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博士毕业放弃美国绿卡 和韩国妻子养了35个孩子花掉300万

当你拥有成功的事业、优渥的生活时,你甘愿放弃一切,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吗?

韩国知名大学纳米高分子材料博士学历,毕业后千里迢迢赴美追梦,在大洋彼岸开起儿童辅导班,收入可观,夫妻俩又都拿到了美国绿卡……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许明哲、崔伊娜夫妇选择放弃这一切,来到山东青岛的山村里,办一所特殊儿童照料中心。

摄影&视频/青岛新闻网 孙志文

撰文/崔文静

出品/腾讯新闻

点击视频观看:海归博士放弃美国绿卡 和妻子在青岛养了35个娃

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中心区域,396省道向南500米,有一幢花岗岩砌成的二层建筑,这里曾是当地的一个旧厂房,如今已被许明哲夫妻俩改造成一家特殊儿童照料中心——同行之家。

许明哲正在同行之家刚刚建起的烘焙房里烤蛋糕。他皮肤黝黑、略显瘦削,打鸡蛋、切紫薯、混合材料……操作台前,他的动作娴熟而干练。

做烘焙房,不仅是为了给孩子们的菜谱换换花样,还为了帮助几个已经成年的孩子找份工作,哪怕只是扫扫地、贴贴标签。制作的过程中,时不时有几个孩子跑进来看,许明哲耐心地教孩子们每一个烘焙步骤。

许明哲今年47岁,老家在黑龙江五常。年轻时,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本科毕业于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经指导老师介绍,认识了韩国妻子崔伊娜。本科毕业后,他前往韩国留学,并取得纳米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

本可以继续搞科研,成为业界大拿的许明哲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从学术转向公益,缘起于19年前女儿的一场重病。博士在读期间,许明哲15个月大的女儿因高烧休克,当时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并告诉许明哲就算孩子万幸醒过来,十有八九也得落下残疾。

作为父亲,面对病重的孩子,许明哲只能默默祈祷,并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孩子能活下来,他将尽可能地多做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幸运的是,经过医生的抢救,奇迹发生了,他的女儿不仅醒了过来,而且最终完全康复。

2004年,博士毕业后的许明哲带着妻儿去了美国,凭借自己在数理化生方面的优势开办辅导班,多的时候一小时有近200美元的课时费。为了攒钱,他坚持每天上课,周末的课更是从早排到晚。经过多年的打拼,夫妻俩还拿到美国绿卡,成了众人羡慕的人生赢家。

2010年,那时的许明哲夫妇已经有了一些积蓄,再加上妻子崔伊娜在韩国有家族农场和房产,每年有租金收入。在有了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曾经“如果孩子醒来,尽可能多做善事”的誓言又给了夫妻俩新的方向。那一年,许明哲向妻子提出回中国建一所特殊儿童照料中心的想法。

许明哲说,“我的妻子也是个热心公益的人,她会弹钢琴,经常去老人院给老人们表演。但当我给她说要放弃在美国的生活时,她也犯过嘀咕。不过,最终她还是同意了。”

其实,回国办特殊儿童照料中心,并不是许明哲心血来潮的冲动。在美国的6年里,他始终在为这份公益事业做准备。6年间,许明哲到处打听福利院、特教中心的消息,发现一个就亲自前往考察,做志愿者,不管多远都去。

“特殊孩子比一般人更敏感,自然环境、人的友善度对他们很重要。”这是许明哲几十次实地学习的经验。主意敲定后,许明哲一个人回中国选址。他背着包,从黑龙江出发一路到云南,逛了哈尔滨、北京、青岛、苏州、上海等七八个城市。

“我来青岛,从栈桥坐公交到雕塑园,感受到这里风景美,人也热情。”来青岛头一天,许明哲就爱上了这个城市,“后来也逛了不少地方,还是喜欢青岛。”

