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演讲:重庆摄影师因拍十八梯闻名 改造废弃老屋竟成打卡景点

这是第16期,由摄影师王远凌讲述。
视频/Gravity Cat Studio
摄影/王远凌
文字/李蘅熹
编辑/Smart
出品/腾讯新闻 中国摄影报 中国扶贫基金会
80后的王远凌曾是报社的一名专职摄影师,而现在的他还有另外三个身份:第一个是因创作表达自我内心的作品而得来的身份——艺术家;第二个是致力于影像研究的策展人;最后一个是信息的收集者和研究者。这四个身份分别为王远凌带来了观察力、感知力、判读力和行动力上的改变。
作为重庆人,王远凌的工作重心几乎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即便是现在,他也依然希望能把对影像的研究和创作集中在重庆。在萤火演讲现场,他围绕自己的四个身份,分享了多年以来在重庆进行的影像创作和思考,详细讲述了影像作品“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十八梯》《你好,化龙桥》《永远的朝天门》。对王远凌而言,影像是最好的语言,因为它是连通不同领域的一个桥梁,并且在大众传播的诸多途径中,影像依然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
“老不出川”:他为何离开重庆,又重新回到重庆?
2011年,重庆嘉陵江过江索道即将关停。一天下午,还是青年摄影师的王远凌碰巧在嘉陵江边拍下一张戏剧性的照片。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一定要离开工作了6年的报社,离开重庆这个城市,去看更大的世界,这将为他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转变。
图片
就在王远凌怀着对世界的野心,带着相机去外地闯荡的时候,他离职期间在重庆创作的摄影项目《十八梯》在当年的连州国际摄影节获得大奖,这让他收获了不少名气,但摄影师王远凌这一身份也突然被打上了“重庆”这个标签。
图片
图片来自作品《十八梯》
“我们很多时候一直想逃离一个城市,实际上是在回避我们最熟悉、最有话语权、最能讲清楚的地方,但反而在逃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地方让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连接。”王远凌在离开报社、甚至离开重庆一段时间之后,不再以媒体的角度每天观察这座城市,反而发现自己对重庆的观察视角变得更为亲切和敏感。
图片
图片
王远凌辞掉媒体工作之后拍摄的重庆
他发现短短两年时间内,十八梯从他当初拍摄时的繁华变为如今的没落、怪异景象。和人不同,现代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当这座城市的变化就发生在你面前、每一天都能被明确感知到的时候,王远凌认为,没有人能对此熟视无睹。正是这种对于变化的感知把王远凌从远方又拽回到重庆,他决定放弃曾经年少仗剑走天涯的梦想,脚踏实地地回到自己最初最熟悉的地方进行更为深刻详细的研究。
图片
王远凌与政府合作的影像项目展览现场
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2015年开始,王远凌与政府合作,以十八梯、化龙桥和朝天门这三个重庆市内主要的改造片区为核心进行影像化的研究,并且在重庆最高级别的美术馆里展览三部曲的研究成果,他希望用艺术化的方式介入城市公共话题和大众传播的领域。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一:十八梯,类型学方式的影像研究
王远凌曾经拍摄过十八梯居民搬迁之前的生活状态。这一次,他重新聚焦十八梯,希望呈现居民们搬迁后的生活样貌,于是以类型学的方式拍摄了100个家庭搬迁后的客厅,希望得到数据化的研究结果。结果他发现其中98个家庭的客厅有电视,43个家庭的客厅里安有柜式空调,还有十几户人家里做了电视墙,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关于家庭装修的数据,还包括各家花费的装修成本。
图片
在王远凌看来,这些数据呈现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最普遍的装修方式,因为搬迁居民只是住进了新房子,再以最为合适的成本对自家客厅进行了装修,所以他给这组照片取名为《普通家庭装修指南》,呈现了普通居民家里最质朴的状态。
在拍摄过程中,王远凌同时又发现“家庭影像”也是对普通家庭进行影像研究的重要一环。家庭影像在影像研究里属于另一个体系,或者可以称之为“民间影像”或是“私影像”,它们大多并非由专业摄影师拍摄,但原本专业摄影师无法触及的某些内容,反而被家庭影像捕捉了下来。
图片
在王远凌看来,这两幅家庭影像呈现出那个年代对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这些民间影像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一个摄影师永远无法拍到的,它来自私密性。王远凌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在走访十八梯居民的同时又搜集了他们的家庭照片,但最后,他并没有把这些照片带入美术馆去展览,而是把它们和一些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一起做成了长横幅,挂在拆迁工地的围挡上进行展示。他认为,这样一来,这些影像才算回到了它们原本该在的位置,而不是在所谓的“白盒子”(画廊)里展览,做所谓艺术化的呈现。
图片
图片
与此同时,这样的展览形式也能使影像与公众之间产生更好的互动和连接,从而让影像得到最有效的传播。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二:化龙桥,老照片的当代意义
十八梯项目之后,王远凌与团队决定把影像作为一种公共语言,进行对城市的研究和梳理,于是做了第二个展览:《你好,化龙桥》。化龙桥原本是个老旧的工业区,早在10年前就已被拆迁,如今变成一个国际化社区,还住了很多外国人,王远凌发觉人们几乎已经记不起这个地方曾经叫做“化龙桥”,恐怕将来也一样,只会记得它的名字叫“重庆天地”。
与十八梯项目不同的是,这次王远凌从各个工厂的宣传部那里找到了大量化龙桥的档案影像,他们保留下来的手工放大的照片甚至能追溯到1950年刚开始建厂的时候,只是这些档案影像在当时并没有那么明确的艺术表达或者艺术主张,但现在看来,却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含义。
图片
当年为了展现工厂的先进摆拍的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档案照片中不乏无意中抓拍到的精彩画面
“我们作为摄影师,会创造很多影像,而在不同的时代,影像的创造力永远不会停止,”这是王远凌从化龙桥的档案影像中得到的启示,“不要觉得当下我们做的才是在创作或者在做艺术,其实很多年前的人们可能不自觉地在那个时代的条件下,也做了很多让我们现在都很惊讶的事情。”
