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事件、罗尔事件…互联网公益该如何取得公众信任

腾讯公益“冷静器”是如今互联网公益平台趋向“理性公益”一个典型的例子,设计者没有为了追求一个好看的捐款数字而去撩拨用户情绪,或者迫不及待地通过技术方式加快完成付款动作。为了实现持久而健康的公益行为,平台方在产品设计上保持了理性和克制。这一刻,他们给中性的技术赋予了善意。

策划&采访/史川楠 撰文/黎宇琳 运营/刘静 视频/冯海泳 林宏贤 杨艺华 图表/数可视

出品/腾讯公益 腾讯新闻

2016年11月末,深圳媒体人罗尔几篇讲述其女儿住院故事的网文“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许多人被文中的父女情所打动,纷纷以公众号“打赏”、微信转账等方式向罗尔汇款。后来,人们得知,罗尔名下有房有车,舆情出现了“翻转”,不少人在短短数天里从“同情”变为“声讨”。最后,平台运营方把多达270万的网友捐款原路退回,事件才逐渐平息。

网友在捐款时,并不了解罗尔的经济情况,也不清楚罗尔女儿治病究竟需要多少钱,只是因为“感动”就捐出了巨款。这是一次典型的“冲动捐赠”,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因而承受了一次不小的打击。在某种程度上,这消耗了人们的爱心,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像这样的事件,在互联网公益兴起后屡屡见诸网络:

2017年末,一个名为“分贝筹”的公益项目“刷屏”,但很快,人们发现募捐信息有前后矛盾之处,结果,项目惨淡收场。

2018年初,“冰花男孩”单凭一张照片走红,人们觉得照片里那个头发结满冰凌的小男孩既可爱、又可怜,于是纷纷捐款。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公益项目并不仅为“冰花男孩”筹款,又惹来了一场争议。

互联网平台给予了人们参与公益、捐款救人以极大的便利,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善意,但也释放人性中的冲动与盲目。目前,许多人在看到一篇感人的文章、一张有趣的照片之后马上捐款,这在移动支付时代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当公益事业连接上互联网后,互联网本身低门槛、高效率的信息传播能力,在给公益事业带来巨大关注的同时,也形成了负面信息被快速放大的风险可能。比如,“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冲击、罗尔事件对个人网络求助漏洞的放大和拷问等,都展现出了在没有合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科技破坏力的一面。

从2009年到2018年9月的近十年间,中国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从23.6万增长为76.7万,增幅高达225%。除了传统的救灾、扶贫、教育、医疗、环保类社会组织之外,文化艺术、社区发展、社会创新等更广泛多元的社会组织也在不断成立。庞大的生态,意味着复杂的互动。

互联网公益面临着一大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和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如何建立一套互信机制,使得多方的互动能够既快速又准确无误地完成,以及如何建立一套良性竞争的机制,推动行业整体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社会需求催生了“理性公益”的思潮。

用户的需求:数字公民是理性公益文化的推动者

用户就是上帝,这是互联网文化一部分。

各个互联网平台都得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现在,只要你有一个手机,你也可以化身上帝,通过互联网直接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既可以捐款,也可以用行动支持,参加诸如“冰桶挑战”等趣味性的公益活动。

在互联网世界里,每一个“上帝”都拥有自己的专属“ID ”,他们各种互联网应用中自由地穿梭,独立地选择。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上帝们”还产生了大量记录个人生活消费、生活感悟的用户原创内容。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海量信息,用户除了可以参考其他捐赠人的留言之外,还可以参考专门的慈善评级机构的评价,最终做出理性判断。十余年下来,互联网孕育出了一个新的群体——数字公民,而他们是理性公益文化的最初推动者。

如今,数字公民推动下的理性公益行为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美国有一家名为GiveWel的公益机构,这家机构通过学术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检验特定的慈善做法所产生的效用,将诸如“每挽救一条生命的成本”或“1美元给受益者带来的经济帮助”标用于评价慈善组织和公益项目的效率。2016 年,他们将一个很神奇的公益项目——为疟疾高风险地区购置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提供资金,评为最为高效的公益项目。

从前,大家都是以感性的标准去看待公益项目,但GiveWel这样的评级机构的出现,提醒公众去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哪些公益项目真的产生了好的效果呢?人们一旦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理性公益”就浮现在道路的前方。

有研究证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成熟度越高,公益文化越来越倾向于理性。中国互联网公益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极大提升了公益慈善事业的效率。随着未来公益慈善实践的深入和政府监管机构立法的完善,中国互联网公益也可能出现类似于GiveWell这样的公益研究、评价机构,中国互联网公益文化将向理性公益进一步迈进。

而科技进步也在为理性公益时代的到来保驾护航。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也成为实现理性公益的得力助手。如区块链技术在公益领域的应用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整个公益过程可以被分成若干个节点,每个节点有相应的认证手段,基于技术的手段使得区块链有信息难以篡改的特性,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从而保障他们开展理性公益活动。

