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有个繁茂了300多年“制瓷王国”,还有重庆沙坪窑开山鼻祖

磁器口因瓷器得名,为何如今的古镇少见瓷器作坊与店面……事实上,从清朝康熙年(1662年)以来,磁器口一带就诞生了一个“制瓷王国”,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繁茂了300多年。磁器口的“瓷”在哪儿?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首席文物专家林必忠提交了一份《关于打造青草坡瓷器小镇的建议》。那么,青草坡瓷器与磁器口有何渊源?
瓷器口岸
鼎盛时期曾有数百家生产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其实,大多数人对磁器口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在历史上,它是一个重要的瓷器口岸。“磁器口的瓷器不仅在重庆,还在长江中上游、嘉陵江地区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林必忠介绍,由于磁器口的瓷器质量好,不漏不“哑”(指敲击的声音响亮),碗的规格多、样式好、质量上乘,特别是土白玉,更是深受碗商的欢迎。磁器口颇具规模的窑罐市场和分布于大街小巷的瓷器门市,将瓷器运销各地。磁器口的瓷作坊、煤窑、土布织造、食品加工等也开始兴起,其中则是以江氏家族的青草坡窑群最为突出。
据了解,磁器口古瓷器的生产,主要是指位于今磁器口西北歌乐山麓青草坡瓷器的生产。磁器口的古瓷器生产,在鼎盛时期曾有数百家之多,从青草坡到上桥延绵数十里都遍布有瓷厂、碗厂等。
林必忠称,磁器口瓷器形成产业,是自清康熙一、二年(1662、1663年)间,福建移民江氏兄弟在龙隐镇(磁器口的古称)青草坡建窑生产青花瓷器,运到龙隐镇上销售或转运至嘉陵江等江河沿岸,至上个世纪七十去年代磁器口瓷器的生产销售基本衰亡停止,磁器口的瓷器足足繁茂了300多年。
图片
图片
磁器口江家裕兴镒碗厂清朝和民国时期生产的民用陶瓷(1662年—1949年),有些陶瓷图案是曾凡陶幺外公(江百禄)亲手绘画而成
江氏家族
沙坪窑的创立者
“江家祖籍为福建省,世代都开碗厂。福建是我国制瓷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建窑和德化窑闻名于世。江氏家族世代以开设瓷厂为业,拥有较为娴熟的福建德化窑白瓷和青花瓷传统工艺。”重庆文史专家曾传宜介绍,青草坡江氏家族既是沙坪窑的创立者,又是沙坪窑的代表。
图片
江氏第九代传人曾凡陶
沙坪坝石井坡青草坡,当地人称江家山,这里有很多江姓人。“青草坡又分为上青草坡、下青草坡。上青草坡主要是碗厂,下青草坡是茶壶、工艺品等瓷器。”日前,记者跟随江氏第九代传人曾凡陶一同来到下青草坡。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陶瓷碎片。65岁的曾帮玉前几天在地里翻土,还挖到了一个完整的瓷器酒杯。
图片
下青草坡小路上,至今可见陶瓷碎片
对家族的制瓷历史,女儿江楠毫不陌生,家里至今还有很多祖辈留下的酒壶、酒杯、佛手等江家瓷器。“小时候,家附近的古窑遗址是我们的乐园,废旧的瓷片充当了童年玩具。”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江楠对瓷器有格外的感情。
图片
图片
江楠展示家中祖辈留下的瓷器
78岁的江泽仁是江楠的九爷爷,也住在下青草坡。来到江泽仁的家,二楼的阳台上有个古旧的木箱,木箱里,全是沾满灰迹的瓷器,打开木箱,他一件一件摆出:夜壶、灯台、酒壶……
“这个夜壶上的图案,是父亲亲自绘上去的。”江泽仁告诉记者,父亲江若雨有很强的美术功底,以前,瓷器上精美的图案,大都是他亲自绘上去再销往各地。后来,家里很多小孩儿都跟这位长辈学过画画。
图片
江泽仁家里箱子里有很多祖辈留下的宝贝
子承父业
