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天下”的闵子骞

文|陶玉山
我们济南历城区有一公园,名为百花公园。百花公园北边有一处祠堂,祠堂正门的上方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崇孝苑”三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内挂“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的址牌。顺着祠堂北行不远处有一座圆丘形的土墓,这就是以“孝行天下”传颂千古的孔门十哲之一、“爵禄不能移”、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位列第三的闵子骞墓。
闵子骞(前536~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年幼丧母,后父亲娶继母;继母生二子,疼爱有加,而视不是己出的闵子骞却极为反感,百般刁难。寒冬,给子骞做的棉袄以芦花取代棉絮。子骞对此默不作声,逆来顺受。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天气寒冷,无法自如驾驭马车,致使马车滑入路边沟渠里。父亲非常生气,厉声呵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见此情景,父亲明白了子骞为何驾驭不了马车的原因,勃然大怒,执意休妻。闵子骞长跪于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并且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子骞的孝顺大义,感动了父亲,“逐留其母,后母待其如亲子”。这就是民间流传上千年的“单衣顺母”和“鞭打芦花”的故事。后人有诗称颂:“名称大才世这难,袄絮芦花岂耐寒。宁使一身甘冻死,肯教三子受衣单”。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孝”位于“八德”之首,由此不难看出我们民族对“孝”的看重。而二千多年前的闵子骞就是“孝”的代表。他的故事,让一向对弟子严厉的孔子也大为夸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二十四孝图》有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在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闵子骞不仅以“孝”闻名,其德行也是为孔子赞赏不已的。在回答他的弟子中谁的德行修养好时,孔子如在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闵子骞不仅以“孝”闻名,其德行也是为孔子赞赏不已的。在回答他的弟子中谁的德行修养好时,孔子如此说:“任用德行,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虽然闵子骞不是济南人,但是我们城市对这位“孝行天下”的名人是非常崇敬膜拜的,单是整座城市唯一一条以名字命名的道路就是闵子骞路,就是很好的证明。“济南,古齐地。东郭外五里为闵子骞墓。墓之前有祠。”(《续修历城县志》卷第十四)。据相关历史记载,早在北宋之前,我们先人就在现址修造了闵子骞衣冠墓。后因战乱等原因,闵子骞墓“坟而不庙,秩祀不至”,渐渐被人遗忘。时至北宋,人们又在此为闵子骞建立了墓冢、祠堂。此后历经金、元、明、清各朝代,对闵子骞墓、祠堂等均有修葺,占地面积越来越大。至上世纪六十年代,闵子骞墓规模很大,占地有35亩多,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墓地中有合抱粗的松柏30余株,历代碑刻10余通;周边还建有围墙。单是墓就封土直径约有70米,高约20米,祠堂内供有闵子骞塑像。墓地有专人看守。令人惋惜的是,后来闵子骞墓遭到大规模、毁灭性的人为破坏。祠堂被拆,碑刻被毁,古树被砍,墓地封土被挖去烧砖瓦,墓区也缩小为不足10米……而上世纪九十年代,闵子骞路扩宽改造,墓区西部被占用,墓区面积再度缩小。现占地面积只有区区6300余平方米……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其中一点就是体现在对历史文物的重视。2003年,济南市文物局启动了闵子骞墓的修缮保护工程,修建了闵子祠,在东侧建有百余通碑刻组成的碑廊,还有山门、东西两侧的厢房;整修了封土,目前的闵子骞墓封土呈圆丘形,高约2.5米,直径4米,底部用块石垒砌成高1米的保护封土的石墙。两棵硕存的古树在墓地边静静耸立,就像是忠诚的护卫;墓地的北边侧立着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四周有多尊石马、石狮、石羊、石龟等石像。整个墓地看上去布局合理有序,不失为一处宣传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基地,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不知不觉时到中午,温暖的阳光带来让人舒服的炎热。默默吟着“古墓丛祠垂姓名,孝哉闵子死犹生。行人叹息华阳路,芦荻花飞见性情”这首古诗,好像了解懂得了更多历史知识文化的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陶玉山,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济南人。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一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学作品集中。
图片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