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城市印象】沈阳:用文化聚人气 让城市更文气

清晨6点半,起床后的金萍像往常一样点开手机,“蕙风社团作者群”里已经有人上传了一个征稿通知和一首七律诗《五彩云霞》。她开始收拾房间,准备去给学生上英语课。

同一时间,工人老徐在北陵公园里跑完了十公里,不慌不忙往家走,用完早餐他要准时上班。

7点,已经在上班路上的赵忠海计划着,今天除了布置好公司的工作,还要好好想一想,怎么安排好球队本周在沈北联赛的上场阵容。

……

这是沈阳的清晨。一切在以新的方式苏醒。

奔跑,为了什么?

3个月前,56岁的沈阳人老徐将家搬出了位于皇姑区三台子的工人村,在北陵公园附近的花园式小区里买了套新房。虽然离上班的单位远了,但他可以每天早上去北陵跑上个十来公里,周六跑一个半程。

这让他充满了幸福感。

图为老徐骑行照片 受访者提供

他从事的高温处理工作需要有一个极其抗造的身体。几年前他开始长跑是想让身体好一些,几年下来,脂肪肝跑没了,再累的工作也别想撂倒他。其实长跑给予这个厚道人的不仅仅是这些。

只要天气允许,45岁的杨海都跑着上班。刚开始,杨海只是想把满身的肉跑下去。当有天真正成为一名跑者时,对于跑步他有了更深的感悟:一切都可以在跑步中想明白。

小沈在一家医院工作,几年前突发脑出血,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后,他开始长跑。现在好几年不见的老朋友见到他都会一楞,他从一个200斤的胖子彻底“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140斤的肌肉男,他的生活状态、观念甚至对人生的认识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沈阳,像老徐、杨海、小沈这样奔跑的人,越来越多。

图为2017沈阳马拉松 来源大辽网

从2015年起沈阳马拉松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2017沈阳马拉松获得了中国田径协会颁发的“金牌赛事”荣誉。2018年沈马的规模更是达到了2万人,报名开始2小时就已额满。至此它已不再仅仅是一场赛事,而是沈阳市全民参与的一次“狂欢”和跑者的节日。马拉松对一个城市的意义,在各个城市有很多学者从经济、文化、交流、建设等各个领域做过各种深入的分析。一家纸媒在2018年沈马的报道里写的一句话很凝炼:沈马是一种精神,奔跑在时代前沿。

除了长跑,这几年还有很多沈阳人在寻找着自己喜爱的生活状态。

图为李抒丹和爬友合影 受访者提供

在李抒丹的电脑里有两类照片最多。一类是在舞台上歌唱的,一类是爬山。在她的心里,艺术是山,远山更是山,两种攀登的畅快,缺一不可。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的她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每个月她要上50多堂课,这需要强大的体力支撑,其实也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她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也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每周六是她“铁打”的个人时间,没有极特殊情况,她都会爬山。其实五六年前,李抒丹还是“暴走团”里的一员,有一段时间她突然发现很多老队友不来暴走了,一打听才知道,人家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去爬山了。于是她也加入了爬山的群体,“出去以后,我的眼界开阔了,心胸也开阔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地貌,一年四季,意外的收获特别多。什么事都看开了,什么结都解开了。”

当汗如雨下,当一切被甩到了身后,当山峰踩在自己的脚下,老徐、杨海、小沈、赵忠海和李抒丹们,他们从奔跑、竞技与攀登中得到了一种支撑,释放和振奋。而这个群体越大,这个城市里弥漫的这种振奋和积极的气息就会越浓,这个城市就会同他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胞一起,重新血液沸腾,重新开始奔跑!

当诗歌走向一座城

金萍的诗,很多都是在公交车上创作出来的,实际上她是一位英语老师。教师是她的职业,诗歌是她的追求。几年前她开始“沉迷”于诗词并拜王诚为师,走进沈阳诗词爱好者的圈子,让她意想不到是,在沈阳,这个让她一直感觉很硬冷的工业化北方城市里,竟然有那么多热爱诗词的人,且如此痴迷。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境遇,但是却有着同一种情结——诗词。

几年来,金萍每天辗转于这个城市的多个地点从事英语的教学,因此有大量的时间在车上。于是,在车上创作诗歌成了她的一个习惯,甚至有“诗非乘车不能作”的感觉。现在,她拥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家协会会员,沈阳诗词学会会员等头衔。2018年在“幸福沈阳人奋斗新时代”年度诗词大赛中她的《水调歌头·大美沈阳》获得了最佳奖。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诗歌不是为现实而存在,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诗歌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希望与寄托而存在的。如果说城市是我们身体的故乡,那么诗歌则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当诗歌与一座城市紧密相连的那一刻,我们身体的故乡与心灵的故乡便走到一起,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诗意。诗歌永恒的魅力是大无大有!”金萍在她获奖的《水调歌头·大美沈阳》中这样写:“振工业,兴赤县,舞旗旌。共和长子,工匠精艺载姝名。沿岸高楼鳞次,是处通衢潮汇,店铺秉精诚。砥砺龙骧梦,椽笔绘峥嵘。”