公益机构的革新:用透明机制重构社会信任

数字公民有了解公益项目的需求,而设计公益项目的社会组织自然得回应这个需求。但是,公益机构的信息公开透明,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公益行业的主要痛点之一。从前,公益信息的披露主要通过发布财务和项目执行报告来完成。但是,这类报告很多内容比较简单,难以使公众切实了解组织、项目的运行情况。

不透明的过往所带给公益慈善行业的伤害,最典型的莫过于“郭美美事件”。

2011年6月,网名“郭美美baby”的郭美玲发表了一条“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炫富微博,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官方调查表明,郭美玲与红十字会并无直接关联,然而网友们的质疑却一再发酵,大量的负面信息充斥网络,久久不能平息。究竟原因,是因为公众并不了解红十字会的运作流程。

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网络舆论浪潮的洗礼过后,使用互联网手段提升信息公开水平已经成为公益慈善领域的共识。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公益透明机制仍处于一个在快速演进的过程。尽管政府部门在2004年、2016年分别出台了《基金会管理条例》与《慈善法》两部重要的法律法规,但是,现有法规的规则细化程度不高,对于不同类别的机构也没有差异化的要求,这就给信息公开的机制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因此,近十年来,民间力量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

基金会中心网的筹备缘起于一次公益性质的国际交流,当时,中方代表团考察了美国的基金会中心,此前一直在思考公益机构透明度建设的公益人士有了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赴美归来后,由南都公益基金会牵头,与35家国内知名基金会共同联合,参照美国的模式发起成立了基金会中心网。随后,这家新兴机构推出了广受业界关注的“中基透明指数”(FTI)。

中基透明指数是一套以排行榜单位呈现形式的基金会透明标准评价系统,这一排行榜包括了信息披露渠道、完整度等参数,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的查看各家主流的基金会的信息披露情况。一方面,各家基金会可以据此了解自身透明程度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便于各家自查提高;另一方面,媒体报道、公众选择时也有了一个参考,这促进了行业的良性竞争。

近十年来,我国公益行业在信息公开透明机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有基金会中心网这样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各家公益组织自身的信息发布也是越来越高标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效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体系,不仅做到了“结果透明”,还努力推动“过程透明”。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名叫潘江雪,她原在香港工作,是一名金融公司的高管。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江雪到川北藏区做了一次旅行,她为当地的贫困孩子的处境所触动,回来后辞去了金融机构的工作,开始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潘江雪的公益机构借鉴了金融界的思维和模式,建立了一套专业化的信息公开体系,使得他们常年在各大透明度的榜单中排名第一。

潘江雪说,公开是真爱梦想的工作价值观,透明是价值观的呈现方式。“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网站和年报上,而且融入每一个真爱小伙伴每一天的工作细节中。没有过程的透明,就不可能有结果的透明。”

未来,新的公益信息透明机制也许会更频繁、更高效地利用社会组织公开的信息,在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嵌入组织的信息公开水平的展示,给用户更加精确和完备的参考信息。而组织的信息公开水平还可能会和组织所享有的权益挂钩:公益透明度高的组织会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而信息公开不力的组织则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种奖惩机制也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的透明化发展。

平台的创新:腾讯公益首推“冷静器”

2018年3月,腾讯公益在其网络募捐平台上推出“项目透明度公示页”,网民在点击“我要捐赠”时,会看到募款的公益项目在财务、执行、反馈等相关信息。据悉,此一网络组件在腾讯内部被称为“冷静器”,研发人员希望捐赠人在了解清楚之后,再进行理性的捐赠。

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说,仅基于个体情绪的冲动型行善,往往流于一时或一事的付出,难以持久。“我们希望捐赠是发生在像‘冷静器’一样带来的慎重思考之后的决定。我们不仅希望捐赠者在支付前多想一秒,在捐赠后也要能透明地看到项目进度与落地成效。这些额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单纯的资金捐赠更重要。”

腾讯公益“冷静器”是如今互联网公益平台趋向“理性公益”一个典型的例子,设计者没有为了追求一个好看的捐款数字而去撩拨用户情绪,或者迫不及待地通过技术方式加快完成付款动作。为了实现持久而健康的公益行为,平台方在产品设计上保持了理性和克制。这一刻,他们给中性的技术赋予了善意。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他们能为公众参与公益提供引导,帮助人们培养公益理性。腾讯公益上线的“冷静器”是一个开始———一方面它保障了捐款人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防止捐款人“头脑一热”而冲动捐款。对公益项目有足够了解的捐款人,在捐款后会持续关注项目的进展,如果他们感到自己的财富能被最大化利用,他们会更深入地参与项目,成为长期捐款人。

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也扮演了监督公益项目的角色,推动着公益机构朝更加专业、透明的方向发展。平台加强对公益项目的审核,推出一系列透明化项目并不断升级,监督社会组织爱惜羽毛,做好“专业披露、透明呈现”,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目前,许多理性的、专业的组织,能高效利用捐赠,维护好自己的公信力,并平台流量的加持下获得了更多公众的支持。

在最近的几年里,大型互联网公司推动了理性公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他们依靠技术手段在平台上设置有利于理性捐赠的机制,逐步引导网民养成理性捐赠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为群众参与公益慈善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捐赠点滴爱心,进入腾讯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