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今天:海地7.3级地震

自然的力量是值得敬畏的,也是非常可怕的,一旦自然灾害爆发,人类基本无法阻挡。

2010年1月13日(当地时间1月12日),在海地发生了7.3级地震,这是当地自1770年以来遭遇的最强地震。有媒体甚至称,海地地震是2010年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总统府

此次地震震源距离太子港约15千米,深度为8千米,地震使海地首都太子港遭到毁灭性破坏,医院、港口、机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地震造成22.25万人罹难,19.6万人受伤,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同等级别的地震。

沉重的灾难

海地位于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交界的地方,处于地震活动末期的恩里基洛-芭蕉花园断层带上,属于地震非常活跃地带。历史上曾多次经历过破坏性地震,如1751年、1770年、1842年等都发生过毁灭性的地震。

震中位置

英国开放大学行星科学家大卫·罗瑟里博士这样表述:“震源靠近地面是在任何给定震级下由地震导致的地面剧烈晃动的主要原因。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发生的晃动往往最为剧烈。海地地震的震源距离首都太子港只有16千米,因此才产生如此严重的破坏性。”此外,一系列强烈余震——次数超过10次,震级超过5级——也进一步提高了破坏性。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穷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回望历史,人口密度大,城市建筑物几乎无抗震设防能力,房子建设缺乏规划、随意搭建,很多房子建在地基不牢的斜坡上,是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损失巨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国救援

海地地震发生后,由专业搜救人员、医疗救护人员、地震专家、技术保障人员等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50余人,震后不到15个小时就完成组队、装备和物资准备工作,于2010年1月13日20时30分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启程飞赴海地,成为第一批抵达海地展开人道主义救援的队伍。他们以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夜以继日地搜救被压埋人员,争分夺秒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关键词:无国界救援

海地地震救援工作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历史上参加队伍数量最多的一次。海地地震发生后,高峰时期共有67只救援队伍、1900多名队员在灾区现场昼夜奋战,有效地帮助当地开展了紧急救援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关键词:防灾减灾意识

“每一次的事故和灾难,都应该成为一次公共应急处理和避险知识的普及课。”每一次面对灾难,除了当务之急的救援与追责,对于如何提升防灾减灾意识,也是值得我们下功夫去做的一件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常性的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教育,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做一个时刻准备应对灾害的“有备族”,也许是我们每个人从今天可以开始做起的一门功课。

历史上的今天,海地7.3级地震,让我们记住灾难,汲取教训,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意识,有效防范自然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