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网|对话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做得晚可以看到行业痛点

图片
腾讯新闻 作者 孙宏超
今年5月10日,京东健康宣布独立运营,当月初获得超过10亿美元A轮融资。7月17日,京东集团宣布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生活服务事业群总裁辛利军担任京东健康CEO,全面负责京东健康的战略、管理、业务发展等工作;京东零售集团轮值CEO徐雷担任京东健康董事长。
资料显示,辛利军于2012年10月加入京东,曾担任京东商城开放平台家居家装部总经理、京东商城居家生活事业部总裁等职位。在担任京东健康CEO的同时,辛利军将继续任京东零售集团生活服务事业群总裁一职。
据介绍,京东健康将在目前医药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个业务版块基础上,逐步完善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产业布局,成为健康产业的旗舰型企业:在医药健康电商版块,京东健康现拥有药品零售、药品批发、以及非药物的泛健康类商品零售等业务;互联网医疗版块主要围绕患者需求,开展在线挂号、在线问诊等医疗服务,并结合京东独特药品供应链优势,在业界首创了线上“医+药”闭环;健康服务版块为用户提供包括体检、医美、齿科、基因检测、疫苗预约等在内的消费医疗服务;“智慧解决方案”版块则主要服务于线下实体药店、医院和政府部门等各合作方,向其提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智慧化解决方案。
7月23日,辛利军接受腾讯《深网》等媒体采访,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在不改变原意前提下有所删减):
媒体:拿到融资后主要会往哪个业务方向扩展?会考虑在什么时候IPO?
辛利军:四块业务,最成熟的就是医药电商,现在占到我们很大的比重,我们在整个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的业务还在不断拓展,所以更多的资源会投入到新的领域当中。我们只是在这些领域做了一些模型案例,但是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推广和复制,这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归根结底就是协助政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为我们投入很多系统连接。再就是如何在健康管理通过2C,就是到了什么时候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可能要花点钱,但是为了将来不花钱,应该做些该做的检查,提前注意一些东西,这些都是要投入的。
至于什么时候上市,我们倒是没有时间表,但是肯定会的,上不上市是我们老板说了算。
媒体:独立运行后京东健康在京东内部的业务地位以及战略地位有没有提高?
辛利军:整个团队在京东比较低调,大家可以看到报道也很少,这和我个人的习惯有关系,但这次已经很高调了,我在京东来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像这样大规模和媒体朋友一起交流。这一块业务独立融资出来已经证明了这个业务的重要性,要不然的话不可能拿一块业务从整个母体里面拆出来,独立融资独立IPO。
媒体:接下来你们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辛利军:刚才已经提到,我们的发展重点就是后面持续投入的领域,包括智慧医疗体系。前面我们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处方流转,我们可以帮助医院来做处方流转的平台,未来患者用手机挂号,就诊卡、医保卡合一,扫完以后医生开了处方我的手机上立马就能看到,然后就能支付,京东大药房可以在你回家以后送过来。全中国到今天为止只有京东一家能够提供药物配送一体化的能力。别的公司都是药是自己的,然后找外面的物流配送,就会涉及到药品安全性的问题,出了事说不清楚。所以医院愿意和我们这样的公司合作,患者也认可。
媒体:你们是怎么寻找医生的?跟医院谈合作,还是只是等待医生转入平台上来?京东健康是采用佣金模式吗?收入体系是怎样的?京东健康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是什么预期?
辛利军:因为中国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京东也有互联网医疗的牌照,所以来到我们这里入驻也是合理的。我们也会和医院合作,但是对医生的资质审核会比其它的品牌更严格,因为我们对医疗质量的安全性远远超过创业公司,现在入驻医生接近3万位。收入模型实际上有多种,总体来讲,互联网上面的问诊都是这种,我们要帮助提高医生阳光收入,希望医生通过问诊介入用户的健康管理,更多的是希望赚健康管理的钱,我们不希望赚就医的钱,就医用药也是医保支付,我们帮助他们降低费用,降低费用的同时赚取合理的收益,希望未来逐渐引导到健康管理上来。将来我们的收入模型更多的是围绕单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获得收入,很简单,如果你自己活蹦乱跳,没有人管你的情况下你活八十岁,我来管你就活一百岁,多出来的二十年这个支出愿不愿意在我这上面支出?你肯定愿意,如果我能够提供这样的场景和这样的服务。
媒体:现在互联网医院在京东APP,将来会独立吗?
辛利军:应该下半年就会了,因为之前京东健康没有独立,所以整个思考逻辑还是零售逻辑,现在是服务逻辑,就是要提供医疗服务和问诊服务,所以会有更多的患者有更便捷的路径找到我们。
媒体:除了医药流通,剩下的三个业务你们有没有分先后次序重点发展?还是三块齐头并进去做?哪一块比较重要?
辛利军:会是有主有次,初期会齐头并进。因为初期的时候每一块可能对你来讲都是初始期,需要把它的功能和服务进行完善,等到明年主次就会分得越来越清楚。当然,目前的医药电商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块。
媒体:负责大健康业务以来有什么心得和感受?
