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搞清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学家也是拼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有些说来话长,咱们慢慢说.......】
先敲黑板!
图片
如果小朋友遇到考试,不要受本文影响,下面这道题目的答案必须是D: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自己找食物;
C、会不会使用火;
D、会不会制造工具
但是,如果翻回再早几十年的教科书,这个答案是A和D——“制造和使用工具”,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这个观点有利于从劳动生产力出发建立社会模型,从而撇下繁琐的、通向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一时半会儿很难有答案的刨根问底。
1960年,英国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1934-)还是个26岁的年轻女子,孤身深入非洲坦桑尼亚丛林观察黑猩猩种群。
图片
古道尔是跟居里夫人、玛格丽特·米德(美国人类学家)齐名的三大女科学家之一,在长达30余年极其艰苦的野外观察中,获得很多惊人的发现,刷新了人类的知识。其中之一就是她亲眼看到并拍下了:黑猩猩也会选择、简单加工和利用树木枝条来钓出白蚁
图片
这也许是中国教科书后来有所修改的重要原因。
得益于工具的快速进步,今天生物学家的野外工作已经轻松了很多,森林、草原、沙漠、地下、水下到处都可以布下专用高清隐蔽摄像机、传感器以及跟踪定位器的。动物更真实的日常可以尽收眼底,很多实验还可以在家做,不必再饱受古道尔的艰辛。
图片
他们发现动物不仅会利用工具,还有很多高级劳动分工行为:
美洲切叶蚁的“农业”劳动。有极其精细的分工合作,把树叶切碎搬回蚁穴但不是为了吃,而是作为基底种植真菌,用长出的小蘑菇喂养幼虫。所用的菌种还是蚁后婚飞时从娘家带出来的。
图片
海洋动物合作围猎。BBC纪录大片《蓝色星球II》记录了海豚、蓝鲸等多个合作围猎场景,其中在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拍摄到的一群海狮合作围猎黄鳍金枪鱼,海狮们有计谋、有指挥、有分工、有分配的合作围猎场景简直叹为观止。
图片
但越是这样,动物学家反而更搞不明白这个可以称为“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了。动物行为学家开始了各种实验,各种拼。
第一拼:意识和情感
寻找根本差别,一些高度抽象、定义模糊、难以研究的东西先要放弃掉,例如:人性、万物之灵、智慧、爱、灵魂等等。
再具体到意识,也很难研究,因为人类对自己的意识到底怎么来的,也还说不明白。对于人类意识,2000年获诺贝尔奖的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1929-)的定义是:意识就是那个无梦睡眠、深度麻醉和昏迷时离你而去,当你清醒时又回来的东西。这个定义的水平好像不比咱们外行高多少。
而对于动物有无(自我)意识,目前的实验方法是“镜像测试”,只要动物能识破里面那个是自己,就算有意识了。这是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盖洛普发明的技术,最新的成果是一条鱼通过了“镜像测试”——他们让鱼误以为身上有脏东西,看它会不会特意去蹭掉。
图片
这种标准下,很多动物包括非灵长目动物都具备程度不同的意识和情感。甚至还“成精了”。
图片
宠爱“汪星人”、“喵星人”的主人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它们有“比人强”的意识和情感。
图片
因此啊,意识和情感的程度差异,还有待动物学的比较心理学慢慢研究。
第二拼:学习和模仿
教黑猩猩人类的语言以及各种技能,这种实验从1950年代就开始了。
黑猩猩之间的交流主要靠丰富的肢体语言,它们没有人类的发声器官,因此只能通过听力、手语、键盘语等等实现交流。键盘语就像下图这样,每个符号约定不同的含义,用手指指点点就能交流:
图片
培养得最出色的是佐治亚州立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的倭黑猩猩明星坎茨(Kanzi,雄性,1980-),祂生下来就被雌性“明猩”Matata掳走领养。养母Matata是实验室重点培养的猩猩学霸,而一边呆着的坎茨对这一切表现得毫无兴趣。
直到有一天,Matata不在的时候,坎茨竟然直接用键盘语跟工作人员交流,祂成了自然学会键盘语言的第一明猩。祂后来掌握几百个单词和最简单语法结构,至今39岁的祂还是实验室种群里的“阿尔法”大王,风度翩翩的“秃头大叔”。