王远凌认为现在的时代已经拍不到化龙桥档案影像那样的照片了,所以这个项目中,他揣摩照片中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看待工业,然后以相似的方式重新审视老工厂遗留下来的废弃机器。在为废弃机器认真布光后,它们也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品质,王远凌按下快门,为机器拍摄了“肖像照”。
图片
对王远凌而言,化龙桥项目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呈现现代人对于过去照片的理解,并且以一种艺术化的影像语言传递给公众。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三:朝天门,150年变迁的见证者
三部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是重庆最有名的码头——朝天门。王远凌在这个项目中把视野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空间中,呈现了以朝天门为核心的、关于重庆各个时期的历史影像,最早能追溯到1870年左右,期间重庆经历了从西部最早开埠城市到民国时期陪都,再到直辖市的过程。对比当下大众视野中因网络图片传播而成为“网红”城市的重庆,历史上的重庆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精神内核。
图片
王远凌跟大量研究和收藏机构以及私人藏家进行了一次合作,最后在巨大的展厅里呈现出自1870年以来,重庆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样一座魔幻的城市。当历史影像附着的信息量达到一定数量级后,王远凌发现他们竟然可以拼凑起来还原一些原本没有明确照片的建筑和区域,让城市变化的痕迹有了被捕捉的可能性。
但对一座城市而言,具体的变化到底发生在哪一时刻、哪一片土壤始终是件模糊的事,于是王远凌把研究的核心转移到了探寻城市发展的边缘问题上。
图片
左图为1978-2014年间重庆的卫星地图,右图为偶然拍到的重庆边缘的照片。
只有当你试图找寻一座城市推进的边缘在哪儿,才可能有机会拍到这样的照片,这就是王远凌说的:其实照片不是拍来的,而是想来的,只有当你想到的时候,才可能拍到这样的照片。
公共影像如何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三部曲之后,王远凌手上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城市研究结果,他希望把这些东西真正呈现到属于公众的城市里去。在四川美院附近的黄桷坪,他偷偷把一张当年劳模形象的老照片贴到了老建筑的墙上,起初只是想看一下贴上去的效果,探索影像成为老街区“人造景观”的可能性,结果引来大量网民围观,反而影响了老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得不撤下。
图片
这是一次短暂的尝试,但公共影像是否可能进入真正的公共空间?王远凌决定做第二个实验,他找到一个正在改造的老街区中即将被拆掉的房子,清理干净之后,把收集到的家庭影像和旧物件以展览的形式陈列在房子内部,完成了照片与生活场景的有机结合,一时间竟成为众人打卡景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实际上我们都在生产影像,但是这种影像都没有进入公共领域,而是变成了私人化的表达,最终通过社交平台达到短效传播,”王远凌认为好的影像如果通过好的形式最终进入公共空间里呈现、成为可传播的话题,那么影像的意义就远远高于了单纯拍那些照片的意义,而衍生出生产话题或生产价值的意义,为此王远凌还做了一个把老照片印在白大褂上的尝试。
图片
图片
白大褂上的影像与穿着者本人有关联,企图达到自传播的效果。
王远凌关于影像的尝试总是跨界,这也是他想表达的:影像是最好的语言,它是连通不同领域的桥梁,而且在公共传播途径中,影像还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王远凌认为自己从一个摄影师转为了一名影像工作者。
文献档案的新价值
在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档案展上,王远凌将过去的文献和档案以艺术的新形式展现出来,这其中包括填满老照片的天府可乐灯光装置、重庆著名老相馆的照片墙等等,希望借此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对他而言,每个个体在时代面前都是渺小的,真正强大的是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在宏大背景下的认知。
图片
图片
著名的留真照相馆拍摄的人物肖像
王远凌认为,能有更多人能横向去研究一个时代创造出来的影像,或者把纵向的历史节点梳理清楚,这对于摄影而言尤为重要,而他自己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摄影师的身份给予他判别好坏的观察力;艺术家的身份赋予他感知力,让他能将好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艺术传播或者表达;策展人的身份给了他在一个空间中判断如何呈现、以何种载体呈现内容的能力;而收集者的身份给了他付诸实践的行动力。
“不管是做摄影也好,做艺术也好,很多人一直纠结于创意上,而不是把它真的实践出来。”王远凌说付出行动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对于当代的影像创作者而言,幸运的是我们能以自己的行动真正见证这个时代,所以在我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节点上,做好自己能做到的最大的事情,说到做到才是最大的自由。“我希望更多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用影像也好、用艺术也好,我们最终能一起见证急剧变化的时代,无论你在哪儿,讲好你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图片
王远凌
自由摄影师,策展人,1980年生于重庆,毕业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居重庆。2018年创立三代一生合作艺术小组,转为群体艺术创作。曾获2010年首届徐肖冰摄影大展收藏奖,2011年连州国际摄影节新摄影大奖。2015年-2017年策展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再见 十八梯》《你好 化龙桥》《永远 朝天门》,2018年为重庆国际影像文化节总执行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