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4个整版报道内蒙古!

图片
图片
5月10日,人民日报4个整版刊登《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内蒙古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了在党的带领下,自治区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图片
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石泰峰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早在建党之初,党就在内蒙古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建立党的组织。1947年5月,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区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内蒙古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4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和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20年全区经济总量达到1.7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自治区成立时的600多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4%,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多项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恶化的点位、区块、条带加快修复,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美丽内蒙古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党的建设与时俱进。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以零容忍态度正风肃纪反腐,坚决揭开区域性、系统性腐败盖子,坚决割除涉煤腐败的毒瘤,坚决打好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整体攻坚战,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回顾过去,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内蒙古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内蒙古之所以能长期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最关键的就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确保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条正确道路、必由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持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北疆常开长盛。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为遵循谋划推动发展,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共同富裕目标,顺应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水平,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保稳定、护安全、促和谐各项工作,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确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要抓手,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产业基地布局、区域经济布局、城乡建设布局,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在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上持续取得新突破,把“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建设不断提到新水平。
——坚定不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解决民族领域深层次问题,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始终如一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对腐败存量和增量坚决做到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促进全区政治生态全面净化、根本好转,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担使命、砥砺奋进新征程。
内蒙古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团结奋进 蓬勃发展
位于祖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颗耀眼明珠。
穿林海、越草原,农户院内拉家常,蒙古包内话小康……一幅幅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一幕幕各地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令人振奋,亮丽北疆正在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4月21日—22日,内蒙古自治区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在包头市召开,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曾经,内蒙古“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运输业则为马、骡、骆驼、勒勒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钢铁业、煤炭业、制造业、运输业等在草原上应运而生。历经70余年的努力,现代产业在内蒙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从求数量到求质量、求绿色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如今,放牧靠北斗导航、种地靠无人机、养殖靠大数据……农牧业已告别“看天吃饭”“逐水草而居”的原始形态。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牧民额尔登特古斯近年来累计投入30余万元,安装草场无线监控设备、自动喂料机、智能水井提水及感应抽水设备等智慧牧业系统,实现了牧业生产的远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截至“十三五”末,内蒙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神东集团上湾煤矿,无人机在5G信号的引导下,穿行在井下的综采工作面中。这里的洗煤厂,智能决策、智能处理、智能运输等现代技术已经全面应用。目前,鄂尔多斯煤矿采掘机械化综采率、洗选率、资源回采率分别达到98%、90%和80%以上。
包钢的生产车间里,火红的钢坯在上千米长的万能轧钢生产线上被挤压延长,变成高速钢轨,整个过程都是自动进行。包钢集团党委书记魏栓师介绍,未来,包钢将继续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规模化集成应用,探索智能化生产新模式。
“工业产品‘傻大黑粗’已是过去,高附加值及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成为大多数企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说。近年来,内蒙古陆续投产多个现代煤化工装置项目,煤电铝一体化达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
城乡建设的崭新面貌
打开夜间卫星图像,内蒙古中西部的三个亮点尤为夺目,中间许多线条和光点正在扩大、延伸,这里就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组成的呼包鄂城市群。三市经过高速发展,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目前,内蒙古“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城乡现代化建设给内蒙古带来了崭新面貌。
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处的阿拉善右旗,很久以来的主色调是黄色。近年来,阿拉善右旗实施了一批城市建设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相继完成,亮化绿化美化等项目稳步推进。如今这里小区林立,绿色休闲广场逐年增多,城镇环境更加宜居,大漠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经是制约内蒙古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民航事业。截至2020年底,内蒙古民用机场总数达40个,其中A1级通用机场8个。
高铁开通,往来畅通。在上世纪初,京张铁路就延伸到了内蒙古。近年来,内蒙古确定了“各主要城市就近融入周边省会城市圈”的高铁发展思路。2019年,内蒙古第一条高铁——张呼高铁开通,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草原儿女开始当家做主。在这块土地上,曾上演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人民建包钢”……
进入新时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武荷香说:“每逢节日,我们组织社区里各民族的群众聚在一起,品美食、搞联欢。大家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平时互相关心照顾。”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党支部书记何泽承介绍,“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族走出山林,从‘撮罗子’(用桦树皮和兽皮做成的传统民居)搬进土坯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解决当地群众吃饭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推进产业开发扶贫。
如今,多布库尔猎民村69户居民里已有42户不同民族通婚而形成的“团结户”,他们开起了民宿和餐厅,发展采摘园等特色旅游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一辈子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82岁蒙古族老人额尔敦仓感慨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这真是天大的福气啊!”
