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为何唯独它火了起来?

从今年年初以来,创作于1985年的这首《我和我的祖国》频频登上热搜。晚会压轴节目、专题纪录片、新MV、全国各地的快闪活动,再加上你能想得到的所有名星、网红似乎集结所有流量,使得“‘我和我的祖国’热”成了2019年影响力最大的文化现象,激起了一波自然而汹涌的爱国主义热潮,这是互联网流量时代的共同营造的文化结果。2019年最火的“网红”,已非它莫属。
特别是这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唱这首歌。看到朋友圈有个朋友这样写到:这几天只要一闭眼,脑海里萦绕的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就不能换个“一条大河波浪宽”或者“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吗?
你发觉没,即便在平常的场景中,音乐最具传染力,你会莫名其妙地哼起旁边的人正在哼的旋律,停都停不下来,以为是心有灵犀,其实就是某种特定环境的感染。
今年,“我和我的祖国”,已经不仅是个歌名,也不仅是个电影名,或者是一个快闪的活动名,它已经成了一种爱国文化流行符号和流行文化现象。这样的流行,值得研究。
它为什么能这么持久地火爆?上了整整一年的热搜。首先肯定是因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氛围上需要强烈的烘托。那为什么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
4月8日,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主题正是“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音乐家们给出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
第二,群众基础好,男女老少皆宜皆会。
第三,唱出心声,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四,与时代的节奏相契合,唱出了信心和希望;
第五,好听,质朴而深情的歌词、柔和而舒展的旋律,有魅力。
笔者认为,这首歌最大的作用,是它打破了各种圈层,形成了流量的整合。无论是金领、白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网红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还是幼儿园孩子,无论东西南北中、一二线三四线城市,三教九流各行各业,“我”汇入这股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我们国家的生日
不需要那么重的家国情怀或者需要丰功伟业才能有份量地去庆祝,“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以我微薄的贡献和真正的爱,参与庆祝,也值得最好的歌颂。从“家国”到“我的国”,是个转型标记。
报告会、舞蹈大赛、文艺汇演、主题摄影展、千人合唱、全民颂读、快闪、演讲比赛、青春版MV、美术作品展、航拍,每一个活动都可以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北京房山环保卫士唱响、某某幼儿园唱响,新闻标题里的每一个“我”都在闪耀着朴素的爱国真情。“我”就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
从文化学和文化传播学的观点来审视,人即媒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即媒介,在文化领域发挥到了极致。从普通人的视角,即从“我”出发,去勾画和传播故事,是这个时代自然推崇的叙事逻辑。文化是社会意识范围,是一个有机体,文化本身也是进化的,是随着人的进化而进化的。
图片
文化增殖是文化的放大和同质量积累,它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在传播的过程中产出新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是一种积累,不仅仅是符号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意义的积累。这两个理论应用在这一波爱国主义文化的传播上,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文化是增殖的、积累的、进化的。
有一点特别明显,那就是流行文化开始助力主流政治文化。9月24日,永不过时的流行音乐天后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发行,它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曲。王菲一唱,自在、辽阔而温暖。虽然争议不断,但不妨碍这个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
流行了一整年的快闪活动,则是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爱国活动中。快闪是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许多人用网络或其他方式,在一个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地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他行为,然后迅速离开,表达形式的瞬间性、参与方式的自发性、表演空间的公共性是快闪的主要特点。一群素不相识的人激情满怀,纵情高歌,彰显了磅礴的民族气势。《我和我的祖国》具有圆舞曲风格特点,运用了6/8、9/8复合三拍子,实践证明特别适合快闪活动。
