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盐湖迷局”调查:“钾肥之王”涉锂坎坷路

【推荐阅读】
青海“盐湖迷局”调查:谁在“弄虚作假”?
源于深交所对陕西上市公司蓝晓科技(300487)的一纸问询,千里之外的青海格尔木,一个庞大的“盐湖资本生态圈”浮出水面。
在那里,蓝晓科技与藏格控股之间的合作情形,是否果真如其回复那般?不只是监管部门在关注,广大股民亦渴望真相……
11月14日下午,粉巷君(ID:nbdfxcj)从西安出发,两个半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滑落在格尔木机场,此时已临近深夜。
零下9度的格尔木格外清冷——这座军民两用机场,远没有咸阳国际机场的磅礴大气与人流如织,最后一班返城的大巴上,包括粉巷君,只有三位乘客。
这是怎样一座城市?又如何能成长出诸如藏格锂业这样的国内钾肥龙头企业?洁白的盐湖之下,潜藏着怎样的资本暗战?
月光皎洁,从机场到市区十公里左右的路程,一位乘客打着电话——关于青海铁路提速的话题。
“盐湖迷局”调查开始进入高潮……
图片
察尔汗盐湖的馈赠
这是一座被粗粝“打造”出来的城市。
上世纪中期的“屯垦戍边”,让格尔木有了城市之形;青藏公路的通车,则让这里为外界所知,成为如今进藏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无论“屯兵”,还是“旅游”,两者相加也难以支撑起一座城市的发展。冬日里,7、8月的那种繁华已远离了这座城市。
支撑格尔木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的,实则还是产业的兴旺——依托中国面积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这里如今是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作为国内钾肥龙头企业的盐湖股份和藏格控股,得益于察尔汗盐湖,几乎垄断了国产氯化钾的天下。
但近6000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蕴藏的“宝藏”远不止于此。
图片
粉巷君摄
近年来,锂资源的需求开启了一个巨大的行业风口——
一方面,3C电子产品、传统工业领域对锂资源的需求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根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三部委2017年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未来10年我国汽车市场仍将保持适度稳定增长,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00万辆”。
在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中,2020年对于碳酸锂的需求将突破40万吨。
传统的矿山提锂,锂矿石开采难度大,我国如今矿石提锂企业,很大程度都依赖从国外进口锂辉石进行提锂。此外,成本高、对环境影响等,都是客观存在的难题。已难以满足市场要求。
于是大家将目光纷纷转入“盐湖提锂”领域——如今业内公认的锂资源扩产主要方式。
但盐湖提锂多少又有些“可望不可及”——卤水锂资源占我国锂总储量的85%,且盐湖提锂被证明成本要远低于矿石提锂,且更为环保,但受制于开采环境、盐湖品质和提锂技术的限制,盐湖提锂很多停留在“纸上谈兵”。
图片
“钾肥之王”涉锂坎坷路
2015年至2017年,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从4万元/吨左右,一度飙升至15万元。
关于盐湖提锂的“竞赛”,也在2017年达到高潮,无论是资源端的企业,还是技术端的企业,纷纷盯上了这块未来的蛋糕。
对位于格尔木的盐湖股份和藏格控股两家上市公司而言,进驻碳酸锂行业,天然优势明显——我国卤水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与西藏,其中察尔汗盐湖的碳酸锂可以说储量最为丰富,而两家企业仅在察尔汗盐湖,就分别占据了3700平方公里和720平方公里的采矿权面积。
特别是盐湖股份,作为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是格尔木规模最大的企业——每天通勤班车从市区出发,载着员工浩浩荡荡前往几十公里之外的厂区,已成了格尔木的一道风景……
图片
粉巷君摄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两家公司在盐湖提锂的布局可谓迅速。粉巷君梳理发现,仅围绕着这两家公司的盐湖提锂,在A股市场便聚集了一个“察尔汗盐湖生态圈”。
盐湖股份“财大气粗”,早在2007年便通过成立子公司蓝科锂业(后期以技术入股引入相关股东),布局盐湖提锂业务。
后来为“适时扩大碳酸锂产能规划”,在蓝科锂业之外,该公司又在2016年10月牵手国内新能源车生产大户比亚迪,合资成立了另一家新公司盐湖比亚迪。
一家上市公司如此布局,难免会让人产生“同业竞争”“技术泄密”等质疑,但都随着公司的“冷处理”不了了之……
2018年2月,盐湖股份传出消息,盐湖比亚迪及蓝科锂业 “3+2”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正式启动,两家公司分别为3万吨和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近80亿元。
略显遗憾的是,这个有着国内最大碳酸锂项目之称的大手笔,后续进展却并不理想——截至今年6月底,蓝科锂业2万吨项目仍是“力争年内试车”;至于3万吨项目,尚处于“双方正在就有关具体事宜进行协商中”。