图片
齐心协力 建设幸福家园
呼和浩特市
老房换新颜 生活更加甜
最近,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荣康小区的居民,纷纷在朋友圈晒出刚改造完成的小区照片。
退休居民王俊武介绍,小区改造之前,“路面坑坑洼洼,特别是雨天,得踩着砖头跳着走。”如今,道路平整干净,下雨后地面几乎没有积水。走进外挂式电梯,王俊武笑着说:“老年人腿脚不便,安了电梯,买菜遛弯都容易多了,有急事也不会耽误时间。”回到家里,王俊武准备做晚餐,“原来我们家的自来水水流很小,小区改造完成后,水压大了,生活方便多了。”
几个月前,改造工程准备开工时,王俊武曾是反对者之一,“当时,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说,要把我们的私建房拆掉,我不同意拆。”玉泉区社区办工作人员朱宁介绍,“老旧小区改造如果沟通不到位,政策解读不清楚,群众看不到实惠,就会有反对声音。”
“那段时间,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常来,给我们展示规划图,说明私建房拆除后的地方将进行绿化硬化、安装健身器材等,还带我们去参观改造过的小区。就这样,大家不仅同意拆除私建房,还主动跟工作人员说想把小区改造成啥样。”王俊武说。
从“不让改、不想改”,到“我要改、这样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为呼和浩特市居住在老旧小区的27万户居民提升了幸福感。目前,呼和浩特市累计投入资金53.46亿元,综合改造小区1972个(次),面积达270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41.69万户。
“小区改造工程好,政府保障操心少。老房有了新面貌,都夸党的好领导。”荣康小区的居民有感而发。王俊武说:“大家都愿意爱护这个‘新家’,让它一直美下去。”
锡林郭勒盟
荒地变草原 治沙更致富
牧民乌仁其木格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沙地的东南边缘处,她的家乡在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乌仁其木格是西乌珠穆沁旗人大代表,她是一名致富带头人,也是将治沙付诸行动的生态建设带头人。
“小时候,这里虽然也是沙地,但基本上都覆盖着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没有流动沙丘。”站在自家草场与裸露沙地的接壤处,她回忆道。
后来,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以及部分牧民过度放牧,破坏了本就脆弱的沙地草原生态。
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生态不堪重负。乌仁其木格率先将家里的200只山羊和300多只绵羊卖掉,换回了80头西门塔尔牛,“牲畜总数少了,对草场的压力也小了,饲养1头牛的效益能抵得上6—8只羊,无论是经济账还是生态账,都稳赚不赔。”
她还购买了草籽,在自家草场范围内的50亩裸露沙地上试种。每年春季,盟里会进行不少于30天的季节性休牧。乌仁其木格借此机会,将50亩沙地一次性围了起来。
“起码5年内不能让牲畜进入,还要在边缘地带栽下灌木,形成沙障后,再种植小叶锦鸡儿等固沙植物,逐步恢复生态。”乌仁其木格不断探索治沙妙招。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像乌仁其木格一样的牧民不在少数。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内蒙古在建设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道路上实现着高质量发展。
2020牧业年度,锡林郭勒盟牲畜存栏数较“十二五”末压减了236万头(只),压减幅度达到15%,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的同时,全国肉羊优势区、特色肉牛产业带已初具规模。与之相匹配的是,全盟草原植被盖度平均达46.78%,草群结构趋于优化、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平均亩产干草量较20年前提高了50%左右,达到60公斤,草原沙化退化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通辽市
社区乐融融 各族一家亲
周末,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民航社区的张淑贤老人家里格外热闹,和面、洗菜、切菜、剁馅……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唠家常。
年近90岁的张淑贤,早年从满洲里迁居通辽。多年前老伴去世,她一人独居,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便经常上门看望。逢年过节,大家带上饭菜,到老人家中陪着吃饭聊天。
“我们社区共有居民1371户,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在这里。”民航社区主任霍岩介绍,“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
为了让社区成为各民族居民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大家庭,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走访居民,结对子、交朋友,及时帮助各族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曾租住在社区的蒙古族居民宋娜仁格乐日子过得紧,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社区帮她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房。搬走好几年了她还经常回来看老邻居。”说起社区群众互助互爱的事,社区工作者包红云如数家珍:“锡伯族居民许洪军家住一楼,搭建了简易阳台。他发现影响到了楼上邻居,立马拆除……”
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邻里节、文化节等活动也丰富多彩。社区组织居民成立了文艺队,编排民族歌舞。每逢节日,社区还会开展文艺演出,各族居民同吃一桌饭,同唱一首歌。
“平日里,谁家煮玉米、包粽子,都会给邻居家送上一份,大家相处得十分熟络,有这样的好邻居,不少居民都舍不得搬家。”霍岩说。
包头市
便民有实招 服务暖人心
一大早,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家建筑企业的张广东,就带着厚厚一摞材料来到石拐区政务服务大厅,给公司建设的小区办理居民产权业务。
张广东来到大厅,志愿者立即上前询问,得知办理的业务量大,将他引到绿色通道。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税务窗口到不动产窗口,全套业务很快就办好了。
