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新生儿的她们,开了场“云端”组织生活会 | 上海战疫·党旗飘扬

“缺人的时候,我是党员我来!”

“现在我只想快速做好手头的事,去帮别人。”

“宝宝要去接,护士没空,我们医生来吧。”

……

4月14日晚,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儿科党支部召集了一场“云端”组织生活会。除了两名院领导,在线的医务人员是东西院闭环在新生儿科病区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代表。9位医者的一句句心声,朴实无华、掷地有声。

“我没有太多崇高的想法,只是将心比心,如果我家人生了孩子,小宝宝没有人用心照护,那多可怜。”儿科党支部支委、西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印学蕾这句话,代表了这个专业团队的初心。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疫情之下,只要护住孩子的安全,再怎么付出都值得。

每个人都铆足劲,主动找活干

3月1日至今,被市民们亲切称为“上海大摇篮”的一妇婴,已出生超过3000名新生儿。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因为小区封控等原因,目前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人员在岗,人力严重减员。而根据产妇所在小区不同的封控模式,要对新生儿进行分层管理,工作量翻倍都不止。

“这是最吃劲儿的时候,一个都不能再少了!”为了保障医疗安全、照护好新生宝宝,新生儿科的医护团队已经数十天连轴转。团队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主动闭环在病区里,一“入环”就是十来天。原本是“专人专岗”,如今每个人都身兼多职,不管白天晚上,哪里有需要就上哪里,一个人当三个人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新生儿科病区,每个宝宝都是家长的心头肉,也是医生护士这些“临时爸妈”的掌上珠。临时进驻东院新生儿科参与管理的护理部副主任赵敏慧,提起这群以“90后”“95后”为主的年轻医护时,既自豪又心疼:“白班提早来上岗,夜班下班了还想多替白班做一点事,每个人都是铆足了劲儿,主动找活儿干。”

“随便排什么班,我都可以”

1989年出生的张文妍是一妇婴西院最年轻的护士长。自闭环以来,她带领护理团队严把医疗安全关,事事做在前面。

刚当上东院新生儿科护理小组长的陈婕是年轻党员。她在组织生活会上感慨:“以前很多事学得没这么快,现在我逼着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学起来。疫情让我成长!”

在闾芮、殷梦君、陈婕、洪玲等护士小组长带头下,年轻护士们也“一夜长大”,虽然自己还像个孩子,却从不喊苦喊累,面对工作奋勇争先:“我们都年轻,家里也没有需要我们照顾的,我们不上谁上?”

上有老、下有小的骨干医护,同样不甘示弱。儿科支部党员彭敏医生,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老人,但她主动要求去缓冲病区驻扎,没有半分犹疑。党员邬方彦医生家里的双胞胎宝宝刚上小学,她积极要求“入环”,还表示连续闭环都没关系。肖玲莉、吴彬、王思璐等医生也主动表示:“随便排什么班,我都可以。”

闭环在东西两院区的40多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早已忘记了白班夜班之分,不论岗位、不分职责、不管白天黑夜,哪里有事就往哪里冲。

作为党员,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赵普第一个主动要求进入隔离产房,为新生儿护航;主治医师陶芳芳在条件有限的隔离产房,为出现呼吸困难的早产宝宝手动按压球囊4小时,给宝宝通气。

儿科党支部书记胡雪峰领衔东院新生儿科人员的闭环管理,她和领衔西院新生儿科工作的印学蕾都干脆利落地表示,大家做好了“一战到底”的准备,“什么时候医院整体闭环结束,我们才结束。”

关键时刻冲在前,方显担当

疫情期间,单独在医院的早产宝宝,牵动着新手爸妈的心。回家以后,如何科学地照顾早产儿,也是不少父母的关注焦点。

“胡主任,出生快11个月的宝宝,奶量和辅食会不会太多了,要不要减少啊?”尽管闭环期间一线工作忙得飞起,在一妇婴早产儿居家护理咨询群里,面对120多个家长的各类提问,胡雪峰带领6名党员总是尽量挤出时间耐心解答。

除了闭环在医院上岗,儿科支部党员刘明霞等还主动报名,参加医院支援社区的核酸检测队伍,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隔离在家、不能来院的支部党员耿姗姗、黄丹等,也发挥专业特长,主动担任小区疫情防控志愿者。

在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这场“云端”组织生活会所焕发的正能量让所有参会人员感动、难忘,年轻医护们表示:“听大家发言鼓劲,又满血复活啦!”

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医者善良在战疫岗位闪耀光芒。一妇婴院党委书记杨新潮、院长王育表示:“干部做榜样,党员冲在前,关键时候显担当,这种无私、无畏、无我的抗疫精神,不仅在新生儿科一线人员中涵养并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也凝结成宝贵的一妇婴精神财富。战疫到了最考验意志力的时候,我们要和上海、全国的医务同道们一起,冲锋在前,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