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卓:我不是留洋的先驱 只想让人知道中国足球可以做好

沈坤彧 新闻晨报体育

2015年年底,正在养伤中的河北中基球员董方卓意识到,“那个时刻”已经逼近了。

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最痛苦的并非退役这件事本身,而是明确感知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接受不了,”三年后,董方卓坐在我们对面回忆迫使自己作出退役决定的那一刻,“完全没有准备过这件事。”离开职业足球这年,他31岁。

我们很少再听到他的名字了,但他并没有离开足球。这几年,董方卓在厦门定居,创办了自己的足球俱乐部,并受聘于厦门市教工体育协会,担任技术顾问,帮助发展当地的基层足球。

他退役后有点发福,但这再也困扰不到他了。键盘侠们早已找到新的攻击目标,他终于得以重获生活的平静。他的同事说,董方卓现在经常自黑,拿身材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变成“董圆圆”了。可见,他是真的放下了很多事情。

一切都过去了。董方卓说,他人生的上半场也就这样过去了。“我的上半场,有成功有遗憾。现在,下半场刚刚开始,我正在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着。现在看,未来还是蛮积极正面的。”

“弗格森没亲口对我说过那些话”

上周六晚,英超亚洲杯在虹口足球场进行了决赛,董方卓以嘉宾身份去了现场。邀请他的是最后夺冠的英超狼队足球俱乐部,狼队认为,这既然是一项英超赛事,而董方卓又曾经效力英超曼联,他无疑是这样一个场合中的一种标志性存在。

无论过去多少个年头,董方卓都将是中国留洋球员这个群体里不可回避的一员。他的留洋经历有其复杂性,因为它并不是一段可以简单用成功或者失败总结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具有一种永恒的警示作用。

在很多年里,中外媒体都执着于探究一个主题——作为天才球员的董方卓是怎么被“毁”掉的?

在他退役的那年10月底,《Bleacher Report》曾刊登过一篇关于他的长文,采访了很多和他接触过或共事过的中外足球圈人士,就他最终陨落的原因得出了一个结论——“足球界处处可见极具潜力的球员却未能获得成功的例子。倒在压力之下是他们普遍的命运,无论这种压力来自同行、球员自己或者是难以满足的球迷。但对于董而言,最强烈的压力来自于他肩上扛着的世界另一端这个为足球痴迷的国度那沉重的负担。”

这与董方卓自己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的。当我们在这次采访中谈起那些年里他所遭受的网络暴力时,他这样说,“人在不同的年龄,会经历不同的事情。我们需要成长,通过成长去了解自己,也了解外界。在那个阶段,我还比较年轻,也犯了很多错误,我背负了一些在那个年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负担。”

现在回头看,他觉得当时“很多人其实不是真正对你怀有恶意,而是善意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因为你的起点更高,所以他们很自然地把更多的希望放在你身上。他们的批评里更多含有一种‘我们需要你’,而不是‘我们不需要你’的意思,而这也给我造成了更多的压力。现在再想,其实当时是有一些更好的方法去处理那些事的。”

所以,这意味着他对于弗格森对自己作出的那些评价也不再介意了吗?“我其实一直都不知道老爵爷对我到底有什么样的评论,”他笑了笑,有点无奈,也有点无辜。“都是网上在说,他从来没有亲自和我说过什么。”

当他从网上看来这些据说是弗格森的点评后,当他又被媒体要求对这些评论作出回应时,“我只能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再来一次,我还作同样的选择”

还在踢球的时候,董方卓和媒体的相处是不愉快的。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澄清网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传言,因为无论他说些什么或者不说什么,媒体总会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但在大约两年前,退役后的董方卓罕见地接受了一次媒体专访。正是在这次采访中,他首度披露自己在2008年效力曼联期间曾受过一次十字韧带重伤。当时为了参加北京奥运会,他选择了保守治疗。

