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副中心20年:宜昌襄阳探路、珠海常德失意、遵义跳级直升

当湖北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首次提出“省域副中心”概念时,他恐怕很难想象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模式在全国尤其中西部省份“大放异彩”。近期,河南安徽两省五市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
据搜狐城市统计,在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党代会报告等官方文件中,目前共有(9省)16个城市明确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如果加上地市级官方文件,那么这个数字超过20个——它们都拥有成为“省域副中心”的雄心。
这些城市中,“资历最老”的当属湖北宜昌和襄阳,它们是省域副中心理论的开路先锋;“跃升最快”的城市是遵义,从区域中心城市跨步进入贵州“双城记”之中心城市。当然,在此之外,也有不少失意者,包括广东珠海、湖南常德,它们一度进入候选名单,但最终“落选”。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创新,过去二十年时而式微、时而高光,它与经济、政策大环境息息相关。通过观察尝试进入或者已经实践了这一模式的城市变迁,我们大概可以给这一理论把把脉,看看它到底给区域发展赋能几何。
图片
图片
全国9省16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它们的七普常住人口数(上)以及与省城的距离(下)
9省16市“获批”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是全国最早提出建立省域副中心的学者。2001年、2002年,秦尊文根据湖北经济东西发展不平衡特点,两次发表文章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主张湖北推行“一主两副”战略布局。2003年,国务院批复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将武汉定位为“省域中心城市”,将襄樊(现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省域副中心概念萌芽、相关规划获批之后,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湖北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和公告,理论影响力开始发散,很多省份随后也开始借鉴、使用这一概念。2005年,江西将九江、赣州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后,河南洛阳,安徽芜湖,四川绵阳,山西晋中,湖南岳阳、常德、邵阳等在政府文件或规划中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数据显示,最高峰时全国有近50个城市被称为“省域副中心”。
“省域副中心”理论在实践中也有创新,部分省份出现了两个城市合建“省域副中心”的形式。《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将酒泉-嘉峪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广东湛江和茂名分别在《湛江市城镇体系规划》和《茂名市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出“湛江与茂名一起承担省域副中心城市职能,形成粤西地区双中心格局”。
大浪淘沙,随着区域发展变迁和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二十年后还能称之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已经有所缩减,上述的酒泉、茂名已经不在“名单”之中。不过,不同的时期总会有新的城市冒出来,冲刺向前渴望“升格”——“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也是常用常新。
在各省十四五规划中,湖北襄阳、宜昌,河南洛阳,安徽芜湖,湖南岳阳、衡阳,江西赣州,陕西宝鸡,山西大同、长治、临汾,广西柳州、桂林,广东湛江、汕头被定义为副中心,此外四川提出“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经济占比高、承载能力强、创新动能强、区域带动强的全省经济副中心”,相关七个地市均有机会。
从现实来讲,区域中心升格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利好颇多。“成为副中心城市后,湖北下放了一些行政权力给宜昌襄阳,比如工商审批、发改委投资”。此外核心城市城区资源集聚已近饱和,会引导产业转移周边,基础设施完善也为产业向副中心转移提供了条件,产业分工也给了副中心更多做大做强机会。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很多“支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呼声。据搜狐城市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来多条留言涉及南阳、蚌埠、阜阳、宜宾、南充等城市。在官方层面,南阳、商丘、开封、阜阳、蚌埠也陆续发声“渴求迈进”。目前,河南党代会报告将南阳列为省域副中心,并将驻马店和信阳纳入该体系。
图片
湖南省十四五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示意图(左)以及铁路规划示意图(右)。相比岳阳衡阳,常德交通短板明显
珠海常德邵阳上饶九江酒泉“落榜”
获得省级层面认可支持,是创建省域副中心的重要因素。有观点认为,应适当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撤县设区。有些区域中心城市外来人口集聚较多,但城区面积小、占市域比例也小。在这类城市适当设区,有利于提高人口承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南阳镇平县,商丘虞城县、宁陵县,阜阳颍上县、蚌埠怀远县最近一两年也是积极谋求撤县设区。
除了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支持,其他政策尤其交通支持更不可或缺。搜狐城市注意到,上述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的城市,近期在交通规划/建设方面都获得实质进展或支持。河南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支持南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安徽十四五规划提出,扩建阜阳机场,开建蚌埠机场,提升蚌埠、阜阳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
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反例”是,2019年湖南常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不过在湖南十四五规划中,只有岳阳和衡阳入选“省域副中心”——落选的常德想必对于自身交通短板有了更深刻领悟。2019年,常德日报报道称,“交通建设是常德发展短板,是全市人民痛点。”
“常德交通建设所面临的状况犹如黎明前的寂静、分娩前的阵痛”,常德时任主政者称,在推进高铁、高速建设上,他甘当“祥林嫂”,不怕苦、不怕丑,逢人便讲、逢会必提。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战略规划,常德的交通发展一定会“起得晚、到得早、到得好”。两年过去了,常德的交通正在缓慢改善。
目前黔张常高铁已通车,常益长高铁明年通车,襄常、常岳九等铁路将来会让常德成为“枢纽”。不过哪怕规划全部实现,常德与京港大动脉上的岳阳、衡阳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湖南十四五交通规划还提出,加快岳阳、衡阳等机场改扩建,适时启动邵阳、常德等机场改扩建。不能说常德、邵阳落选省域副中心完全是因为交通因素,但这毕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失落的不光只有常德、邵阳,有些城市曾经以省域副中心“练习生”身份出现在省级层面规划文件中,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出道”。2016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将上饶、九江、赣州列为“省域副中心”,最终只有赣州以副中心身份进入江西十四五规划。2019年,《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将珠海、汕头、湛江列为“省域副中心”,最终珠海也没能以该身份进入广东十四五规划。
