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墩墩”名字经过商标查重 200多孩子盲选最受欢迎

撰写/叶珠峰 张蕾
从决定选择熊猫那一刻起,大家都知道,这是“自个儿给自个儿出了个难题。”
回看吉祥物的出炉过程,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很有感触。
9月17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官方吉祥物“冰墩墩”在首钢冰球馆揭开神秘面纱。设计团队以及冬奥组委的评审委员讲述吉祥物的诞生过程。
图片
熊猫“冰墩墩”
“冰墩墩”诞生自广州美术学院的14人团队,由广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担任总负责人,现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曹雪曾经的副手刘平云担任执行主设计师,两人作为“黄金搭档”获奖无数,也曾参与过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相关设计工作。
“冰墩墩”究竟是如何诞生并脱颖而出的?面对采访,刘平云略带感慨地表示:“这真的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故事,我们感觉自己有些被‘锦鲤’附体了。”而曹雪则表示:“这次作品荣幸当选的成就,高于我过去成就的总和。”
图片
熊猫“冰墩墩”寓意。
赶上末班车的广州美院团队
2018年10月10日,北京冬奥组委吉祥物全国宣讲会来到广美,这是他们宣讲的最后一站。此时距离10月31日初稿递交截止仅剩下三周。
图片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介绍工作情况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官网
北京冬奥组委会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负责吉祥物征集工作的林存真教授详细阐述了具体要求。
图片
林存真在广州美术学院宣讲会上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官网
2022冬奥会徽设计者林存真也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疑虑:留给广美的时间很短,而且生在南方的孩子没见过冰雪,可能影响他们对冬奥会的体验。
不过此刻,刚刚出任广州美院党委书记不久的谢昌晶向冬奥组委承诺:“会举全院之力做好冬奥会设计的征集工作。”谢昌晶昔日曾担任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主抓过竞技体育、射击射箭运动队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筹办工作,虽然转战美术工作战线,但他内心仍有非常浓厚的体育情节。
宣讲会的第二天,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曹雪院长牵头组建团队。他将此前辞去副院长职务,在澳门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平云副教授召回,担任此次任务的总执行。曹雪对团队说了句话,没见过冰雪的孩子,对冰雪的向往和想象力可能会超过对冰雪司空见惯的人。
曹雪作为项目负责人是“帅”,刘平云带领团队是“将”,加上学院5名老师、7名研究生,团队正式组建。他们每天至少开一次讨论会,短短十余天时间,选送了16套初稿,并于31日将所有作品亲手送到北京冬奥组委。当天,团队每个人都亲笔签署了承诺书、保密协议。由于相关文件条款众多,每人都签了上百个名字。
初稿送上后,团队很多成员仍然认为,广州美院估计是个“陪跑的”。有老师透露:“像这样代表国家形象的吉祥物设计,大都应该是出自名家个人之手,要么是中央美院这样的顶级院校团队。”大家根本没有奢望会有什么结果。
另一边,冬奥组委开始了慎重的遴选。林存真透露:“第一轮共有1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一共征集到了5816件作品,其中还包括还从非洲、冰岛邮寄过来的。当时我们能感受到,冬奥会吉祥物设计确实全球瞩目。”
这些初稿中,有很多极具想象力的作品。林存真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可能是一群年轻人,这其中有很多90后,00后,甚至中小学生的作品。“他们有非常活跃的思维,设计灵感来源来自方方面面,画面未必有那么专业,但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创意出奇。”
图片
延庆的小学生们画出心中的吉祥物 资料图
让林存真印象深刻的是一件来自小学生的设计作品,这件作品屡次被评委提及。这是一个手绘方案,看起来虽然很幼稚,但是想法新颖。评委内部有一种声音是鼓励孩子的设计能脱颖而出。但最终考虑到,画面不是很成熟,后续吉祥物的设计需要多维度的技术支持,所以小学生的作品遗憾止步十佳。