可以这样说,董方卓职业轨迹的滑落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十字韧带对于球员而言是非常关键的部位,足球圈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即十字韧带断过的球员不堪重用了。一个最贴近的例子是申花队长莫雷诺,因为后十字韧带的一次重伤,这名原本准备登陆欧洲五大联赛的队员最终来了中超。哥伦比亚人后来很多次庆幸,幸好自己当时修复手术做得好,现在还能继续踢球。

董方卓的伤情其实相较莫雷诺轻一些,他是撕裂而非断裂,但也需要立刻接受手术。当时曼联队医给出的术后预期恢复时间为半年。他2008年2月受伤,半年后复出也就意味着错过了奥运会。这在他而言是不可想象的,董方卓说,他们这一代球员踢球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冲着奥运,“这是我们的梦想,是努力的主方向。”所以,他采取了保守治疗的决定。

11年后的今天,当他想起那个遥远的年代所作的决定,其实并不后悔。“再来一次,我肯定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但不同在于,我如果现在作出这个选择,肯定后续就会以更积极的方式去康复,可能也需要更专业的团队来帮我做个操控。当然,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但总还有一些年轻球员将会面临类似的情况,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帮助到他们,不要让有能力的球员因为伤病,最后得到这样的结果。”

董方卓在我们的采访中不止一次表达了一种遗憾,遗憾当时身边没有一个更专业的团队。他作出保守治疗的这个决定,是和母亲商量后的结果,他身边没有一个人能从专业角度为他提供一些建议。

他的职业生涯之所以在达到人们预期的巅峰前就早早落幕,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这些原因国内媒体早就自告奋勇地揭露过很多遍了——但从客观上来看,也是受了时代的局限,而后者所占的比重可能更多一些。在那个时代,这样一个极具天赋的新人身边没有一个职业化的管理团队,在一些决定性的时刻给出关键的建议,这在今天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只需在自己的时代做到最好”

对于每一代的球员,因为留洋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很难进行比较,强行的比较也显得不太公平。

董方卓承认,看到武磊在西甲取得的成功会让自己生出很多感慨。“武磊出去以后能够这么快速地融入球队,在西甲展露头角,我觉得非常开心。也祝福他,希望他尽量避免伤病,再把欧洲好的经验带回中国,带回国家队。帮助中国更好地发展,打进世界杯。”

这将是董方卓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了,他的国字号巅峰时刻定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对阵新西兰的比赛中。他在那场比赛里打入一球,这也是中国队在奥运会上至今的唯一入球。而没有人知道,下一个进球什么时候会到来。“确实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不仅获得奥运会的参赛机会,还打进一球超额完成目标。我觉得遗憾的是,如果能有更好的身体,原本还有可能和国家队参加世界杯,在世界杯上进一个球。”

这是他忍受伤痛打进、并在此后漫长的年月中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一个球。董方卓说,作为球员,他会珍惜自己的每个进球。但他也承认,“有些进球,它的历史意义就是不一样。”但真的值得吗?只有他的心能给出答案了。

在董方卓看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历史使命,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境遇。其实我们只需要把自己在那个时代里该做的做好,最到最好,就可以了。剩下的,那是每个人应该面对的自己的人生。”董方卓在属于他的时代里为国奥打入那个独一无二的进球,他也在属于他的时代里,在中国球员的留洋史上留下自己的那一笔。

“我不能算是一个领军者或者先驱,但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知道,‘哦,原来中国足球也可以做好。’让欧洲人对中国足球和中国球员的观念产生一些转变,不会像之前那样有太多偏见。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武磊也好,董方卓也好,能够去到欧洲,去经受更多的历练。”

他这样总结自己的留洋生涯,“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一些遗憾。我认为不能说是失败,应该说是遗憾。”

扎根青训培养人才

2011年9月21日,在亚美尼亚的董方卓看着当地国庆的烟火,“突然就想家了。”他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当时的心情,“又在外面飘荡了两年,年龄也不小了。我就看着烟花说,‘回来吧……’”这是他留洋生涯的最后一站。