“从今年2月起,政务服务大厅开始实行双休日、节假日‘不打烊’,方便群众办理业务。”石拐区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包头市区两级多个部门都推出了365天“不打烊”服务,企业可在假期办理业务,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包头市还在全市组建“1+10+N”企业微信群,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问题。群里有所在地区主要领导、各级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负责人。企业遇到困难在群里提出,各部门负责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时反馈,主要领导全程监督。“前段时间,我们公司急需贷款用于发展生产,在微信群里反映情况后,很快就得到协调,及时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陈雅说。
近年来,包头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面压减审批手续、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企业新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以内,刻制印章、申领发票、社保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只需0.5个工作日即可办结,努力做到审批少、服务好、速度快。
兴安盟
帮扶有资金 发展显实效
一早,68岁的李喜春就拉着一车青草回了家,粉碎青草、三轮送料、铁锹填料、喂养牛群。
李喜春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赛银花村,是当地的脱贫户。“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成了贫困户,也不敢去左邻右舍串门,生怕别人以为我是去借钱的。”回忆过去,李喜春有些无奈。
为帮助李喜春家脱贫致富,旗里给了2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李喜春购买了2头西门塔尔母牛。然而,他心中曾一直有个担忧,“要是扶贫工作结束了,村里把这扶贫牛收回去了,我以后可咋办?”
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类似想法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为此,突泉县要求,获得扶贫资金的贫困户都与村委会签订扶贫资产确权书,明确扶贫资产归贫困户本人所有,产生的后续效益也都由贫困户本人受益。同时,还要签订扶贫资产承诺书,贫困户承诺不随意出售处理扶贫资产。如今,村委会里的一本本扶贫资产管理账本,记录着每一笔扶贫资产的详细情况。
“自打签了扶贫资产确权书,知道这牛就是咱自己的,饲养得更细心了。”李喜春笑道。如今,他家的扶贫牛已从最开始的2头发展到了12头,同时依托政策,领养了20只小尾寒羊,也产生了5万多元的经济效益。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突泉县创新扶贫资产管理模式,从县级扶贫企业的资金流动,到养牛合作社的资产变化,再到村民家中的牛羊买卖,对每笔扶贫资产的去向都能了如指掌,对每次增值都能心中有数。
截至目前,突泉县共形成扶贫资产近16亿元,到户产业从无到有、主导产业从弱到强、村集体经济从小到大,扶贫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但为脱贫攻坚工作“续航”,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充沛动力。
阿拉善盟
戍边半世纪 接力守家园
天还没亮,牧民尼玛就早早地起床,步行几公里,来到边境线上开始巡视。
尼玛今年75岁,1971年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当民兵并担任边境线护边员。那时刚刚25岁的尼玛没有想到,她会在这段边境线上坚守整整半个世纪。
尼玛还记得来到这里的头一年,夜晚站岗时不能生火,也没有保暖的手套,“整个冬天,我都没有脱过大衣。”
作为一名母亲,尼玛也曾面临抉择: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当初一起驻守的其他牧民家庭有些都离开了……最终,尼玛选择了留下,“祖国边疆总得需要人来守护,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兑现当初的承诺,守好这段边境线。”
戍边的苦,除了恶劣的环境,还有难以忍受的孤寂。“最近的亲戚在200公里以外,最近的邻居也相距90多公里。有段时间,这里只有我们母子俩,我是‘连长’,儿子是‘小兵’。我和儿子哈达布和白天放牧守边,晚上听收音机、讲故事、猜谜语。”回望过去,尼玛语气平静。
在母亲的感召下,哈达布和与妻子敖登格日勒接过了守边“接力棒”。“额吉(妈妈)腿脚不灵便了,我们要陪着她继续守护好这片边境热土。”哈达布和说。
如今,边境线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尼玛一家人从毡房搬进了坚固保暖的房子,用电、用水、通信都十分便捷,医疗条件也更完善了。一家人在巡边之余,还养了骆驼和羊,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年年初,尼玛家里还接通了无线网络。
尼玛的年纪越来越大,但她还是放不下那段边境线。天气好时,她就和儿子一起去边境线上走走看看,“这段路我走了50年,以后你们还要继续走下去。”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还有许许多多如尼玛母子一样义务戍边的牧民,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图片
双强驱动 助力创新发展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凝心聚力 扬帆远航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不断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廓清认识 强化顶层设计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紧跟高质量发展形势任务,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实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变化。
“自治区党委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强化规划功能定位,完善规划清单管理制度,聚焦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构建高质量空间发展格局,加快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表示。
为此,内蒙古理顺规划关系、统一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管理,围绕口岸、能源、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等方面,编制规划了一系列“十四五”专项发展方案,初步建立了自治区、盟市、旗县区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三级四类”的规划体系。
“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规划,‘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处处长张永军介绍。