“钾肥之王”盐湖股份如今已深陷泥淖,2017年、2018年累计亏损近80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负债高达550亿元。
近期为了避免退市,其以178亿的价格挂牌出售旗下相关资产……
图片
蓝晓科技的合作伙伴
回到藏格控股,也就是与陕企上市公司蓝晓科技有业务往来的这家公司。
如今也是“后院起火”。
因财务造假、信披违规、控股股东占用资金等问题,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有着“青海首富”之称的肖永明,刚刚被监管部门给予警告,处以90万罚款,并罚5年市场禁入。
这个川籍商人,在格尔木有着诸多的传说——17岁成为塑料厂副厂长,再到格尔木开了一家名为“小小酒家”的饭馆,再跨行涉足钾肥,成为青海首富……用当地人的话说,“肖的胆子很大,会来事”。
如今,这位曾高调坐直升机回老家的富豪,因“限消令”连高铁也难以乘坐。肖本人于今年8月退出了公司管理层,其90年出生的儿子肖瑶,如今正在接近公司权力的最中心。
话说回来,藏格控股在布局盐湖提锂的时间上,要晚于盐湖股份。
2017年,公司成立全资孙公司藏格锂业,同时高调宣布公司将投入不超过14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的碳酸锂项目。
为了实施该项目,藏格锂业先后拉上了一批产业链上的“小伙伴”,包括与贤丰控股、东华科技、蓝晓科技、启迪清源控股几家技术端公司,分别就技术使用、工程设计、设备购销等签订合作协议。
图片
粉巷君摄
其中,由蓝晓科技提供年产1万吨碳酸锂(为其年产2万吨碳酸锂项目的一部分)的盐湖卤水提锂装置,合同价格为5.78亿元。
据蓝晓科技表述,此次合作“为吸附工段的吸附技术整包合同,含材料、工艺、装置一体化设备,分为10套相同的1000t/a提锂装置设备”、“主要用途是实现盐湖卤水中的镁锂分离和锂离子的富集,降低卤水中的镁含量,提高锂浓度,向膜浓缩工段提供合格液。”
该项目距格尔木市区较远,即便是当地人,也少有知晓其具体位置——厂区的9个车间覆盖在数百平方公里的戈壁中。
最终,在曾于盐湖股份和藏格控股都工作过的老刘带领下,驱车于盐湖与戈壁滩的间隙近百公里,经历了无导航、信号差等一番波折,粉巷君来到了该项目所在地。
据现场一位工人表述,目前该项目尚未完全投产,将于年底前完成所有设备的调试,“公司下了死命令”。
藏格锂业一负责人告诉粉巷君:“我们这个项目定位是用盐湖卤水直接生产出电池级碳酸锂,综合成本在3万元/吨以内。其他一些生产工业级碳酸锂的企业,后续还要加工,生产成本相对会高一些(3万5到4万之间)。”
不过这位负责人也指出,目前项目一期由于尚未完全投产,如今碳酸锂的日产量在15吨左右,达产后将达到30吨/天。
图片
新一轮行业大洗牌
事实上经历了前期热炒及项目的扎堆上马,如今的碳酸锂价格已在低位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
藏格锂业上述负责人告诉粉巷君:“最近碳酸锂在低位,所以我们不急着销售。”
藏格锂业作为碳酸锂行业资源端的一家重要公司,其在盐湖提锂方面的诸多探索与成绩,对于行业研判有着很大的参考。
这位负责人所提及的碳酸锂低位运行情况,已成为行业相关公司的“梦魇”。
比如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天齐锂业,今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出现“双降”,公司解释:“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行业供需格局调整,锂化工产品价格发生较为明显的回调”。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行业龙头赣锋锂业身上。
截至目前,国内碳酸锂价仍未摆脱低迷。
上海有色网显示,碳酸锂(99.5%电池级/国产)最新均价为5.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的均价为4.7万元。较前两个月均价而言再次下滑。
至于碳酸锂价格为何突然出现明显下跌,真锂研究创始人兼总裁墨柯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曾表示:“下游(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生产)需求乏力,打击了大家的信心。同时,碳酸锂的供应还在增长。”
图片
粉巷君摄
诸多企业纷纷扎堆盐湖提锂,待市场理智下来的时候,自然会进行一轮新的洗牌。
值得一提的是,较国外而言,国内盐湖提锂受制于盐湖品质(我国卤水资源镁锂比过高,提锂过程中不易分离),对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也就不难理解,藏格锂业碳酸锂项目为何要与数家技术端的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完成。
当前盐湖提锂新上马的项目,通常都会首选吸附法这种成本更低、也更为环保的技术。但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因为采用不同供应商企业提供的技术及设备,难免有所不同,但就目前而言又难以进行有效对比。
就如蓝晓科技在回复监管部门问询时,对于企业提供给藏格锂业的碳酸锂装置,表述其“工艺原理、吸附剂、连续离子交换设备均为自主知识产权,暂未发现市场有可对比的同类设备,无价格差异对比数据。”
无论是资源端的盐湖股份、藏格控股,还是技术端的蓝晓科技,面对产能过剩及各方竞争,最终能分食多少蛋糕?答案只能交给时间。
离开察尔汗盐湖的时候,开车的老刘念叨,如今挣钱越来越难,今年干完就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