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大代表余敏辉:擦亮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

人民网合肥1月14日电(杨赛君) 安徽省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有2处在皖南, 2014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皖北从此有了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如何保护这张耀眼的名片,让运河文化旅游靓起来、活起来,从而带动皖北文化经济发展?在今年的安徽省两会上,安徽省人大代表、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建议,推动安徽大运河文化带与皖北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
图片
安徽省人大代表余敏辉。王锐摄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重点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3个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标识。大运河安徽段是我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西起淮北市濉溪县、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交界处,流经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又经灵璧县、泗县进入江苏泗洪县境内,全长约180公里,其中有水河段约47公里,地下河道遗址约133公里,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不仅有运河水利工程遗产,运河聚落遗产,还有其它类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桥梁(柳孜桥梁遗址、埇桥)、园林(灵璧张氏园)等。此外,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较多,包括老地名、俗语、民间故事、传说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通过多年实地走访和文献查阅,余敏辉认为,应深入挖掘大运河安徽段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内涵,高质量推进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皖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协同发展,这对推动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促进皖北乡村振兴、实现皖北崛起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余敏辉认为,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安徽段文化内涵,可为皖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全面开展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勘探与发掘,包括著名的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埇桥遗址、宋代码头遗址等水工遗存,濉溪第城驿遗址、唐槐等附属遗存,以及灵璧张氏园亭遗址、花石纲遗址等相关遗存,摸清资源家底,划定红线范围,严控开发强度,以动态方式维系大运河安徽段文化资源的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
淮北泥塑、张氏剪纸、符离集烧鸡制作、灵璧钟馗画创作等工程技术,淮北花鼓戏、宿州泗州戏等戏曲文艺,临涣饮茶、萧县伏羊宴等生活习俗,以及跑旱船等传统节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已处于濒危状态,余敏辉呼吁,要扎实推进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记录、归档工作并建立相关数据库,以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助推皖北乡村产业兴旺,助推皖北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还是一道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地下文化长廊,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迫在眉睫。”余敏辉建议,安徽省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运河文化旅游文章,让运河文化旅游“靓起来、活起来”,把大运河安徽段打造成为运河旅游最佳目的地之一。
此外,余敏辉还建议,结合柳孜运河遗址考古研究,可以创建柳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争取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建设试点。还可实际情况规划建设“隋唐大运河水文化生态博物馆”,提升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