他此后在湖南湘涛踢了两个赛季,球队没能实现冲超目标。2014年转投河北中基,又受伤。在俱乐部的殷切期待中,咬牙做了高风险的“针刀手术”,效果不好。且术后仅仅4天,俱乐部就安排他进行超出身体负荷的康复训练,等于雪上加霜。

2015年他是在养伤中度过的。“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伤一直没有好,联赛期就一直在康复。康复完以后,和朋友踢球玩。”这时候发现不对劲了,“怎么连玩儿都达不到跑、传、停这些技术动作的要求?那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很适合从事这份职业了,所以选择了退役。”

这个时刻来得让他毫无准备,猝不及防。有人说,董方卓踢了这么些年球,大部分时间里是在挨骂。当离开的这一刻终于到来时,他应该感到释然了。但是,他舍不得。“那种感觉甚至是,已经超过了‘不舍’这两个字。”2015年,他30岁。“这个年龄,在各个球队都应该是核心球员的年龄。所以对我来说,这真的是个很艰难的选择……”

他当时在厦门养伤,此后就留在了这座城市。《Bleacher Report》那篇文章最后是这样结尾的:“我们联系不上董方卓本人,而且也根本无法得知他目前人在哪里。”

没有人会想到他选择在这里定居,厦门从来不是中国足球版图上重要的一块,那里曾经有过一支蓝狮俱乐部,短暂踢过甲A和中超,但在2008年因为没有企业接手而被迫解散。董方卓在这座如今和职业足球没有什么关系的城市里,寻回了内心的平静。

他开始扎根青训,成立了“董方卓足球俱乐部”。俱乐部规模不算大,“更多是做一个足球的推广,希望通过公益活动也好,商业活动也好,让更多青少年投入到足球里。”平时只要有空,他都亲自上场带队训练。当然,俱乐部还配备专门的教练团队。“我在退役的时候感情上有很多不舍,还有很多梦想没有机会实现。所以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发掘和培养出一些更好的人才,弥补自己的遗憾。”

他也想把自己留洋那些年的得失分享给后来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把一些东西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而是更容易、更直接地去走应该走的路。”

正如我们之前所言,董方卓的职业生涯没能达到预期,其中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怎么才能从这两方面避免少走弯路?他的留洋经验总结如下:

个人方面——

在“心法”上,球员一定要练就一份自信,舍我其谁的自信,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要去练习和吐露自己的绝对信心和霸气。

要学会在快节奏和高强度对抗中完成传接射的能力,不要疏忽平时训练,不仅仅是跟队的训练,还有日常生活中点滴的积累(比如顶墙、拉皮筋等等)。

在球队里一定要去了解他们的文化,比赛中去了解教练的战术意图和队友的特点并快速融入到球队中。

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休息,避免非运动场上的受伤。

团队方面——

小球员因经验阅历不足,会导致视野和格局受限,需要有团队协助他做好发展规划,目标规划,训练规划,不可急功近利,要考虑到球员长期的发展,协助球员分析局势,选择自己适合的层级,并监督他成长。

国内外文化差异比较大,团队要帮助球员做好与俱乐部之间的沟通连接。在生活上多给球员一些归属感,简单说,就是把球员当孩子去全方位关注和培养。

以上这段董方卓留洋的总结,是我们采访后的第二天在微信上收到的。他应该是在前一晚对自己的留洋生涯进行过一个细致的回顾和反思,这其中有他失败的教训,也透露出一种深层的遗憾。

在那些年里,当他承受网络攻击的时候,他心里肯定是有过委屈的——没错,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但这远远不够。尤其在他年少的时候,他更需要有其他人对自己负责。董方卓的经历可以对很多足球从业者起到警示和启发的作用,足球运动在中国的前进和发展,不仅仅要依靠球员。当球员需要引导和帮助的时候,这件事谁来做?

对于董方卓来说,他的折磨已经结束了,但他的名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被遗忘,“不管我是作为董方卓被人记住也好,还是网上戏言的董卓也好,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更多人支持中国足球,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