东部盟市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中部盟市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立足产业基础和产业集群优势,西部盟市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自治区党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为各盟市、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确立了重点方向。
健全机制 驱动创新发展
“党建联合体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帮企业找到了急需的人才。”内蒙古小白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郭智慧满是感激。在呼和浩特市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产业园联合党委以融合党建为引领,整合政务服务单位、金融机构、税务单位等15个成员单位党组织,打造党建联合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3月,园区内多家企业急需大量电子商务类型人才,却因找不到合适途径而导致招聘困难。“我们通过与市委组织部协调联系,一次性组织相关专业的63名大学生,到园区内20余家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活动,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同时,也为应届毕业生搭建了就业桥梁,实现党建引领、企业受益。”党建联合体负责人奥云说。目前,该园区共集聚200余家企业,去年全年完成交易额总计57.06亿元。
“通过建立‘市直机关+旗县区+项目单位’党建共建机制和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打造‘党建联合体+产业化联合体+农民群体’,实现组织强、党建好、产业兴、群众富。”呼和浩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炯说。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多家党建联合体已相继成立并运行,以党建引领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党委引领发展方向,加强企业党组织基层建设,先后安置就业7600多人,为各类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逾14.3亿元。”全国人大代表、乌兰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玉良说。
“这样的企业在鄂尔多斯已遍地开花,全市非公企业通过‘党建强、发展强’的‘双强’驱动,在助力经济发展和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的同时,同步发展壮大非公领域党组织,引领非公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鄂尔多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折喜文介绍。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机制创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推动创新发展。
党员带头 奋力攻坚克难
“过去村里发展没产业,张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大变样。”赤峰市林西县和平村村民口中的张书记,是村党总支书记张兵。
前些年,县里选派先进党员、优秀人才进村任职,张兵来到了和平村。他在全村党员中开展多轮谈心谈话,使党员干有目标、行有方向,焕发出新的活力。
组织强则人心齐,3年来,张兵和党总支一班人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努力,和平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发展蔬菜产业,积极与龙头企业对接,采取‘公司+种植户’形式,签订农副产品订单收购合同,保障村民增收致富。”张兵说。近年来,和平村新增蔬菜种植面积3500亩,年销售蔬菜达3000吨以上,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曾长期担任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五股地村党支部书记的党员陈玉莲说:“村里积极开展‘最强党支部’创建,通过无职党员定责制,调动全村党员积极性,做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实现群众诉求有回应、群众困难有人帮、群众矛盾有人调,筑牢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为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广大群众奋力攻坚克难。
“我们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担当作为,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专业水平,进一步凝聚起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磅礴力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杨伟东说。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都贵玛——“草原额吉”,诠释大爱无疆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有这样一位“草原额吉(妈妈)”,她抚育了28名各地来到内蒙古的孤儿,以坚韧和无私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食品短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3000多名孤儿嗷嗷待哺,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抚养。消息传来,许多牧民主动领养了孤儿。