图片
湖北各市州GDP占比。相比2015年,襄阳宜昌2020年GDP占比有所下滑
副中心城市需要扮演好“副班长”角色
入选的负重前行,落选的轻装上阵,不管能否成为省域副中心,都要服从区域发展大局——省域副中心城市与省域中心城市相对应而存在,秦尊文称之为“副班长”和“班长”的关系。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一省之内一定有“班长”,但不一定有“副班长”,且“副班长”并不是多多益善——以广东为例,珠海与广深距离太近,这恐怕是其成为省域副中心的最大障碍。
二是“副班长”必须协助“班长”,即接受和传递“班长”辐射,并放大这种辐射,弥补“班长”鞭长莫及之短板。而要放大辐射,就必须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辐射源,自己也能创造能量,否则只会使辐射衰减——成为副中心城市后无疑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但光有支持和重视不够,还需要其自身努力发展,具有足够内生动力。
当前,各省份“副中心”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区域发展不同,各地副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目标也有差异。比如广东省域副中心建设是基于省内均衡发展及疏解“广深大城市病”。湖南省域副中心建设背景却不同,“长株潭”核心区在人口、产业、资源等方面仍需加强,环境、社会压力也不及特大城市,区域发展空间尚未饱和。
类似湖南这种“核心增长极极化不够,组织主导力不强”的情况其实较普遍。2014年,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确定兰州为省域中心城市,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为省域副中心。兰州极化能力远远不够,难以实现发展转型,产业空间转移受阻,不能集中资源提升核心功能,那么“副增长极”就显得鸡肋——甘肃十四五规划里再无“副中心”字眼。
此外,有些省份副中心发展升级难,外围组织能力欠缺,又或者核心定位不清晰,组织资源配备不足,更有甚者中心和副中心建设之间缺乏组织协调。湖北近年来对襄阳、宜昌寄予厚望,提出全省GDP武汉占三分之一,宜昌和襄阳合计占三分之一。以去年数据来看,武汉占比为35.77%,襄阳宜昌合计占比20.3%,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湖北省科技厅信息显示,围绕襄阳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宜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湖北将在襄阳、宜昌布局建设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两地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对于宜昌和襄阳来说,省里来的科创支持是很好的机会。
图片
过去十年,遵义经济总量增长迅猛,挤进了全国百强榜
省域副中心应着眼产业承接和互补
从省域副中心理论出发点而言,作为配套和互补,副中心应更多地从事核心增长极核心功能之外的功能活动,且在一定时期内应以经济活动为主。副中心成立后,只要核心增长极能坚持核心功能,副中心往往能获得来自核心增长极的大量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资源,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必定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在这里有一个例证,那就是贵州的贵阳和遵义。
过去几年,遵义立足资源禀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去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总量增速全省第1位。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当地特产——遵义形成以茅台酒为龙头,茶叶、辣椒、农产品加工为辅助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去年产值122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1.6%。
依托铝、钛、锰等资源和产业基础,遵义形成铝及铝加工完整产业链,去年产值294.7亿元,占比12.4%。依托煤矿、页岩气资源,遵义形成以水火电为主体、清洁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给体系,去年产值258亿元,占比10.9%。依托航天十院、中航工业等企业带动,遵义形成高低压电器、家电及零部件为支撑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去年产值169.2亿元,占比7.1%。
2016年,在贵州十三五规划里,遵义被定义为区域中心城市,2017年,贵州省党代会报告提出遵义打造副中心城市的构想。贵州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以遵义主城区为中心,周边城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支持遵义做强,与贵阳共同唱好“双城记”,加快提升遵义中心城市功能——遵义被提升到与贵阳同等地位,短短五年不到实现了“两连跳”。虽被十四五规划提级了,但遵义主政者还是“谦虚”地称,全力唱好“双城记”,建成省域副中心。
贵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发挥黔中(贵阳都市圈)区位优势、大数据先发优势、人才技术优势,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化工产业,建设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和大数据信息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数谷、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立足黔北(遵义都市圈)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发展优质烟酒、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打造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
贵阳和遵义入选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分别位列全国第23位和第83位,其中贵阳市较去年上升了7个位次——核心增长极极化能力强大,遵义近水楼台先得月,两个城市实现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去年,贵阳和遵义GDP分别为4311.65亿元、3720.05亿元,占省内比重分别为24.19%、20.87%,堪称“双星闪耀”。
十年前贵阳、遵义经济体量在全国100名开外,此后两地进入百强并逐步攀升,去年两地分别排在52位、63位。看近几年贵州的势头,两地的排名还会更靠近头部区域。不能说贵阳和遵义的迅猛发展缘起于“正副中心城市”区域战略的选择,至少,二者的协调发展可以被当作“省域副中心理论”获得现实验证的一个正向案例。对于省域副中心候选城市来说,“遵义跳级”的启示是,“地位”不是最重要的,特色核心产业才是。
参考资料: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统计年鉴、政府公报
省域副中心建设的空间组织关系及其协调.求索
省域副中心城市,没那么好当.新城乡
遵义市委书记:全力唱好“双城记” 建成省域副中心.贵州日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