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滎阳文化研究会隆重召开“霞浦郑氏宗祠落成庆典”大会

元月六日上午,福建省霞浦县级文物保护点郑氏宗祠理事会,在松城“旗下街”隆重举办郑氏宗祠落成暨庆典大会。祠内张挂来自海内海贺联50多幅,海外侨胞郑绍安、郑绍旗以及上海商会会长郑建斌、事业家郑世鼎、郑垂生、郑垂旺等专程从新加坡或国内赶回参会。共有260多位宗亲参加,并捐款200多万元。仪宾小姐夹道欢迎,祠内生机盎然,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别开生面的宗长、宗亲、宗族、朋友相聚宗祠。
会上首先由滎阳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高发、名誉会长郑守建、常务副会长郑寿谨分别对一年来筹资建祠紧锣密鼓并按省文物局设计图纸施工以及经费使用情况都作了详细发言。都给到会宗亲留下美好印象。
图片
霞浦松城郑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是霞浦城关目前唯一的一座仿古木结构建筑。该宗祠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约270多万元,为前后二进,大门依次为空斗墙,顶层设三层翘檐斗拱,中圆门左右边门,门额上匾为青石雕刻楷书,上额落款为:“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十月吉日”,正中“郑氏宗祠”四字,下额落款为:“钦加道銜前汀洲府福宁府税厘局马宏斌题。”大门左右镌刻一对富有哲理对联,为青石金字行楷,联曰:“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步入祠内小天井便进入前后祠厅,展现眼帘的是为木结构的单檐歇山顶,青瓦装饰,祠内雕梁画栋。后厅上下层为祖厅,下厅神龛尊恒公,武公、庄公、郑成功、郑和等画像,二层祖厅设祖宗神位,正中高挂黑底金字“滎阳堂”。整座前后厅悬挂十二通黑底金字匾额,五副黑底金字楹联,加上整座建筑精雕细刻,凸显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更引人注目的是祠前一通高2.2米,宽60厘米的青石碑刻暨“郑氏宗祠碑记”,它记载着其建祠历史以及管辖百亩轮年田的祠产,供作祭祖与助学之用。该碑毫无破损,保护完好,文字清晰,记载详细,它承载着家族历史和文化信息与符号的载体,它不仅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是后人研究郑氏文化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图片
从郑氏族谱中了解到,霞浦松城郑氏岀自滎阳,晋代郑氏先祖迁居松城,到唐宋时期郑氏人丁兴旺,各房系都有立谱,有的联建祠。部分子孙后裔,并旅居东南亚、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据《霞浦县志》和有关资料的记载:“旧时宗祠为三进,第一进包括大门及大门内一厅二室,二、三进是祖厅、天井、通道,台阶、走廊、两旁的花台为鱼池、花圃、桂树等诸多景物。”由于历史变迁,解放后其宗祠产权被划归于霞浦一中建校舍。
2011年3月由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敏浩主持召开霞浦县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落实郑氏宗祠产权归属问题。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代表台湾祖籍霞浦郑氏人士,多次到省统战部、霞浦县人民政府要求郑氏宗祠修复,通过努力,祠产问题得到落实。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郑氏文化,目前霞浦滎阳文化研究会根据郑氏历史人物传记载及旧的《霞浦县志》的相关人物传略中,众多郑氏人才中,经过多次宗亲会的筛选,先期选用明初进士郑君老、明代举人郑宪,明经选州判官郑一鹗、明代举人郑洪图(江西都昌县知县)、清代进士郑承祉等举人、进士达十几位,进行搜集撰写“霞浦郑氏历史名人篇”,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传说故事,以教育和激励子孙后裔,勤学奋进,不断进取,为更好地光大郑氏文化而努力!(黄亦钊图文)
来源:人文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