经过一年的准备,2011年,同行之家特殊儿童照料中心正式在青岛开放。

早7点半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晚7点以后才能坐下来休息休息,一年到头没有周末,只有4个周的寒暑假……许明哲和崔伊娜的时间,基本都给了同行之家的35个孩子。

赶集买菜、给孩子们洗澡、修修补补……尽管有专门的厨师、生活老师、清洁工,但许明哲和崔伊娜总是闲不住,看到别人忙活就去搭把手。

在他们眼中,同行之家的孩子就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员工就是兄弟姐妹。“一家人,不分你的我的,有活儿就一起干。”许明哲双手插在凉水里,洗着一大盆蛤蜊,这是当天午饭要用的食材,“有几个孩子特别愿意吃蛤蜊,夏天的时候,我就隔三差五买给他们吃。”

同行之家现在有35个孩子,加上其他员工和陪读的家长,许明哲和崔伊娜每天免费为50多个人提供一日三餐。孩子们入园,除住宿费外,不管是书本、零食,还是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一分钱都不必掏。许明哲说,同行之家平均每月的开销超过3万元,8年来总开销超过300万元。费用一部分来自他们的积蓄,一部分来自他们在海外房产的租金,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捐赠。

“他们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如果没有他们,我都不敢想象我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中心的食堂里,刚打扫完卫生的王丽(化名)说,她的孩子叫亭宇(化名),有智力缺陷,如今已经在同行之家生活了4年。王丽来自山东济宁,家境贫困,亭宇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教室的角落里,亭宇(化名)正在打架子鼓。王丽说:“我要打工挣钱,经常没时间照顾孩子,那时候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行为也变得非常极端。是同行之家给了我工作机会,让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4年时间,在许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帮助下,亭宇不再脾气暴躁,还学会了打架子鼓。

每到周末,总会有各个组织的志愿者来这里,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这里的孩子们虽然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踏入社会,但同行之家至少给了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被重视、被关怀。

“他们刚来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许老师说,很多孩子初来时几乎不与人交流。这个叫浩浩(化名)的孩子,今年7岁,患有自闭症。正在给前来参观的爱心人士表演唱歌,“两年前刚来时,很少见他说话,更别提唱歌了。那时候他还老哭闹,想要啥也不表达,上来就哭。现在一般不哭了,有什么事情也会主动跟我说。”在同行之家,浩浩并不是特例,孩子们来这,或多或少都有转变。

采访当天,有一家爱心企业给孩子们送来了食品和饮料。孩子们纷纷过去帮忙搬东西。

上午,崔伊娜给孩子们发零食,孩子们会把自己拿到的零食递到来访者的手里;跟着许明哲老师去买菜时,有个男孩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许老师买了个糖葫芦;午饭时,一个13岁的唐氏综合症男孩和许明哲说起了悄悄话,说挣了钱要给许爸爸、崔妈妈买大螃蟹吃……所有这一切,许明哲和崔伊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不久前的父亲节,同行之家的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一次庆祝活动,他们合唱了一曲《父亲》,送给许明哲,几个年龄较大的孩子还给许明哲和崔伊娜写了感谢信,这让许明哲夫妇倍感意外。

“许爸爸,没有你,我不能学到这么多东西。我学会了架子鼓、箱鼓、非洲鼓和象棋;还会跟你一起修桌椅。”“我特别喜欢这里,许爸爸,在这里可以和小朋友画画,还有好多衣服,还有你给我们做的蛋糕。”“许爸爸、崔妈妈,你们一定要在这快快乐乐生活,谢谢你陪我长大,我要永远永远照顾你们。”……在信里,孩子们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着对许明哲和崔伊娜的感激。

孩子们给许明哲画的画被贴在院子里最显眼的位置。谈及未来,许明哲夫妇希望能将同行之家继续做下去。“我和妻子总有一天会老,会干不动,只希望有人能接手干下去,对孩子们好。”这是夫妻俩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