其实,从理论上讲,爱国文化其实也有其“工具箱”,即礼仪、方法、习惯、风格、时尚、技巧、能力与实例等。(注:“文化工具箱”的概念来自社会学家安·斯维德勒,论文《实践文化:符号与策略》)。如今时尚、技巧似乎更能显出某种时代魅力。爱国也可以很浪漫、很生动、很令人动心和泪目。
图片
诗人舒婷40年前(1979年4月)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至今依然是歌颂祖国的可超而不可越的经典诗歌。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都背诵过,还拿它作为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比赛讲稿的某个部分。我们是出生于《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诞生前后的80后、85后,其实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直抵内心的,家国情怀很容易被唤醒起来,喜欢祖国的大好山河,非常容易忧国忧民。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 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0年过去,诗歌这种特别依赖“纸面情怀”和某种静谧的、特定空间的情绪传播物,已经很有局限了。而讲故事的能力,那种把诗意、愿望、价值观、情怀及所有软性的东西装在故事里的能力,成了这个年代传播的关键。
无论何时何地,线上线下,人们都在讲故事,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讲别人讲过但格外新鲜的视角,在好的故事面前,人人富有传奇色彩,不再刚硬地区分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以我自己的姿态爱着我的祖国。
图片
所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讲的7个小故事,小人物,在大历史面前,如此生动。每个历史故事,似乎从来都没真正结束,总能有更多视角去看待它们,每一处历史时刻值得发掘的地方,都会有现在或未来的光芒照进去。每个故事似乎在演绎新的情节,那便是时代的不朽。
电影集合了最会讲故事的50、60、70、80年代的编剧和导演,他们真的讲好了中国故事,因为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之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宏大叙事下,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丰富的细节,一个细节可以挖得很深很深,深处都是爱和真。
电影的第一个故事是《前夜》,描述的是开国大典的电动升旗仪式测试的所有细节。9月27日才确定国旗和国歌,广场封闭不能进行现场测试,只能自己动手准备所有材料按三分之一等比例缩小模拟试验所有细节,以确保电动升旗的“万无一失”。这不就是中国人本身就有的科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吗?!谁说中国人的动手能力不强的!那个年代,仅剩几个小时,他们都要找到锡、镉、镍来炼出牢固不易碎的旗杆顶上的阻断球,而恐高的林治远爬上28.3米高的旗杆亲自去焊上。那时候在屋顶上一吆喝,都能有群众来支持物资,一致的愿望下有格外生动的人群响应,那时候,何愁没有共识。这部分的节奏感、紧张感极强,一直在倒计时。黄渤(饰演林治远)的演技最为妥帖。
第三个故事《夺冠》,节奏感也很强,从小处入手,描写一个初生情愫的小男孩,本要送别一个出国生活的一起练乒乓球的小姑娘,但为了让邻里能够看到女排夺冠的比赛,只能自己去当“支架”稳住屋顶电视机的天线,他不小心披上了个床单的样子,好帅!现如今,虚构与现实之间越来越无缝连接。比如电影里的女排精神,1984年,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当下热点新闻里,中国女排十一连胜,世界杯完美收官。一切都在延续,没有完结,故事里永远传播着新意,需要好的发掘者和感受者。
为什么说,讲故事的时候必须有诗意,比如电影的每一部分开启,都是“书写”的模式,用毛笔、蜡笔、铅笔、钢笔等等笔写下时间和事件,这个动作本身就富含诗意,更不要说,第二个故事《相遇》开头,还放着本杨沫的《青春之歌》。在某个年代,一些不被记住的人,为了大工程,比如原子弹等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有爱情。但不妨碍,爱情真的存在于他们之中,刻骨铭心,永不相忘。
第六个故事《白昼流星》,讲的是两个没有父亲的流浪返乡青年,被叔叔托付给李老旗长管教,但还是本性不改,偷了李老旗长治病的钱。李老旗长没有怪他们,也没有让警察带走他们,而把他们带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地方。他们受到了真正的感染。那个地方据说流传着一个爷爷的爷爷流传下来的故事,就是,要是能在白天看到流星,家乡就会富裕繁荣起来。那两个兄弟最后回忆李老旗长,说一想起他,就觉得心都化成了河里的春水。
图片
愿你的生活,永远有碧浪清波。以此祝愿我们普通人。
我爱我的祖国,祝福她一直繁荣昌盛,充满美好。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