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是吉祥物评审团成员之一,他以孩子的视角看待这些作品,投稿中孩子的杰作也让他记忆深刻。
“我当时印象深的是一个火车,用五个车厢表现了奥运会的颜色,这个我当时很喜欢。”
这个想法跳出了吉祥物偏爱选择动物的惯例,同时有展示中国高铁成就的意味,虽然最终没能入选,但孩子们的创造力、热情可见一斑。所有投稿作品中的动人元素,都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多元灵感来源。
冰壳确定为核心设计元素
2019年1月21日,曹雪接到冬奥组委电话,获悉有作品入围。由于保密需要,冬奥组委言辞含糊,希望广美团队能够根据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赶赴北京冬奥组委面议。
曹雪与谢昌晶带队,于1月24日晚上抵达北京时,一夜基本也没有睡好觉,做了各种各样的梦。
25日上午,林存真代表吉祥物评选委员会正式向广美团队揭晓,广美有三幅作品入选,分别是一幅是二踢脚鞭炮、一幅冰糖葫芦、一幅是两个雪球的结合体。
眼看美梦就要成真了,刘平云直言这种惊喜让人甚至感觉“不真实”。
林存真教授向广美团队表示,以冰糖葫芦为主体的造型继续设计,鞭炮和两个雪球不用再继续考虑。
惊喜之后回归冷静,曹雪和刘平云意识到,这恐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团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二人只知道团队将站在新的起点继续设计,但不知道终点在哪里。这条赛道究竟有没有竞争对手,设计是否会突然夭折……各种问题不断在脑海中浮现。
曹雪仍然在犯嘀咕:“冰糖葫芦固然有年味,确实也有中国传统元素在其中,但它毕竟是个一款食物,能否承担得起这样冬奥会这样宏大的主题,广美的设计团队离开北京后也在怀疑。”
怎么改?团队也没谱。但曹雪始终向团队成员强调。“糖葫芦前面的‘冰’,绝不能丢。”某种程度上,这个“冰”一直为“冰墩墩”最后的脱颖而出埋下伏笔。
团队内部吵架 曹雪称面临从未有过的管理压力
1月25日这一天,广美团队接到任务的时间节点已临近2019年春节。这一下子打乱了团队中的很多成员的春节放假安排。比如,刘平云早都订好了陪孩子去日本旅游的机票,却不得不退票。曹雪本来答应了住在苏州养老院的父母,要回去陪他们好好过个年……
从外表看,曹雪是个风度翩翩,儒雅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在学术上是个执着到“六亲不认”的人。他心一横,决心以带兵打仗的决心来设计冬奥吉祥物,还对团队成员放了狠话:“大家的春节至多只能是放除夕,大年初一、初二总共三天。如果你大年初三没有回来,对不起,我就视作你退出了项目组。”
由于签署了保密协议,团队成员无法具体向家人解释自己为何突然放弃过年的休假计划,大家都用“承担学校重大任务”当“借口”。有些团队成员的家人都感到很费解,怀疑是不是承担了某个军事项目。
2月7日大年初三,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正常到岗,自此再也没有休过节假日。他们以广州美院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作为“小黑屋”办公。出于保密,曹雪特意嘱咐,大门多加了一道锁。
设计奥运会的吉祥物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确定任务之后,设计团队常有当天往返京粤之间的经历,进京提交修改稿件,回收修改意见,再返回广州继续工作。3月1日,冬奥组委指示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它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
冰壳里究竟加个什么好?团队脑洞大开,尝试了老虎、鹿、兔儿爷等等,后来为了拓宽思路,还想了各种食物。
曹雪对团队强调“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设计方针,即大家一开始能想到什么,先进行广泛尝试,此后再慢慢否决。
“我们估算了一下,总共修改了有上千次,几百个形象加入冰壳。”曹雪说。
无数次的碰撞-试验-否定-再碰撞-再试验,磨练的过程中,时间都好像拉长了,难熬。
不管是大方向上的推进,还是设计上的细枝末节,团队成员之间不断争论乃至争吵。当着学生的面,有的老师甚至吵得面红耳赤。
有人面临着创作力的枯竭,有人甚至觉得看不到希望主动请辞。
曹雪是掌舵人,必须要为设计的大方向做主把关,还要稳定军心。有一次一个老师连续熬夜,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但曹雪却忍痛否决了他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努力安抚。