当时年仅19岁的姑娘都贵玛,主动承担起28名“国家孩子”的集中抚养工作。他们当中,最小的刚满月,最大的也不过6岁。还是未婚姑娘的都贵玛从喂饭、把尿做起,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温暖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在蒙古包里,她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这样晚上不论哪个孩子哭醒,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照料他们;有孩子生病了,她就在深夜独自骑马,冒着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28个孩子全都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们陆续被当地牧民家庭收养,每当有家庭来领养孤儿时,都贵玛会叮嘱孩子的身体情况、个性习惯,交代注意事项。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蒙古包,也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般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入党40多年来,都贵玛始终践行着共产党员的承诺。如今,这28个孩子已经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在了这片哺育滋养他们的土地上。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党员武汉鼎——扎根乡村,推广农业技术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把农业技术送到农牧民手中。他就是88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武汉鼎。
从1953年参加工作开始,他便扎根乡村,一干就是60多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入党40余年的武汉鼎,矢志为村民排忧解难,将农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1958年到1985年,他先后到清水河县暖水湾村等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针对当地牲畜品种差、个体小、效益低下的现实,他帮助村民改变养殖习惯,不断进行畜种改良,使改良前体重只有20多斤的土种羊,提高到六七十斤。他还积极推广“丰产沟”耕作法、“深耕蓄水”耕作法等先进技术,收成越来越好,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1992年退休后,武汉鼎仍心系乡村,长期驻守在大阳坪村、老牛坡村、座峰村等地。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年逾八旬的武汉鼎秉持“扶贫先扶智”的理念,继续坚持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60多年来,他先后在清水河县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0多个自然村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不知穿坏了多少双鞋。他为清水河县“三农”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清水河县的山岭沟壑,留下他层层叠叠的脚印。
巴彦淖尔市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教导员宝音德力格尔——服务牧民,守护草原平安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草原上的牛羊有多少,宝音德力格尔做的好事就有多少。”宝音德力格尔现任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教导员。从警23年来,他累计走访牧民23万人次,写下民情日记50余本,受到当地牧民广泛好评。
宝音德力格尔管辖的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917户牧民散居在1672平方公里的戈壁上,最远的牧户距派出所达130公里。一辆摩托车、一张地图、一副褡裢、两部手机,就构成了他的“临时警务室”。几十年如一日,他坚持每月深入辖区20多天,每年平均行程6万多公里。
牧区里没有建筑标志和道路,也没有细化的地图可以参考。从1999年开始,宝音德力格尔历时10年绘制出一张“宝音图”。他以公路为主线,把发现的路线、牧户、参照物等全部标记在图上,并将这幅图录入了巴彦淖尔市警务平台。“宝音图”既是一份“联络图”,也是一份“爱民图”。
2010年3月,宝音德力格尔在恶劣天气下,经过3个小时的寻找,营救了一名迷路的牧民。而在一次出警途中,他连人带车翻进深沟,所幸被牧民救起。从救人到被救,从陌生到信任,20多年来,宝音德力格尔和牧民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他说:“牧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牧民。”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牧民的儿子,就喜欢跟牧民打交道,他们也信任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情,我感到很踏实。”作为一名党员,宝音德力格尔坚守边疆,以责任感和对牧民的关心,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感悟初心
感悟激励攀登的精神力量
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处处红色遗址,记录着一名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历久弥新,让人们的精神受到一次又一次洗礼。
在呼和浩特市多松年烈士纪念馆,了解22岁就壮烈牺牲的中共早期蒙古族党员的事迹;在鄂托克旗桃力民抗日根据地展览馆,感受一批批共产党员创建我们党在内蒙古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的峥嵘岁月;走进乌兰浩特市五一会址,回顾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历程;在包钢一号炉前,探寻“齐心协力建包钢”背后的感人故事……
在这一段段红色记忆中,有革命年代的“人民英雄”,有建设时期的“建设标兵”,也有改革开放的“时代先锋”……人生的道路有很多种,但他们却共同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今天的内蒙古,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共产党员不断涌现。他们当中,有扎根牧区47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廷·巴特尔;有管辖服务1672平方公里,奉献基层20余年,被称为牧民心中好警察的宝音德力格尔;有从事辣椒育种30多年,研究创新推广农业科技工作的王秀芝;还有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让技能报国成为时代强音的赵晶……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正是这些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党员模范,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展现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
初审:明玉 刘琳娜 闫向徐
主编:范鹏春
监审:郭利强 梁文秀
发布:乌海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