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气象泰斗曾庆存获201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图片
图片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含创新团队1项),二等奖160项。
10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颁给了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独家:
黄旭华:一生痴爱核潜艇 乐在惊涛淡功名
每次看到天气预报都应该感谢这个人,曾庆存获2019国家最高科技奖
专题报道: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10日)揭晓。其中,最受瞩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你应该知道他们的故事……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
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图片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不到13年的时间,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背后,是一个“赫赫无名”的人——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从没见过核潜艇算盘打出核心数据
上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不断加压的核威慑,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核潜艇。
1958年,以黄旭华为代表的29人团队,在一个秘密的小岛上,拉开中国核潜艇建造的序幕。而当时,这支队伍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
图片
△黄旭华和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一个数千吨重的钢铁圆筒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才能将它制造出来。
面对西方严密的科技封锁,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从浩瀚的报纸杂志中搜寻所有和核潜艇相关的资料。
图片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黄旭华我们的核潜艇牵涉到大量管道、电缆、钢材,这么多的东西组合在了这个潜艇上,要保证它的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那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没有计算手段,我们是用算盘打出来的,一点改变,整个情况又要重新算。
“在海水压力下,能听到焊条撕裂的‘咔咔’声”
198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迎来了第一次极限深潜试验。
图片
△深潜试验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黄旭华:任何一点结构、材料、设备达不到(极限深度海水压力的)要求,都有可能就艇毁人亡。我说我下去,万一在试验过程当中发生了哪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会及时地协助艇上研究,采取措施。作为总师,我要为这一百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
图片
△黄旭华深潜归来
年逾六旬的黄旭华成为全世界第1位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黄旭华:在海水压力情况下,艇在不断地变形,一变形就发出声音。“咔咔”“啪”,听起来是非常可怕的,个别的焊条撕裂了,那撕裂的声音像尖叫一样,那更厉害。后来(潜艇重新)上升到100米安全深度,突然一下,整个艇就沸腾起来了,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有的都哭起来了。
图片
△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黄旭华:这条艇我们从无到有,我们完全靠我们自己白手起家干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小的(零件)是进口的
三十年不入家门 赫赫而无名
1957年的元旦,投身核潜艇事业前,黄旭华最后一次回乡探亲。此后,整整30年,他再没回过家。
1988年,黄旭华借着出差的机会,终于再见自己93岁的老母亲。
图片
△ 黄旭华全家福
他不曾见过自己的家人,不曾踏入自己的家门,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一个信箱。父母多次写信来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直至父亲去世,黄旭华都没有给出答案,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老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
图片
△黄旭华在颁授仪式上发言
黄旭华: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2019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另一位获奖者,就是我国气象泰斗——曾庆存。
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他从事的工作你一定非常熟悉——每天睡前,看一眼天气预报,明天穿薄还是穿厚,带不带伞,都要“问”曾老。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1954年河南的晚霜,正好(是)麦子要抽穗的时候,一晚上死了40%。你可以想象,我是农民(出身),听到这个,那真是非常惊心动魄。中国的气象学要搞好,天气预报要搞好,这个心愿。我要读这个,一定要读好。
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方法
1957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曾庆存被派到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的气象技术,支持国家的建设发展。
图片
△曾庆存到苏联求学
彼时,国际气象研究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误报、错报现象频发。而“数值天气预报”,还是一个预报准确率很低的简单方程。
数值天气预报,是在一定条件下,把大气中所有复杂的数据通过大型计算机,用研究出的可计算的方程模型,作数值计算,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在这个预测方式中,最难的就是方程的算法。各国的科学家都在求解数值天气预报的原始方程,但多年来毫无结果。
来到苏联一年后,曾庆存的导师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他。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我周围的师兄弟都说,你(导师)不要把这个演习方程给他,你害了他,如果他做不出来毕不了业,拿不了学位怎么办?
图片
整整推演了一年半的时间,真正留给曾庆存上大型计算机来验证结果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0个小时。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苏联那时候也只有一到两部计算机, 编程程序非常复杂,我们那个时候也要一万多条指令,你要打孔的,用纸带打孔,把那个砸烂,我手又笨,砸得很慢 。
而就是这10个小时的上机验证,26岁的曾庆存提出了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得到应用,预报准确率超过60%。
图片
△世界第一张应用原始方程的天气图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归心似箭了,就想着早一点回国作出贡献。
然而,当时我国并没有大型计算机,无法实现大量高难度的计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庆存只能一边做一些气象研究理论工作,一边坚持推进改善原始方程。
我国首颗气象卫星发射建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1970年,35岁的曾庆存又迎来了人生第二个未知的挑战——研究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从基本概念入手,又一次从零开始研究,曾庆存提出求解遥感方程的反演算法,成为当前世界各主要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主要算法。
在曾庆存的理论基础上,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Ⅰ号”于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时间发回了清晰的遥感图像。
图片
我国开始建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比国外晚了整整25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国外引进的计算机,为数值天气预报中大量的运算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很快开展了自己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虽然起步晚,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也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准。
“得到这个奖项我心情很平静”
2007年,在曾庆存的倡议下,我国开始研制自己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通过这个装置,可以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在精准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提前预估近一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情况,为我国气象科学发展步入国际一流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还经常能看到曾庆存忙碌的身影,今年85岁的他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得到这个奖项我心情很平静,我还是要照样耕耘,照样带学生。毕竟国家让我上大学,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些。感谢国家,因为国家不强大,我能够做什么?这是真真正正,从内心的感激。
他们
以身许国
科学报国
助力民族复兴
助力国家强大
图片
监制丨唐怡 任永蔚
制片人丨刘鑫 王倩 郑弘 武慧锋
策划丨高佳鑫
记者丨雷彪 张春玲
编辑丨王丹妮
视觉丨邢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