第五代制瓷最为兴盛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存在,基本上是父终子承的家族传统格局,以单线、复线等形式延伸、发展。“300多年制瓷祖传,到江氏制瓷业第五代江祥寿时期,其家族最为鼎盛。”曾传宜介绍,那时,江家在青草坡已开设了六家碗厂,作坊规模进一步扩大。仅以江祥寿的碗厂为例,他的碗厂有40来个工人,九个碗车(轮制工具,俗称“车盘”),一口窑炉,一年能烧制出40多窑碗。他不仅在磁器口开设门店,还在较场口等地设点销售。
“江祥寿是江氏第五代传人,当时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去世时,连当时的巴县知县周兆庆也前来祭奠。”曾传宜说。
据了解,江祥寿又名江松亭,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除了开设碗厂外,还大力拓展其它经营范围,贩卖盐巴,开盐店;在嘉陵江放木排,搞木材经营;开设金厂,在朝天门上面的长江岸边淘金,佣工多达数百人。
图片
夜壶上精美的图案是江泽仁父亲亲笔绘上
古窑遗址
青草坡发现20余处
300多年以来,除江氏家族在青草坡开碗厂制造瓷器,并运往磁器口销售外,其他异姓也纷纷仿效。在青草坡、磁器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堪称“制瓷王国”。历史上,青草坡系瓷器产品生产之地,然后通过古老的肩挑背磨方式运输到磁器口,在本地销售,或出口外地。
史料记载,民国初,重庆蜀瓷工厂雇佣约百名工人用磁器口生产的粘土制造各种瓷器,诸如碟、杯、盘、瓶等。1936年,在磁器口马鞍山北侧的蔡家湾创建有利群瓷厂,雇佣工人98人,生产各类瓷具,并在传统土瓷基础上进行改良,生产精细的改良陶瓷,月产量计碗具2750副。1939年春,由杜重远、康心之、卢作孚、周见三等企业家投资两万元,在磁器口抓子洞(即今渣滓洞)创办重庆华光瓷厂,5月初烧制出第一窑瓷器。20世纪40年代,磁器口又建立了鼎新陶器厂、天台陶器厂、砖瓦瓷业生产合作社,均取青草坡一带的白泥、粘土烧制民用和工业陶瓷。磁器口的陶瓷,不漏不“哑”(指敲击的声响),质量上乘,深受陶瓷商的欢迎。
“1949年以前,磁器口河街(沿嘉陵江)有十五、六家碗铺;青草坡有十二、三家碗厂,初时均是江家后代所开,后才逐渐有他姓开办陶瓷厂。”曾传宜说,青草坡江家瓷生产经营的有关遗址遗迹主要有:上下青草坡、凉亭、大河沟、江家祠堂、江家院、瓷器运输线路、磁器口大码头出口处,江家湾、江家山等20余处。
图片
当年产碗留下的石磨
发掘研究
专家呼吁打造瓷器小镇
1949年以后,由于受先进工艺的影响,以手工业作坊形式生产瓷器的沙坪窑产销量下降,市场萎缩。青草坡一带的硅石、劲上、石英砂有的已被开采殆尽,到20世纪70年代只剩下几家生产工业陶瓷的小厂。随着公路、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水上运输减少,磁器口的商业地位下降,也逐渐萧条起来。通过手工业合作化,以及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沙坪窑最终走向了消亡。
为了将家族的制瓷文化传承下去,江氏第九代传承人曾凡陶去年筹建了江氏瓷器陈列馆。青花云纹双喜坛、白瓷坛、榨菜坛等展品,都是他在江氏族人内部发起的征集,曾凡陶说,他希望通过展品,让市民看到家族300多年的陶瓷文化历史。
“由于江家瓷传承时间长,产生的影响大、范围广,被史书、方志广泛记载、文化艺术采纳其题材创作,自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称瓷文化。”市人大代表、重庆首席文物专家林必忠在今年两会上建议打造青草坡瓷器小镇,适时对江家瓷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建立青草坡瓷窑博物馆,成为瓷器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市民了解磁器口的完整历史。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实习生 王子烨/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