图片
图片
除了语言之外,一个人类学博士想把坎茨带入石器时代,成功地教祂制作石刀,能够切割动物的皮毛及粗绳。祂自己甚至还“无师自通”创造性地摔碎大卵石,一次获得几百个薄片工具毛坯。
研究人员还教会了祂用火柴生火自己享受烧烤,不再“猴急猴急”,能够“延迟满足”被认为是高级智力。
图片
由于用火对人类太重要了,上百万年前直立人开始用火——寒冷气候下可以用火取暖,加以适当烹饪可以吃的食物种类很多,只要燃起篝火随便一个地方也可以临时安营扎寨。
很多人转而担心坎茨跑到野外会不会像影片《猩球崛起》一样领导黑猩猩闹革命。
图片
其实,火只是推动和加速了人类进化的脚步,人在学会用火之前也是人,而坎茨即使学会了生火也没有就此变成人,所以用火也不能认为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终极拼:培养人猿
上世纪初就流行狼孩的故事(目前没有一例被确认),说是狼养大的人类婴儿行为像狼多于像人。
有的动物学家因此觉得这类实验对猩猩不公平,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温什普·凯洛格(Winthrop Kellogg,1898-1972)起初想研究把一个正常孩子扔到荒郊野外会发生什么,然而终因大碍于伦理难以遂愿。
思考再三,他发起了一个“人类化猿”的研究项目,不同于动物园和实验室饲养猩猩,他要像“带自己孩子一样”抚养猩猩婴儿,看看猩猩到底可以成长为什么。为了确保像带自己孩子一样,他打算让自己的婴儿与猩猩婴儿同等待遇,同吃同住同玩耍同教育。
这种惊世骇俗的实验在今天是不可能通过伦理审查的,但是1931年凯洛格得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支助,在佛罗里达的耶鲁人类学研究站启动了这个项目。凯洛格夫妇带着他们10个月的男婴唐纳德,与7个半月的雌猩猩婴儿古亚生活在一起,古亚妹妹被完全“视同己出”,祂的所作所为也像极了人类的乖孩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项目原计划进行五年,然而9个月的时候就被迫中止了,一是担心唐纳德的发育——他在过多地模仿猩猩的行为,语言能力发展迟缓;而是已经很明确地发现了猩猩的极限——尽管古亚学会了很多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做得更好,但无论如何诱导,古亚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模仿人类语言的倾向。凯洛格写了一本书,至今在Amazon还能买到。
图片
这个实验对古亚是悲剧的:祂被送回实验室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已经不认母亲也不习惯笼养方式,三岁的时候因病死亡。
而唐纳德的智力发育很正常,后来进入哈佛医学院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生。但是,在他父亲去世的那一年(1972),42岁的唐纳德选择了自杀,这是否与幼小短暂经历有关,则不得而知。
闲话两句科学伦理
今年1月,中国著名科学家、协和医学院老校长、国家勋章获得者顾方舟先生(1926-2019)去世了。他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糖丸的发明者。
图片
脊髓灰质炎防疫可以用死疫苗也可以用活疫苗,死疫苗安全但是成本高周期长,活疫苗风险大但是一旦成功造福社会。当时,美国的活疫苗研究就因为找不到试验对象而停滞不前。
1959年12月,顾方舟任组长研发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疫苗的研发计划分两步: 动物实验成功之后,要完成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主要观察疫苗对人体是否安全,只需少数人受试。 Ⅱ期临床试验是对安全性和药效的初步评价。 Ⅲ期临床试验,是对疫苗的流行病学检测。
为了顺利通过Ⅰ期临床试验,冒着瘫痪的危险,顾方舟自己喝下了疫苗溶液。然而,还需要适龄的受试者,顾方舟又决定拿自己当时尚不满1岁的儿子做试验,随后实验室同事的五六个孩子都参加了这个实验。
就这样一年后,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发出的疫苗很快遏制住了疾病蔓延的形势,流行高峰顿时削减。2000年,中国宣布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2016年开始,孩子全部该用更安全的减毒活疫苗,不再吃糖丸了。
图片
把自己的孩子献身科学,这件事的伦理刻度很灵敏,不同时代也有不同时代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