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边的灵魂小吃

一说起英国餐,它的欧洲近邻都马上皱眉: 找不出一样当家的菜式,好像此国人光靠喝下午茶,就能勇敢度完此生似的。有个匈牙利人还说:“欧洲大陆的人有很好的食物,而英国人有很好的餐桌礼仪。”真是赤裸裸的挤兑,单摘出礼仪,把英国餐直接淘汰出饭桌了。然而出乎意料,我们在英国海边的几日小住,却累积出对当地小吃的无限深情。
图片
如作者所说:早上起来,卧室门外的院子和山坡已经被小雨洗刷清透,可以在花草间吃早餐;晚上回来,在海浪声的包围里入睡。(郭俏/图)
海角
往北开的火车上午从伦敦出发。我和旅伴喵小姐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翠绿的原野,又讨论起前两晚在伦敦吃的“南非烤排骨”和“英式咖喱”。烤排骨酥松的筋肉和咖喱细腻的浓汤,都让人狠狠惊艳了一把。公平地说,一国餐饮的声誉常常跟游客的真实体验相反。一个误区是,人们把“没有名菜”等同于“没有优等烹饪”了。伦敦事实上早已升级为世界美食之都,而英国餐饮却还背负着一贯的差名,真替它冤。
到达中部的约克后,有两个选择:向西去湖区,向东去海角。
我们往东,找个渔村住几天!喵小姐在海边长大,渔村对她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说不定那里炸鱼薯条的鱼肉都比别处更新鲜呢。”尽管伦敦的经验美好,但对饭食,我们仍不敢过高期待。
海角最有名的小镇是惠特比,那是库克船长当年做学徒的地方。沿海岸线还有大小不一的渔村,都是英国人开车来过海边周末的心头好。即便到了12月冷冬,这里的住所也常是一房难求。我们从惠特比坐了一会儿车来到高坡上的民宿,房东菲尔已经早早等在那里了。这是一栋宽敞的宅院,占据了绝佳的视野。一侧是山景,花草繁茂的院子紧连着后面广袤的山野,另一侧是海景,顺着地势凹下去、然后无限伸展开来的是Robin Hoods海湾,阴天时暗绿色的海水就被它搂在宽广的臂弯里。这房子真像一座巨大的庄园,玩乐器的菲尔夫妇在里面过着无人打扰的退休生活。
“别看是夏末,夜里可不算暖和,暖气你们要记得开。买东西或吃饭要走去村子里。那里的餐厅什么都有,牛排或是海鲜,你们多看几家。”菲尔交代完,就帮我们带上房门。随后又马上敲门,“早餐会准备在柜子里。需要什么就告诉我,我基本都在隔壁。”
图片
作者所住的菲尔家的民宿左侧,就是Robin hoods海湾。古老而沉静。偶尔有露营的人落脚在山坡的开阔处。(郭俏/图)
我们下到岸边的小渔村。村里有两三条蜿蜒细窄的小街,有甜品咖啡店,有Pub啤酒屋和餐厅。超市门口的浅筐里放着香蕉、苹果,小把的荔枝,柜台的玻璃罩子里有传统的司康饼卖,英国人用它配下午茶,我们后来有几次买来当了夜宵。当天的晚饭还没正式开场,我们已经饥肠辘辘,于是径直走进一家提前掌灯的餐厅,点了当日推荐的牛排,真是好大一份,配有薯条和小番茄,端上来像一座小山。还点了鱼饼,外层裹粉炸出焦黄的脆皮,内里是松软的鱼肉块,像吃一块厚实的糕点。吃到一半的时候抬起头,发现陆续进来的当地人都围坐在吧台旁,悠闲地喝起了啤酒。穿摇滚背心的年轻人两次小跑来到身边,弯下腰问:“味道还可以吗?”我们这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间标准的英式啤酒屋,招待交际和闲聊的客人远多于餐客,喝各式啤酒才是主题,服务员对提供正式的晚餐有点手脚笨拙。
蟹肉
第二天早起,打开餐柜,房东准备的早餐都已经整齐地放好: 酸奶、果酱、羊角面包、咖啡、水果茶,一样不少。食物落肚,心神马上安定下来。早餐吃完,小雨也跟着停了,上午的阳光清亮亮洒满山野。
海角山坡上的公交车特别新,刷信用卡就可以付一英镑的车费。到达惠特比,时间尚早。水面上停着很多彩色的渔船,主街上已经人群熙攘。传统的炸鱼薯条店随处可见,用的鱼肉真的更软嫩了些。店里也炸小巧的肉肠,咬下一口,肉香肆意,正好在去看吸血鬼古堡前来个香喷喷的热身。
