朗导弹攻击,现场发生爆炸

在耶路撒冷的街头,一种难以形容的情绪正在蔓延:惊恐、紧张、疲惫、麻木,甚至是夹杂其中的些许狂热和希望——希望这次“真的能彻底消除伊朗的核威胁”。

自本周五凌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起对伊朗的“先发制人”打击以来,整个国家陷入战时状态。伊朗方面于当晚21时过后展开回击,接连发射近两百枚导弹,尽管大部分被“铁穹”防御系统成功拦截,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仍然在城市上空响彻。

“你们听到的爆炸声是导弹拦截,攻击仍在继续,请按照中央司令部的指示行动。”以色列国防军(IDF)在第一轮攻击后迅速通知全国民众,并严禁发布导弹落点信息。

据本地媒体报道,至少有22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目前尚无人员死亡的报告,但部分建筑遭受破坏。

城市停摆,民众囤货

图片拉马特甘市(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的一栋建筑被伊朗发射的导弹击中,受损严重

周五,耶路撒冷宛如一座空城。街道冷清,商店关门,只有个别药房和超市还在营业,人们神情焦急地排队采购。“早上11点,超市的面包和牛奶就已经卖光了。”在耶路撒冷西部凯伦·哈耶索德大街上的 Shufersal Express 超市,年轻收银员 Noah 对记者说,“我整晚没睡,但还是来上班了,眼睛都红了。”

面对“你怕不怕”的提问,他咧嘴一笑:“不怕,我们在以色列,早就习惯了战争。我们只怕上帝。”

一旁的 Joe 是一家汽车经销商老板,年仅30岁。他正在囤积饮料和干粮,情绪却意外高涨。

“太好了,对我们来说太好了。”他满脸兴奋地说,“我们等这一刻已经很多年了。我是个有信仰的人,所以对我来说这也是个神圣的日子。”

他坚信这次行动“对整个以色列都是好事”。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伊朗反击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这将带来和平。因为所有威胁以色列的人都应该被消灭。别担心,以色列是安全的。”

“我不怕导弹,我怕我弟弟出事”

图片特拉维夫一栋居民楼遭伊朗导弹袭击

Shiri 是一位26岁的美国年轻女性,刚搬来以色列,希望成为一名拉比。她和伴侣正在采购粮食,为未来几天的封闭生活做准备。

“我们不太惊讶,因为我弟弟在军队里,他提前告诉我们可能会有攻击。”她说。“但我们真的很累,因为我们有两只狗,不停地上下避难所。”

“我不担心伊朗的导弹,但我很担心我弟弟,他正在加沙附近作战。”

“这场战争早该来了”

在以色列北部海滨城市纳哈里亚,紧邻黎巴嫩边境,阿根廷裔夫妻 Claudio 和 Sonia Kapeika 也早早进入了战时生活节奏。

“这场战争早就该发生了。”Sonia在电话中说,“他们(伊朗)快造出核弹了,如果真造出来,我们谁都活不了。”

“但现在也许不是时候,因为还有很多人质在加沙没回来,军队也人手不足,全国上下都快撑不住了。”

Claudio 接话道:“我也不知道到底支持还是反对这次打击,但看上去一切都早有计划……希望战争快点结束吧。”

他们本来计划下周四去波兰旅行,如今几乎确定要取消。

“我们今天一早七点就去了超市,正常我们是中午去的。”Sonia说,“因为整晚没睡,警报不断响,我们就提前出门。超市人满为患,大家都抢着买水和卫生纸,怕接下来几天出不去了。”

医院“转入地下”,孩子成最大牺牲品

图片2025 年 6 月 13 日,耶路撒冷,人们在囤积物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将物资装上车

在特拉维夫,Ichilov 医院的儿科急诊与中毒科医生 Miguel Glatstein 描述了医院的应急部署:

“我们医院整个地下停车场已经改建成应急病房,每个停车位都变成了一张病床,配备氧气、电力、医疗设备,什么都有。”

Glatstein 25年前从阿根廷移居以色列,育有三个孩子。“两年来,我们几乎每晚凌晨两点都被也门方向射来的导弹吵醒。”

“我们的孩子精神压力巨大……当然我们怕,但我更怕的不是伊朗导弹,而是这边本土的恐怖袭击。”

作为一位和平主义者,他每周六都参加呼吁释放加沙人质的示威。他坦言不支持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

“他本应该早就结束加沙战争,把人质带回来。但我们也不能忘了敌人是谁……很多外国人搞不清楚,以为以色列政府代表全部以色列人,其实我们普通民众都快被折磨疯了。”

“我们也想要和平,我的孩子们只想正常生活。但你想想——哈马斯背后是伊朗,伊朗还制造过阿根廷大屠杀(AMIA案)和袭击以色列大使馆。如果他们真拥有核弹,那我们全完了。”

恐惧、疲惫、出逃的冲动

图片人们在耶路撒冷一家超市急切地购买物资

Glatstein 语气中的疲惫不是个例。据《Haaretz》报道,2024年已有接近6万人离开以色列,是前一年的两倍多。25至44岁的年轻人尤其想走。根据CI Marketing的调查,有40%的以色列人正在考虑离开,原因包括战争、高物价、对未来失去希望。

Glatstein 最近还前往西班牙,与以色列老将橄榄球队比赛,结果遭遇抗议示威。

“我们队里都是和平主义者、反对内塔尼亚胡的人。但当地人以为我们就是战争的象征。人们搞不清,以为以色列人就是政府。就像有人把加沙人和哈马斯混为一谈。”

“我工作的医院里,有犹太人、阿拉伯以色列人、基督徒,大家一起协作,共事,非常和平。”他说,“我们真的,只想活在和平里。”

记者手记

图片耶路撒冷老城的商店都关闭了,街道空荡荡

恐惧的另一面,有时是冷漠,有时是过度兴奋。但更多时候,是彻底的麻木。

在这个战火再起的周末,以色列人一边举着购物袋奔向超市,一边听着手机里响起的防空警报,一边在脑中反复盘算:还要在家待几天?导弹今晚会不会落在我家楼顶?

一场可能牵动整个中东走向的军事对峙,落在这里,却是每一个普通人举家避难、惊恐入睡、默默等天亮的日常。

和平,从未如此遥远,也从未如此被渴望。

| 综合报道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