当诗歌走向一座城市,当一座城市拥有诗歌,便是以意义和精神能量去丰富城市。当然,今天正在丰富沈阳这座历史古城的精神能量远不止是诗歌。

2019年5月, “沈阳故事——沈阳书画院美术作品展”在桂林美术馆举行,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沈阳。这次展览共展出沈阳35位画家的65幅作品,作品多以沈阳古韵新貌、历史文化人物和自然人文景观为主题,诠释了沈阳的历史文化记忆、现实生活意蕴和时代精神品格。近几年沈阳市倡导以艺术表现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组织倡导“名家名作画名城”美术创作。于是,有一大批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亲近自然万物。

阅读,一件平常事

东篱南山之下,月夜阑珊,香茗一杯,心境恬淡,挑灯夜读,红袖添香;或三五个朋友,围炉夜话,海阔天空,华山论剑,琴棋书画,悠然自得……这是著名学者武斌一直向往的读书人生。武斌说过,读书是一件“平常事”,读书也是一件“很正式的事”。在沈阳这座大都市里虽无东篱南山,但是寻一处清静,“香茗一杯,心境恬淡,挑灯夜读”还是极易得的。在全民阅读的今天,从五六岁的孩童,到年逾古稀的老翁,读书成了很多人生活里的“平常事”,也是生 活里的“很正式的事”。

图为王一霖 受访者提供

10岁的王一霖最近刚刚读完《哈利波特》的第六本。从五六岁起,他就开始在妈妈的陪伴下阅读科技、天文、历史、漫画等各类书籍。一年级开始独立阅读,第一本是《窗边的小豆豆》,接下来是《东周列国》、《西游记》、《连城决》……他如同迈进了一扇阅读的大门,发现了这个知识世界的浩瀚与无穷魅力,在车上、在图书馆、在书店、在地铁……让妈妈“恼火”的是,半夜醒来居然发现他在“挑灯夜读”。

在沈阳市北方图书城,每晚21点依然可以看到很多阅读者。在沈阳市的一些街路,近两年还涌现出一些特殊的“漂流书店”,以一些网红餐厅、咖啡厅、潮流饮品店、发廊为中心进行着图书漂流。

沈阳市图书馆,每天都在敞开大门迎接前来阅读的市民。它的前身为奉天省城图书馆,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辽沈地区第一家近代公共图书馆。百年间,沈阳市图书馆(奉天省城图书馆)几更其名,几易其址,但不变的是它广罗书籍、开启民智、服务大众。

“文字是有灵魂和温度的。”每天都坚持读书的庞艳说。近几年来,她身边坚持阅读的人越来越多,这让她觉得“有灵魂和温度”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文字,而是整个城。

2019年4月,“沈阳市第十一届全民读书季”图书馆系列活动启动。“我们希望每一名参与者都在内心树立起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所留给后世的,不应只有物质上的丰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创造。”沈图一位负责人说。

图为图书馆里看书的人们 来源大辽网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开始把博物馆、图书馆作为来沈阳必去的“打卡”景点,沈阳人对家乡文博场馆的热情也是持续升温。走进文博场馆,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人们已经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文化体验。沈阳的文博展览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正在引领时尚,看文物、品书香,正在成为沈阳故事的最新表达方式。

图为雪后的故宫 来源大辽网

数据显示,2018年,从大清门走进沈阳故宫进行参观游览的游客超过了200多万人。作为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的全年接待游客量从2016年的161.3万人,到2017年的180.93万,再到2018年的201.03万人。三年来,沈阳故宫每年接待人数总量都以10%以上的幅度递增。

到沈阳故宫欣赏满族民族风格和东北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宫殿建筑群;鉴赏丰富的宫廷艺术珍品,发掘文化之美;在重大节日,观赏皇家礼仪表演;收藏沈阳故宫脑洞大开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外地的游客,本地的市民,人们都越来越喜欢故宫红墙碧瓦的端庄,前清历史故事的奇趣,更喜欢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魅力内涵。

一面是传承,一面是新生

红漆大木箱,黑色小褂,一边拉动画片,一边说唱着画中的故事,抑扬顿挫间,多少金戈铁马、天上人间、古今传奇都在贾运喜的故事里……每一次表演“拉洋片”,传承人贾运喜内心都有着那么股子神圣感。

