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汤道生:新基建助力智能教育更好实现“以人为本”

近日,由腾讯新闻、腾讯教育联合举办,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协办的“新形势下,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云端对话在线上举行。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围绕新基建为教育行业带来的机遇挑战、运用互联网消除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科技助力终生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等话题发表看法。

汤道生表示,新基建是产业互联网的“底座”,未来五年,将会助力很多产业价值提升。教育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中重点关注的版块,因此会大力投入资源,推动教育行业智慧化发展。

新基建加速推进,为智慧教育发展提供新动能

教育科技一直都是腾讯重点探索的业务方向。去年5月,腾讯正式发布腾讯教育版图,用科技的力量,以连接、内容、社会责任为起点,助力教育的公平化、个性化和智慧化发展。截至目前,腾讯累计服务了400多个省市教育局、9万多家教育机构,服务用户数超4亿。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进程将大大加快,迎来新的机遇。

汤道生说,新基建是产业互联网的“底座”,未来五年,将会助力很多产业价值提升。腾讯未来五年也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布局。其中,教育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中重点关注的版块,因此会大力投入资源,推动教育行业智慧化发展。新基建的实施,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更便捷的获取海量知识,让知识“走进大山”,帮孩子“走出大山”;通过模块化知识与AI的结合,让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组合,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校园全场景的数字化,可以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在新基建所带来的挑战上,汤道生指出,当前科技与教育在具体场景中的结合深度还不够,不仅要在网络和硬件设施普及上投入,更需要通过软件技术的匹配与使用,把教学内容重构,基于数据来提升老师和学生们的教与学的效率。他认为,未来老师们很多标准化的工作都将由机器替代完成,可以释放更多的精力用于激发学生潜能、教授学习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机器学习技术还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学习习惯、行为轨迹等,生成定制化、个性化的最优学习路径。而学生们通过智慧化学习工具的运用和学习行为大数据的沉淀,优化学习路径,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更有效率的学习。

以“人”为基点,三个维度助力教育以人为本

人是万物的尺度,无论教育的发展,还是教育科技的应用,都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准则。面对着当前社会知识大爆炸、教育资源普惠、终生学习的趋势,教育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汤道生表示,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无限的知识,因此教育行业的重点,应该从“教书”向“育人”转变。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好数字工具,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腾讯也从多个方面着手,助力教育行业智慧化。为学生和老师们提供智慧化的工具。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把学生的评价方式从“结果评价”变为“过程反馈”,为学生匹配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把重复性工作交给机器,让老师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在四川九寨沟小学,老师们使用了腾讯智慧校园中的作业批改、智能组卷、精品云课功能,自动化扫描、批改、分析试卷,几秒钟就能完成。

腾讯也在携手行业伙伴打造开放生态,聚合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助力智慧教育。在去年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上,腾讯也牵手合作伙伴,发布了智能教育“光合计划”。未来,“光合计划”将致力于推动“百千万”三大目标落地——助力100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打造1000所标杆智慧校园,培养10000名校园CIO。

用好科技“平衡器”,破解教育公平化难题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地域不均、年龄不均问题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是全球的难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就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汤道生表示,当前城乡教育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硬件基础设施不均衡、师资力量不均衡和教学内容不均衡三个方面,而科技的助力能够帮助针对各个场景找到解决方案。

例如在实现不同地域的“知识普惠”方面,在线教育能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一线城市的师资和教育。疫情期间,腾讯企鹅辅导面向全国送出超过100万节公益课程,让向村里的孩子们也能参与一线城市名校名师的课程,还有北师大、中科院等知名院校老师讲授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乡村难以接触到的课程。

针对特殊人群的“知识普惠”,互联网也能够做到“有教无类”。在腾讯职业教育平台腾讯课堂上,年轻人通过学习编程、设计等课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身体残疾的妈妈,通过学习裁缝课程,给孩子做漂亮的衣服;盲人用户通过线上课程和盲文雅思教材,学会了英语。汤道生表示,加速推进新基建,提供更多丰富、好用的互联网教育、学习工具,能够帮助更好更快的解决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让所有孩子享受到公平、包容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