辛利军: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做老师,做了四年,我愿意跟那个去比,我觉得医疗和教育都是偏公益性的,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认可,消费者才会为你买单,所以不能纯粹考虑商业利益。刚才我也提到整个医疗体系当中不仅有政府参与、医院参与、药企参与,参与方非常多,但是利益的条块分割也非常多,需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是患者本身的获得感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服务,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第二是为政府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真正体现了京东的价值,比如在医保控费和分级诊疗方面,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收益就能够得到合理地呈现。当然,我也和刘总交流过,整个医疗服务当中核心就是服务,某种程度上不排除某些领域基本上就是做公益,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当中盈利的公司还是很少的。
媒体:你们和其他的同行相比优势是什么?
辛利军:我们的优势很多,刚才讲过我们在药品零售方面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司能够做得到,还有京东本身的品牌背书,我们不像一些小的创业公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比如刚才媒体记者朋友提到的有的医院的线上平台活跃度几乎是零,除了挂号没有任何功能,其实就是一个挂号平台,能够提供的服务其实很多,但是没有运营能力。医生不可能有这个时间,随访中心都是抽查的,比如心血管是每两个月随访一次,没有这个服务能力,需要社会的介入才能把整个服务做得完善,这就是为什么整个互联网医疗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媒体:相比BAT你们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辛利军:优势和劣势不仅是供应链体系,我们和创业公司相比,京东在医药电商的成熟度已经很高,我们已经是一个独角兽,所以有足够的耐力、足够的恒心去看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市场,创业公司要活下来,所以很难去看长期利益,只能看短期,因为他们要活命,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看的事情比较长远,这是京东本身具备的能力。
媒体:有一种说法是京东做得晚,不知道您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辛利军:好饭不怕晚,做得晚能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这个产业的格局和这个产业的痛点。互联网医疗不是只有BAT,在互联网医疗创新的公司数量远远超过BAT,但是到今天为止这块能够剩下的创新的公司,个人认为不超过五分之一。
媒体:阿里和腾讯通过支付在医院做终端缴费设备,您觉得对整个医疗市场的影响怎么样?
辛利军:前面我提到一点,大部分的创业公司,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医疗领域的媒体,如果是的话你们很清楚,医疗领域靠所谓数据变现的公司经常是不现实的,所以支付本来就是一个必然手段。前一段时间国家发了一个文,就是不允许公立医院参与私立医疗机构的评级,特别是国外医疗机构的评级,包括很多互联互通的评级,就是讲到医疗数据的安全性。
媒体:50%的药品是次日达,另外50%怎么解决速度问题?
辛利军:我们内部做测试的时候对大部分老百姓买常用药,大概不到20%的药是应急药,就是我现在拉肚子了需要赶紧下楼买个沙星胶囊,或者要买创可贴,80%以上的药品是来自家用常用药和慢性病药,这些常用药和慢性病药对时效的要求没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那么着急,这是目前的现状。今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会把全国药品仓和京东其它仓的管理做到有GSB认证以及整个配送环节的安全性,所以到了年底我们会在全国做到京东用户55%以上实现当日达,剩下的可能是次日达,或者稍微再晚一点。应急药怎么办呢?我们在8月份的时候会在全国超过五十个城市以上,应该是8月底或者9月初,实现我们在京东这里下订单,通过LBS识别的线下药店在线上呈现,经过我们认证和确认之后药品质量没有问题,然后在一公里范围内做到一个小时配送。
媒体:这种配送的能力会接入达达吗?
辛利军:会的,达达是其中一个提供配送能力的合作方。
媒体:你们的仓库和零售的仓库是怎样布局的?
辛利军:这个布局是不一样的,就是两套体系,药品体系管理和零售仓是不一样的。
媒体:所以是独立仓是吗?
辛利军:是的,重新建或者重新租。
媒体:年底布局完成是什么样子?
辛利军:布局之后京东55%以上的用户能够实现当日达,因为我们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将来也能够做到,现在应该是三个。
媒体:京东看的是五到十年,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块业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长一个阶段没有办法实现盈利?
辛利军:互联网医药领域实现盈利短期以内比较难,但是因为路径很多,我们选择路径和别人不太一样,涉及到战术问题,可能今天不方便讲。我想说的是,医疗领域当中有很多创新,可以选择不同创新的切入点进去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代表A公司走的路我也要走一次,不代表B公司做的事情我还要再做一次,每个人选择的路径不一样,可能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媒体:要达到盈亏平衡的点会是怎样的?
辛利军:我们现在是盈利的。
媒体:人工智能的技术将会怎样融合?
辛利军:人工智能在医疗全行业应用是一个很大的场景,刚才我讲的很多公司在医疗领域都是通过人工智能创新,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创新是需要长周期的,很长的周期。
媒体:京东走的路线是怎样的?