图为“拉洋片”的手艺人贾运喜 受访者提供

贾运喜今年56岁,姥爷就曾是一位盛京城“拉洋片”老艺人。受家族的熏陶,贾运喜多才多艺,上班后成了单位的文艺骨干,写作、说相声、演小品样样行。2014年开始,贾运喜让“绝迹”了许久的“拉洋片”这门民间艺术重现沈阳老北市庙会。他根据儿时的记忆,又揣摩了北京等一些地区的“拉洋片”唱法,结合东北的地域特色,调整自己的唱腔,让自己表演的“拉洋片”唱腔更加粗矿自然。

当他第一次将“拉洋片”展现在沈阳人面前时,一位观看的老者不禁热泪盈眶。近两年,贾运喜又在“拉洋片”的内容上下工夫,不仅传承了经典曲目,而且还增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他将八位劳模画到了画片上,将他们的感人故事编进唱腔。

86岁的李英杰老人是沈阳沈北新区的一名锡伯族剪纸艺人。1949年他第一次拿起刻刀至今从未间断过对剪纸艺术的追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刻剪纸的出现冲击了民间剪纸,但年过八旬的他依然保持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在上海世博会上,李英杰老将自己花费三年时间创作完成的剪纸作品《红楼梦的故事》长卷赠予辽宁馆。他与学生花费半年时间制作了剪纸作品《富春山居图》。这幅长15米、宽76厘米的作品,成为他所有作品中最大的一幅。

图为中国旗袍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来源大辽网

5月24日,首届中国旗袍文化节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前隆重开幕。沈阳正在深入挖掘旗袍文化内涵,传承推广盛京满绣非遗技术,打造以旗袍文创产业为引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发掘旗袍文化产业,2017年以来,沈阳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旗袍文化节,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文创产业交流互鉴平台。在沈阳,旗袍文创产业经济蓄势壮大。沈阳正在用旗袍之魂连接过去和未来,用旗袍之美连接生活与艺术,让城市更具历史文化味道。

图为手绘沈阳地图作者王小利 受访者提供

6月初,80后小伙子王小利带着他的手绘沈阳文旅版地图来到文创产品展示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100份地图被一抢而空。“以前去外地,总能买到一些有特色的手绘地图,既方便游人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又很文艺,具有一定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所以回到沈阳后我就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不画一张沈阳的文旅地图呢?”小利说。大约在半年前,他开始了手绘沈阳文旅版地图的计划。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的王小利当初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绘画一窍不通,他开始通过网络教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技能。2个月下来“难点”得到了攻破。所有准备就绪后,王小利开始动笔了。

文化古迹、标志性建筑、知名景区、纪念馆、知名企业、大学、图书馆、书店……时间一天天过去,王小利的绘画技术越来越娴熟, 350多个地址清晰地呈现在地图上。小利说,在沈阳,像他这样的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尤其是这两年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整个大环境越来越好。

图为建筑大学 来源大辽网

6月10日,第三届沈阳创意设计周在沈阳建筑大学拉开帷幕。沈阳故宫与30余家文创企业签约,共同开发沈阳故宫文创产品。在现有历史保护建筑、文物保护建筑、闲置老旧厂房和废弃锅炉房中,投资人和企业又投资兴建了包括铁西奉天记忆“梦工厂”、铁西万科红梅1936文创园、皇姑“坐作”文创园、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的“设计谷国际艺术中心”,近20个废弃锅炉房等,均处于启动、建设、落地建成中。盛京皇城5A级景区正在实质性推进。这些都将成为沈阳市未来重要的文创园区和基地。

文化,我们的“后劲”所在

近几年沈阳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档案工作者以及作家艺术家等等,都开始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来发掘沈阳文化,宣传沈阳文化。比如对于农大后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沈阳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沈阳民俗文化的研究,对于工业遗产、城市文化的研究等等,对于沈阳历史人物的研究,对于沈阳抗日文化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图为沈阳夜景 来源大辽网

“在这片沃土上,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飞架南北东西,处处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的气氛。但真正涵义上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有许多人文指标,还在于全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著名学者武斌说,现代化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能割断历史,而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和消化既往的、前辈们留下来的文化资源,使这种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支援力量。这才是我们的“后劲”所在,我们的“实力”所在,我们的“未来”所在。

“我们寻访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虽然这“思古”之情是很可贵的。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是从过去走来的。那么,厚重的历史在我们当代人中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心理动力和价值资源。”武斌说。

每个故事,都是沈阳城的一角,组合在一起并非全貌。

晚10点,赵忠海把刚洗完的球队队服晾到阳台上,然后习惯地翻看着手机,这会儿是他一天中最安静的时间。

老徐将媳妇第二天的饭盒准备好,放进冰箱,上床熄了灯。

金萍在台灯下编校完诗社里的两首七律诗,发现依然有人在往群里上传诗词。“大家注意身体,早点休息”,她提醒。

这是沈阳的夜晚,宁静中等待着旭日东升。

原标题:沈阳:用文化聚人气 让城市更文气

辽沈晚报记者 李文慧

指导单位:沈阳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