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岛救援——回忆中国国际救援队海地地震救援

编者按:冯海峰同志是赴海地开展救援任务的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值海地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他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这篇文章,呼吁全社会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抵御地震灾害风险。
10年前的1月13日5时53分(北京时间),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19万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倒塌破坏。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受命立即赴海地开展紧急救援行动。根据任务安排,我随队参加了此次救援任务,并负责组织队伍的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此次地震灾害伤亡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加之环境恶劣和社会不稳定等因素,救援难度是罕见的。10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当时救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特别是几件事情一直难以忘怀。
图片
这次国际救援行程远出动快。海地是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距离北京约14000公里。此前在救援队执行的国际救援任务中,行程最远的是距离北京约10000公里的阿尔及利亚。海地地震发生后,地震局立即启动国外地震应急预案和联席会议机制,第一时间判定灾情,针对超远距离投送队伍做出充分准备,并通知救援队各组成单位迅速响应做好预出队工作。在接到正式出队的命令后,立即与外交、民航、海关和机场等部门联络确定队伍航空运输和出境等事宜。各部门都积极主动配合给予支持,有的工作人员提前到达岗位等待或准备好相关手续。由于前期建立的高效联动工作机制,救援队震后不到15个小时就乘国航CA6076航班从首都机场起飞,于北京时间1月14日15时06分抵达海地太子港机场。地震局和军队有关部门4个小时内就组织完成68名队员和15吨装备物资的准备和集结,34个小时到达国外灾区现场,这是历次国际救援行程最远的一次,但也是出队速度最快的一次,成为在美国、巴西等周边国家之后第四支到达海地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为救援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图片
这次救援行动危险大挑战多。在航班即将降落海地太子港机场时,队员们感觉飞机有些晃。事后才知道,因为地震灾害严重,机场已瘫痪,没有正常的航空管理,飞行员得不到飞机降落所需的各种地面数据和信息,我们的国航飞行员是凭借技术和经验盲降。队员们知道后既心有余悸,也为飞行员竖起大拇指。意想不到的是,在下飞机时也没有舷梯。来接机的中国维和警察利用简易的铁架子和高箱车,帮助队员从飞机上“跳”了下来,一起把15吨装备物资从飞机货仓里“掏”了出来。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降落后,飞行员没有把飞机开到停机位,而是滑出跑道后不久就远远的把飞机停住了。原因是飞机没有“倒档”,需要地面车辆保障把飞机从停机位向后推出,再滑行起飞。队员下机和货物卸载完成后,飞行员驾驶飞机直接转了个弯,自己飞走了。这就是中国机长!到达现场后更意想不到的是,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基本瘫痪,大批民众在街道聚集,部分犯人逃离监狱,治安状况混乱,社会极不稳定。救援期间队伍驻扎在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营区,队员们在深夜能够听到清晰的枪声,也听说子弹还击中过围墙瞭望塔的防弹玻璃。为确保救援队安全,每次出营区执行任务,都需要穿防弹衣、带头盔和乘坐装甲车,在我国维和警察的护卫下开展工作。开始队员们有些紧张,但看到我维和警察的沉着、冷静和自信,一切顾虑就烟消云散了。
图片
这次救援环境非常恶劣。海地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地震造成海地太子港(Port au Prince)市中心40-50%的建筑物、Petit-Goave地区超过20%的建筑物、Carrefour地区30-40%的建筑物、Gressier地区40-50%的建筑物倒塌破坏,Leogane地区受灾最重,80-90%建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搜救现场楼板重叠,横梁交错,墙体呈粉碎状夹杂在废墟中,大小钢筋或扭曲或似渔网将废墟层层包裹。搜救过程中稍有不慎或是余震,都会造成废墟二次倒塌,给破拆、掘进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海地地处热带,太子港地区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候。救援期间,当地气温焖热,白天平均气温35摄氏度,水泥地面高达40摄氏度,夜间蚊虫遍布、毒性强,被叮咬后,皮肤瞬间红肿奇痒。搜救中,救援队员要穿着具有防护功能的长款队服,在炎热气候的炙烤下,全身浸透,衣服紧贴皮肤,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不少队员身体出现湿疹等情况。由于地震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加之日照强烈、气温高,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尸体味道,队员作业时需要带多层口罩。加厚口罩带来的是被汗水浸湿后,一吸气,湿透口罩紧贴口鼻,只能出气,无法进气。为避免细菌传染,触碰过遇难者遗体的双手无法接触自己身体,想要正常呼吸,只能用舌头将口罩顶开,强吸两口气,尸体味瞬间充满整个口腔。所有队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超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没有人退缩。
图片
这次救援得到广泛赞誉。此次海地救援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历史上参加队伍数量最多的一次,共有67只救援队、1918名救援队员、160多只搜索犬参与了此次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亚洲唯一一支参与此次救援的国际救援队。在搜救工作中积极与美国、法国、以色列、巴西、西班牙、英国等救援队展开合作,充分发挥了我救援队的专业素养,有效提高了救援成效。其他救援队对我们不惧危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给予称赞,纷纷竖起大拇指说:“China, Great!”。北京时间2010年1月18日凌晨3点(海地当地时间1月17日下午2点),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视察了遭地震破坏而倒塌的联合国驻海地维和特派团总部时,握住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的手说:“我代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你们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并且帮助我们找到了联合国特别代表安纳比的遗体,我再次对你们出色而艰苦的工作表示感谢,谢谢!谢谢!谢谢!”救援队还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OSOCC)工作,与国际同行密切配合,及时协调国际救援队到达和撤离事项,得到了充分认可,也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工作的积极态度。
海地救援已成为历史,地震灾害给海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相信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帮助下,那里的人民已重建家园。我国也是地震多发,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不断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分重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大应急体系下,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