辛利军:我们的路线是两块,如果这件事情对患者本身的体验没有增加,我们就不会去做,如果这件事情不能实现在医改领域的分级诊疗和合理控费,我们也不会去做。我们和小的创业公司不一样,可能他们注重和某个科室的合作,这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患者本身的获得感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现在国家医保控费也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所以我们不太会采取这种路径。路径不太一样,只要和这两个没关系的我们立马就不做,虽然有各种创新,但我们是有筛选的。
媒体:人工智能方面你们具体会做哪些?
辛利军:合理用药是一方面,有些创业公司在做影像识别,腾讯在做肺结核方面,但是到今天为止在中国还没有一家人工智能设备能够通过CFDA认证,所以这条路还很长,没有办法做CDSS临床辅助诊疗,最后决策者还是医生自己。因为中国医学AI的介入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是放到历史的长河当中还很短,因为医疗毕竟是一个很慎重的事情,需要不断地通过真实事件的训练和验证才能真正应用到临床。
媒体:京东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这一块的业务?
辛利军:考虑时间很长了。大家知道京东一直在推进无界零售的战略,就是希望通过京东的零售能力重新构架人货场能力,然后我们发现当你的药品往上下游去走的时候必须介入医疗服务场景。现在医疗场景当中有一个场景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医院作为核心场景,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就是网上场景和Shopping Mall场景,京东要把零售场景打穿的话就要进入线下。到今天为止,线下的购物场景依然占到百分之七八十,想要获取这个收入就要有能力服务这个场景,通过人货场重构,更快的能力覆盖线下场景,这样才能获得这个收入。
我们的药品零售要往下走自然会走到医疗服务,但是由于医疗服务场景非常复杂,几乎和我们思考的零售场景是不一样的,这个场景会脱离零售,所以我们在思考大健康场景,更重要的就是医疗体系、医疗机构部分,不管是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还是诊所。我们做的其它产业,不管是手机、家电、服装还是居家依然是零售场景,但是健康就是服务场景,个人健康管理已经不是零售场景了,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我们所做的把大健康拆出来,变成一个独立业务自己重新拓展,因为已经不是在做零售,而是做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
媒体:财报当中四块业务是医药零售、医药批发、互联网医疗以及健康城市,这一次好像有点变化,变成医药电商、健康医疗、智慧解决方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辛利军:我们京东健康是刚成立的,业务创新的过程当中不断理出自己的逻辑和思维,也就是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场景当中模块非常的多,我们也在不断整合自己的能力,慢慢地就会形成更成熟的想法,这个变化也就是我们形成的过程。
媒体:现在这四大业务的收入构成分别占比多少?
辛利军:目前互联网医疗电商成熟业务占比很高。
媒体:怎么把患者推送到三甲医院?
辛利军: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做轻问诊,要是轻问诊解决不了需要送到线下的话医生可以推荐,但是暂时并不能够实现全国所有的三甲化,有些号源已经卖完了,但是后面会实现,其实现在也能够实现,但是现在实现成本很高,不是模块化的。
媒体:后面投资倾向于哪些企业?
辛利军:事实上只要是和健康有关的公司我们都会去看,不是看它值不值得投,而是看和我们的业务有没有协同,就是对我来讲有没有意义,有的东西很值,但它不是你的,所谓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即使是体检的公司,有的是做体检的服务,有的是做体检的运营,有的是做体检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是一个健康管理平台,大部分和健康服务有关的公司都可以和我们对接,只是要看协作性有多大。
媒体:相对于京东数科、京东物流来说,京东健康有没有对标的公司?
辛利军:我们分拆出来的时候就是希望进入健康服务领域,所以集团肯定会协助我去做这一块业务,刚才说的阿里健康不是我提到的,是你们提到的,健康领域中国超过十万亿的产值,医疗领域去年医保局的支出超过两万个亿,医疗领域四五万个亿,健康领域更大,所以我不认为这个领域有多么多的对手。也许我和我的友商在这个领域做了十年都是谁都没碰到谁,现在中国还没有出现美国、欧洲那样一个超过几千亿市值的健康管理公司,所以我不觉得他们是对手,我觉得大家一起来做,就是让中国的消费者真正养成健康管理的习惯,这一点很重要,要是有这个习惯绝对不会像去菜市场一样往医院跑。
媒体:整个医疗领域你们看好哪些数据价值?
辛利军:医疗领域当中数据的安全性、隐私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所以数据价值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媒体记者:前一段时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A股收益很多都在上涨,您觉得这个文件的发布对健康产业和公司来说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辛利军:国家一直在推动健康中国,真正核心的目的是从最顶层结构来做医改,因为医改是具体行为,就是真正形成公民自我的健康管理,国家协助来治未病,没有病的时候怎么办,生病的时候怎么办,治病就是让你病好了之后重新变得健康,医保控费就是让你生病以后不乱花钱,这是国家推动健康管理的重大布局,国家发文以后卫健委就会不断推动落实这个政策,包括四大病种的控费,心脑血管、肺呼吸性的疾病管理,癌前预防和糖尿病,基本上占到慢性病管理的百分之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