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突破口:示范区要实现“1+1+1>3”

作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在“一体化”过程中的抓手是什么?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罗文在12月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示范区”目的是什么?怎样体现一体化?又怎样建设?推进中的难点在哪里?

环保、科创在“示范区”先行

从各地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方式看,“示范区”横跨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

这包括了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其中青浦区金泽镇和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西塘镇和姚庄镇被定义为“先行启动区”。

目前,沪苏浙的规划部门已经启动了“示范区”以及“先行启动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含6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纲要》对“示范区”明确了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等四个定位,并将率先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如何发挥?

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路径看,“分区域”是路径之一,即按照以点带面、依次推进的原则和由小到大的范围。这意味着,“示范区”扮演了推进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中“策源地”的角色。

据了解,“示范区”内的蓝绿空间(蓝色水系+绿化面积)占比约为69%,河湖水面率为19.76%,过去这些湖泊河流是天然的行政区划分界线,但现在“分界线”已不复存在。

因此,吴江区政府发言人在答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在环境领域探索“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等,推动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目前,横跨沪苏之间的太浦河已建立了上下游共同保护的协调合作机制。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研究员此前表示,当前中科院已经启动了“美丽中国”项目,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环境保护提供近1亿元的专项资金,并汇集了中科院系统中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探索如何建立生态保护的“一张网”,特别是建立符合多方利益的生态体系。

在环保领域一体化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纲要》,产业布局则立足于符合生态绿色发展,特别是创新产业集聚的要求,包括推进像华为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此外,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级的科创中心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从之前产业链中低端的“世界工厂”向科创中心转型,而科创中心的建设方向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践中,这是各地政府和市场主体都一致认可的目标,也是最容易突破的。

“示范区” ≠“行政区”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个地方政府研究系统的人士和学者均指出,“示范区”引领作用的发挥,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能否高质量推进,关键在于上海的龙头作用如何发挥。

长三角一体化咨询专家、中科院研究员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海的主动,涉及如何推动地区合理分工并有机关联的一体化空间格局,更牵涉到如何处理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轴带的空间关系。

长江产经研究院关于长三角的研究就显示,发展到当下,如用GDP、制造业、资本流动等经济指标衡量,上海体现出来的是扩散,但从就业角度看,长三角的人才一直展现出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

“示范区”要发挥引领作用,工作机制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

12月6日的国新办发布会的消息显示,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已正式揭牌,理事会、执委会已经开始运作,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地开展。其中,理事会理事长由两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担任,实行“轮值制”。理事会下设的执委会,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担任主任,目前有5个部门、35位工作人员。

事实上,《规划纲要》也明确了工作机制的“分领域”运作的制度原则:对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创新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明确提出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营商环境创建、市场联动监管、公共服务等一定程度上具备条件的领域,重点是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逐步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对尚不具备条件的领域,强调融合、联动、协调,提出了一体化发展方向。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表示,将不同省份、不同市、不同县行政体制结合在一起,让三个不同行政隶属的地方要实现“1+1+1>3”的成效,这是一体化中的最难点,需要各地讲大局看长远、算整体账不算局部账、算长远账不算眼前账。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就是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体化制度体系的内容、机构、程序等完全不同于原有的行政区管理制度,不能在制度设计中将“示范区”设定为一个行政区的管理制度。

从这个角度看,“示范区”能否发挥“1+1+1>3”,除了资源环境外,关键在于民生共享。陈寅表示,“示范区”将加大公共服务项目供给,推动布局一批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设施,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据悉,上海所有三级医院在内的各级公办民办医疗机构共626家已开通了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