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新村“盘”出七彩新生活——回访总书记挂念的那些地方(四)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金灿灿的新年暖阳,铺洒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平坦的公路上。穿过村口,校车开到家门前,娃娃们上幼儿园、上小学不用发愁。这些变化,令班彦新村贫困户吕有金感觉做了一场梦。“以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住上新房。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住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脱贫摘帽了,腰杆一下硬了。要想一直硬下去,那还得靠自己这双手。”

今日班彦新村。解雁 摄。

2016年8月23日,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村民难忘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此亲切看望了搬出大山的乡亲们。3年多来,班彦新村1300多名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扶贫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班彦新村曾是互助县重点贫困村。说起村子的变化,年近八旬的土族老人吕有荣最有发言权。走进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记者看到,墙上贴着壁纸,水晶吊灯晶莹剔透,地板一尘不染。“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又矮又暗。路也不好,娃娃们出门上学不方便。还难得吃上新鲜蔬菜。”回忆以前的生活,吕有荣说,班彦村地处干旱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水平低,长期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态,人们“天天躺在土窝窝里懒得动”。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这是总书记最牵挂的民生实事之一。在班彦村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充分吸纳群众的合理建议,按照户均0.4亩院落、0.2亩集中养殖区的规模,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居。同时,实施自来水入户和标准化配电工程,修建了卫生厕所、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厨房接通了天然气,并安装了“柴改电”热炕设备。

今日班彦新村。解雁 摄。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输血”只是手段,“造血”才是目的。班彦新村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拓宽贫困群众致富门路,用3年多时间实现了“逆袭”。特色养殖业、非遗手工、酿酒、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电子商务等各色产业“百花齐放”。大山里的贫困村在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09元,顺利实现脱贫退出。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10574元。

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钉……冬日里,张卓玛什姐坐在新家的沙发上,针线在其手间自如穿梭,一朵七彩艳丽的盘绣“太阳花”即将完成。

“我们这边的土族妇女基本都会这门手艺,没搬迁下来之前,盘绣都是用来打扮自己,或送给家人亲友,没想到现在还能用这个赚钱。”张卓玛什姐说。

班彦村妇女正在制作盘绣工艺品。马洪庆 摄。

五十镇党委副书记马洪庆介绍,土族盘绣作为土族民族文化重要标志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近年来,班彦新村依托土族盘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优势,成立了班彦新村土族盘绣产业协会,将盘绣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这些年,我们研发的服饰、首饰等500多种盘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畅销,并销往欧洲、美国、韩国等地。如今,全村145户加盟的盘绣产业,有绣娘145人,其中贫困户93户,骨干绣娘50人,成为村民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建成运营以来,先后接受‘妈妈制造’、唯品会订单8000余件,实现订单收入40.84万元,绣娘最高收入达到了3.7万元,最低也能收入5000多元。”马洪庆说。

班彦新村的“七彩生活”不止于此。曾经的贫困户吕有金,在搬迁前已处于“养老”状态,家庭收入全靠儿子儿媳外出务工。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过他家后,吕有金再也坐不住了,他重新拾起家传的酩馏酒酿造手艺,办起酿酒作坊,第一年就挣了3万元,去年净收入更是超过10万元。

班彦村2018年底建成的酩馏酒作坊。马洪庆 摄。

如今,吕有金的儿子吕官布达吉种植了200亩土豆,修建了400平方米的土豆窖,还养了40头牛,种植了100亩燕麦,为家里的牛提供饲料。儿媳妇永青来自西藏,去年,她通过村上组织的烹饪培训班,在自家小院办起了农家乐。吕有金的老伴儿一脸骄傲地说:“现在的生活好了,真想当面感谢习总书记!”

马洪庆还向记者介绍,2018年底,投资200万元建成酩馏酒作坊,带动10户农户发展起了酩馏酒酿造产业,结合已注册的“班彦”商标,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班彦酩馏酒坊年产量达3.6万斤,已实现销售收入180万元。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岳靓

审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