“我确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管理压力。”曹雪说。
熊猫曾经被淘汰 但却“意外复活”被重启使用
在确定冰壳+动物的路线后,曹雪做了一个后来被认为正确的决定:再次启用熊猫形象。
事实上,广美团队最初的16份初稿之一,就有熊猫,但当时并没有被录用。
曹雪坚持认为,熊猫是传播中国形象成本最低的动物。“每个人都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但做熊猫又是最危险的,因为熊猫的经典形象太多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盼盼,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以及很多商标、图案都在用熊猫。如何能做到与众不同?“关键是如何去赋予熊猫新的理念、演绎方式。”
从3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月时间,设计团队进入焦虑和彷徨期。在冬奥组委的指示下,他们尝试了各种动物与冰壳、雪壳的组合,从设计稿到二维形象再到三维造型,太多的动物从眼前诞生,从手下经过,再被远方否决。此时,冬奥组委内部已经对冰壳+熊猫的形象产生了倾斜。
面对熊猫,吉祥物评委会也进行了全面的考量。
文化学者、北大教授张颐武总结当时大家的想法,“一方面是希望有非常新颖的形象,有视觉的冲击力,感受上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还是要找到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符号,能够让全世界的人看起来最少文化障碍,超越这种文化理解上的困难”。按照这个原则,结果显而易见。
“熊猫还是中华文化最大公约数的一个形象”。
回顾来看,4月23日至24日的两天会议可谓是有突破推进的。冬奥组委的最新要求是将熊猫造型做细化调整。但出于保密,还没到最终做决定和表态的时候。因此,在广美团队内部汇报的作品中,仍有一支麋鹿作为竞争对手。
广美团队不断接到修改意见,不断进京汇报。之后为了方便工作,快速将冬奥组委的修改意见转变为现实,曹雪和刘平云在北京购置了几台设计师使用的计算机显示器,就放在冬奥组委,每次都将广州的机箱搬来设计。
4月30日,广美团队已经是第三次来北京进行设计。这一次冬奥组委的要求是为主要的吉祥物造型引入新的符号元素。
图片
冰丝带 资料图
冬奥组委内部头脑风暴,有一个提议,即融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设计元素。
起初听到这个提议,林存真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场馆你怎么往(熊猫)身上弄?”但大家还是想试试。恰恰就是这次选择,让“冰墩墩”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林存真选了很多“冰丝带”图片发送给广美团队,自己在北京也在尝试。
“因为冰丝带是一个椭圆形的,不是正圆的,最开始说它是竖着用,还是横着用?后来我们发现,放上去以后还挺合适。它没有那么突兀。熊猫就特别像一个宇航员,一下和科技、太空的梦想联合在一起了,马上定位就很清晰了!所以这一点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林存真回忆。
到了5月,广美团队发现冬奥组委给出的反馈意见中,“候选人”范围越来越窄,只留下了冰壳+熊猫,冰壳+鹿,雪壳+鹿这三种选择。
“范围越来越窄,我们隐隐约约有种预感,私下嘀咕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入选?但是嘴上又说不出来。”刘平云描述了充满期待和未知的矛盾复杂心情。其实他们不知道有没有其他院校的竞争对手,也不知道冬残奥会的吉祥物的设计情况。
不断有专家来看广美的作品,这给了团队信心。但另一边,冬奥组委丝毫没松口,“就是不给你一个准话儿。”
林存真本人也非常谨慎。她在广美团队和吉艺团队(吉林艺术学院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做互相的沟通的时候,也特别警惕。
8月12日送稿,完成最终第二十一次修改前,广美团队骨干成员被邀请到成都“体验生活”。
当时,冬奥组委还邀请了光学捕捉的专业团队,想在熊猫身上做工学捕捉点,来研究它的动作特点。为了做好保密工作,林存真告诉大家,去看一种“带毛的像树懒一样的猪"。团队有成员进入园区观察熊猫后,再一次有了强烈的入选预感,但是林存真仍然在“敲打”广美团队:“大家要好好努力,我们是有别的备选方案的。”
冰墩墩曾被秘密带到国际奥委会 巴赫主席好奇名字由来
冬奥会吉祥物在设计的过程中,广美团队也被要求给吉祥物起名字,做文化阐释。
团队里全民动员,自己的名字、自家娃的小名统统贡献出来。曹雪和刘平云都是中年大叔,但他俩还拿自己的名字叠音,叫“雪雪、云云”送上去了,还有人起名叫“雪堆堆、冰优优”……
最开始吉祥物还剩好几组时,对应的每一组,设计团队和冬奥组委都起了名字。在没有公开的情况下,冬奥组委又借助了很多外力,找了一些外国人,小孩,文学作者,儿童文学作者,艺术家来尝试起名。