我们没多久又被路边走过的年轻人吸引住了。他们手里都端着个塑料小碗,一边走一边挖一勺粉嫩的虾仁或小粒的蛤蜊肉送到口中,步子迈得悠闲自在。哦,我们马上来了精神。不远处就看到一间外卖亭,像一般的冰淇淋铺子大小,亭子里整齐地摆着几列小碗,装满各种水产,除了前面看到的,还有海螺肉、小龙虾肉、扇贝肉等,新鲜得好像还泛着海盐的咸味。食欲的闸门瞬间被打开了。不用像在大多数欧洲城市一样,非得进到一家餐馆正襟危坐,才能尝到有限的几样食物。我们就这样沿着马路不紧不慢地晃过去,每个亭子口捉上一两个小碗,就差不多尝了十几种海鲜。哦,话说在这水产丰盛的地方,点昨晚那样的牛排还真有点饥不择食。
图片
海鲜亭子里的小吃,每天都摆满了这样的小碗。可以一路走,一路尝,每口都鲜美。(郭俏/图)
我们最喜欢的是蟹壳肉,已经剥好的蟹肉和肥嘟嘟的蟹脚装回一只蟹壳里,摧刚化柔,旁边配有小盅的鸡尾酒酱或奶黄酱,也可以再撒上几丝嫩绿的豆瓣菜,然后挥起小勺,那一勺松垮垮的甜肉,满口的鲜香。除了临街吃,这种蟹肉也可以在餐厅里点,制作会更讲究些,烘暖的蟹肉搭配两块烤出焦色的吐司,层次又细腻了一些,热度也更适合中国胃。不用自己剥,对旅人是极大的方便。当然也有不少下班族,顺路在窗口买上两只,捎回家就是一顿便捷晚餐。
图片
绵甜的蟹壳肉,吃原味最好,也可以加一点酱料,是整个旅途最饱满的快乐。(郭俏/图)
港口边还有一项有趣的消遣——钓螃蟹。那个年轻爸爸带着两个小孩,就漫不经心地坐在水边的木架上,垂下一条细线,一边端详着水下深深浅浅的纹理,一边从桶里抓出几只幼小的螃蟹轻轻扔回水面。隔了几米远,还有三两结伴的年轻人也像他们一样,盯着水面、垂线、静坐,丝毫没在意身边熙攘走动的人群,竟有种物我两忘的超然。
蟹肉掀起的内心狂潮马上把有限的几天时间变得异常珍贵。我们决定每天中午都先到镇上吃一顿海鲜,下午再去看古堡和街道。但执行到第三天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我们显然高估了肠胃的接纳能力。对着蟹肉,好像哪里被锈住了一样,无法下咽。这才意识到,对海鲜的过分热忱让人有意忽略了它实际的一层腥腻,特别是本地这种冷餐的吃法,胃口一直是有轻微反抗的。古时已有吃货说过:蟹宜独食,不与其他佐物相配。这“独”莫非本身就带有排它的偏性? 细想想,世间其他人与事亦是如此。
乡情
好吧,热情从海鲜柜台不情愿地移开。可刚一转身,又发现了更多诱人的食物。比如有一家巷子里的老店,卖一种从吊炉里拎出来的烤肘子。焦红色的脆皮油光饱满,远远隔着窗户就让人垂涎欲滴了。店里的胖大叔乐呵呵操起大剪刀,抓过你指的地方喀嚓几声剪下最顺眼的那块,放进快餐盒,又从旁边的热锅里挖出一大勺褐绿色的鹰嘴豆泥,啪的一声拍到盒子里。两种色相的搭配,莫名眼熟,有点儿像中国的梅菜扣肉呀。这也是一份临街快餐。我们跟另一对游客母女共坐一条石凳,各自嚼着手里香脆的肉块,偶尔扭头对视,会意一笑,有种“英雄不问出处”的豪放。
图片
小巷里的肘子店,吸引了很多垂涎欲滴的游人。店面很小,买了要在街边找个石凳当快餐吃。(郭俏/图)
每个傍晚回来,我们都到菲尔家对面的牧场旁边散会儿步。黑鼻羊远远地跑到栅栏跟前,呆呆地站住与我们对望,偶尔叫几声。如果我们不走,它们就一直站着不动,好像铁了心要捍卫我们的友谊。牧场外面立着一个小木棚,售卖散养鸡的鸡蛋,把钱放进旁边的小盒子里可以自行买取。热爱做饭的喵小姐起得更早了,因为我们的早餐又加进了两颗水灵灵的煮蛋。餐食完美如此,已经超出预期太多了。
图片
黑鼻羊每天傍晚站在栅栏后与作者及其朋友喵小姐对望,好像天涯海角的一场相认正在发生。(郭俏/图)
一日我们忍不住跟菲尔问起,他们自己怎样理解英国饮食声誉不佳的原因?他笑了说,应该让游客先去伦敦吃上一遭再发言比较好吧。他又想了一阵说,也可能因为英国在二战期间的粮食限量供给,给外人造成了食物粗糙的印象?
凯特·福克斯写过一本妙趣横生的《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据这位人类学家分析,食物在英国人的生命中,确实不像其他地方的人那样,占有优生地位。甚至过分关注口腹之欲,会被视为古怪或尴尬的行为。当然,因为这层让步心理,实际上英国的餐厅比起其他美食大国更加开放和变通,乐意尝试各国烹饪和新式食材及料理方法,给各路厨艺都提供了在本地过招的机会。
临走的前一夜,喵小姐从隔壁房间发来信息: 海水大概真是相通的。不光蟹肉的绵甜勾起了乡情,在有海浪声的屋子里,连睡眠也踏实多了。
郭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