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既不是货币蓄水池 又很难征收间接税

特约撰稿人 平川
伴随着以猪肉价格上涨主导的部分食品价格上涨,“房地产是货币蓄水池”这种固执而错误的声音又冒出来了。
按照这样的论调,打压房地产、抑制房地产行业发展,使得货币之水从房地产这口池子流出来;这些“水”流向民生领域,是肉价和菜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这种弗里德曼式的“货币是一切根源”的论断,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比如一套价值500万的北京新房,你支付150万首付,再抵押房产向银行申请350万贷款。你以为这栋房子就锁死了500万的货币?
并非如此。
新房一般都是期房,按照我国房地产商的快速周转模式,他们拿到这500万之后,会去支付买地款项 —— 这部分款项在前期一般都是走过桥,借钱先拿下。此外,这些钱还要去支付各种税费、购买建材、支付工资……建筑公司拿到这些钱,再给民工结算工资;民工拿到这笔钱,支付吃穿、孩子学费等费用……
这500万货币,通过不断流转会生成更多衍生货币,消费得以释放,经济得以发展。如此,整个经济系统才能运转起来。
这500万购房款中,只有150万首付你是当下所支付的现金,剩下的350万实际上是银行为你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 —— 银行以房产作为质押,将你未来20年的收入折现到现在,创造出来的。换句话说,这350万是你未来20年赚取的钱,但你预支了这些钱、并提前将它们消费掉。
所以,房地产不是货币蓄水池,而是货币创造者。消费者通过购买房产,预支了自己未来几十年的收入,从而创造出货币。
房地产可以不断创造货币,而且还能带动建筑建材、家电、家具、甚至汽车等销售,为上、下游几十个行业提供需求,所以它还是经济发动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大家诟病的房价太贵,不是房地产这个产业的问题,而是找不出可以替代房地产的其他经济核心产业。
所以,打压房地产并不会导致民生领域通胀,反而会导致通缩;房地产一业衰而百业衰。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可能会抑制房地产发展,但不会死命打压,一定是明打暗保的。
即使制定打压房地产政策的中央政府,也不会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仍以文章开头500万购北京房子为例:500万的70%,350万都是银行创造的;假如这笔贷款分20年来还,就是预支了购房者未来20年收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购房者未来发展出现问题,还不起怎么办?很简单,拍卖他的房子,用卖房款来还银行贷款。银行之所以能够在购房者还不起房贷之后拍卖他的房子,源于银行借给购房者这350万贷款的时候,是用这栋房子作为质押物的。
从这一个案例,我们就可以理解,房地产繁荣的背后,银行占了多大比重;以及,如果房地产泡沫垮掉,银行甚至包括整个金融系统都会面临灾难。
基于以上结论,房地产税作为预期中最大的间接税来源、包括遗产税和利得税等,都是很难真正兑现的。
房地产税目前在上海和重庆试点,征收的税率很低、无法作为税收主体。但如果按照2%来征收,房地产价格体系将会崩溃。
目前市值400万亿的房地产市值,是少数成交量打出来的。即,边际的1%-2%的成交量推起了今天的所谓400万亿市值,而真正支持这个市值的居民收入不过40多万亿。征房地产税,两个百分点就是8万亿一年,居民40多万亿的收入就去了20%,是天主教“十一税”的两倍。居民收入大幅缩水20%,意味着消费也会大幅缩减,这将会冲垮很多消费类公司。
如果很多人想要避开房地产税而抛售房产,那么只需要总市值1%的成交量,就能够让房地产价格腰斩再腰斩,日本政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之鉴在前。倘若如此,400万亿市值缩水到100多万亿市值,不但房产税收不到多少,缩水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此外,资本市场信用就是以这400万亿土地价值为抵押、来做资产负债表的。如果房地产市值大幅缩水,那么整个金融系统所背负的百万亿级别的债务会压爆整个资产负债表。
事实上,如果你去看看GDP和财政收入比例,再看看人力成本,计算下整个经济的利息支出……实体经济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大多数企业家的财富,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负债 —— 就是账面财富看起来很多,但拿不出来多少现金。即使那些富裕的普通人,体现在拥有多套核心城市房产的人们也一样,财富总量看起来不少,但实际上也没有多少现金。
在穷人没有钱消费,富人有钱但都用以还债去杠杆的当下,继续对社会索取现金,只会迫使大家竞相变卖资产、导致资产折价,从而最终威胁到背后的金融体系。
无论是征房地产税、还是征遗产税,都可能带来与预期不符的糟糕结果。
【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