冬奥会吉祥物起名字的难点在于,要中国人读起来顺口,理念表达得好,还要外国人也读起来顺口、容易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字要经过商标查重。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吉祥物名字就没有单独注册,例如‘欢欢’、‘迎迎’因为很早就被抢注,所以肯定注册不了。这回,国际奥委会对于产权也提了要求,所以对我们起名字又加了一重难度。”林存真说。
经过重重筛选,“冰墩墩”这个名字浮出水面。
“‘冰墩墩’最开始是‘冰墩儿’,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儿化音名字。冰墩墩形象最初的创意来源于冰糖葫芦,冰糖葫芦也可以叫糖墩儿。与冰一结合,就可以产生一个名字叫‘冰墩儿’。”林存真说。
冬奥组委马上去网上查,“冰墩儿”没有重名。但考虑到对中国的南方人和外国友人来说,儿化音太难,就改成了“冰墩墩”。
通过查重,“冰墩墩”已经完成注册,英文名字为“ Dwen Dwen”。
8月21日上午,林存真通知广美团队来北京商议修改意见。结果,她却对广美团队当面宣布,“冰墩墩”成功当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吉祥物。
图片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另外,这个“冰墩墩”曾被带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那里,获得了他的点赞。巴赫非常喜爱,表达了出席吉祥物发布仪式的愿望。
林存真回忆,北京冬奥组委是去国际奥委会汇报的时候见到了巴赫主席。“当时是在开会,我们除了要提交吉祥物设计之外,还要提交宣传片、吉祥物标准手册、规划手册等等,以及还要商讨吉祥物发布会等等。国际奥委会法律部、宣传部、市场部……好多部门都一块来看吉祥物,来给我们提建议。”
会开到一半的时候,巴赫主席进门了。“会议桌上,摆放了吉祥物毛绒公仔,他一开门跟大家打招呼后,就直接站到桌前来看这个吉祥物,说好可爱,然后就问他叫什么名字。这名字是不是适合男孩,也适合女孩?然后它的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吉祥物以后会怎么样等等”
得到解答后,巴赫没有提任何的疑议。后来,林存真送给了巴赫主席一个名章,巴赫拿到章后特别高兴,比划了一下说:“我要确认的话,我就把这个章盖在吉祥物那张纸上。”不过巴赫主席是“虚晃一枪”,他说:“我现在还不能盖,因为我们执委会还没有全部通过,等全部通过了以后,我就来给你们最终的确认。”
曾被秘密“泄密” 广美负责人想和张艺谋交流开幕式出场
成为被选中的那条“锦鲤”,曹雪、刘平云两人当即热泪盈眶。
林存真对曹雪表示:“广美团队确实很不容易,或许我们该有一次拥抱。”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向曹雪表示祝贺:“曹院长说南方人看冰雪更有灵感来源,真是一语成谶。”
林存真回忆起那个瞬间称,甚至都觉得比自己的会徽作品中标还要激动。“因为确实吉祥物的设计比较难,而且吉祥物所面临的人群也特别的广。比如一个小孩,他很难去评价,我是不是喜欢这个会徽。但是他一定会说,我会不会喜欢这个吉祥物,我要不要买来抱在身上,他是不是想要拥有这个东西,想要跟他互动,想要跟他玩。”
儿童作家郑渊洁表示,这个吉祥物,“我觉得孩子应该会喜欢。”
虽然保密工作相当严密,但为了检验效果,“冰墩墩”曾在一次盲测中“泄露”在200多个孩子面前。
“我们专门去了一个小学,选了200多个孩子,他们的年龄都在8-12岁之间,让他们进行‘盲选’。我们选了几组吉祥物的图案,放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往喜欢的吉祥物图案上贴小星星、小花花。孩子们完全凭着自己的喜好去贴,我们这一组(冰墩墩和雪容融)吉祥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高天副部长回忆说。
“回顾过去这将近10个月的日子,压力和工作量是我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我很为我的学生们感到开心,他们比我幸运多了,他们是用北京冬奥会吉祥物项目当做自己设计师生涯的起点,这个起点非常高。”曹雪说。
“我今年已经58岁了,即便没有参与设计这次冬奥会吉祥物,自己这一生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没有什么遗憾。但是由于有了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获得认可,我觉得这一次的成就高于过去很多成就的总和。”
此时,所有的参与者们都又急切又忐忑地期盼着冰墩墩跟大众见面的那一刻。(完)
【相关阅读】
冬残奥吉祥物诞生记:“雪容融”灵感源自吉林艺术学院大三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