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付费阅读开测后的三天:千个头部号无一使用,尝鲜者收获喜人

文 · 志平
1月15日,时隔三年之久的微信付费阅读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开启了灰度测试。有消息称,目前,测试资格只发放给了100多个个人账号。但腾讯官方对鞭牛士表示,并未对外公布过相关数据,至于为何选择这个时间点开始测试,腾讯官方亦未给出正面回应。
付费阅读最初出现的时候,正值知识付费的窗口期,分答、值乎、知乎live等各类付费问答平台还在战场上绞杀。时至今日,知识付费似乎越来越接近“伪需求”的定义。不过,幸存者依然存在,并且在日益壮大。
比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樊登的樊登读书会、李善友的混沌大学等等。
那么,在keso老师和马化腾的催促之下,还拖了这么久才上线的微信付费阅读,到底接受程度如何,又有多少人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尝鲜者寥寥,却收获喜人
鞭牛士
为统计付费阅读灰度测试后的效果,鞭牛士遴选了新榜23个垂类榜单(16日的日榜)中TOP50的个人号(灰度测试定向邀请个人号),总共统计了1150个账号,其中有239个个人号。
但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239个账号中没有一个账号在付费阅读开始测试后的15、16、17日三天内推送过付费文章,其结果有些出人意料。
在公众号数量早已破千万的背景下,239个显然不能代表全部,敢于尝试的人依然存在。目前,鞭牛士收集到了10个开通测试后一两天之内,就推送了付费文章的账号的数据。从数据上来看,这些账号的第一篇付费文章收获不小。
图片
付费阅读?兴趣不大…
鞭牛士
微信开始测试的这几天,有关付费阅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付费阅读推出的时间太晚了。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腾讯与苹果之间,关于文章内打赏、付费分成问题的对立。
开启测试后的微信付费阅读,iOS依然需要走苹果内支付,这也意味着“苹果税”依然存在。而且,从目前一些文章留言区的留言来看,苹果端对文章付费的过程并不友好,卡顿、退出、支付失败是常态。
一些人觉得腾讯跟苹果斗了这么长时间,最后还是服软了。但其实在更早推出的打赏功能上,腾讯是成功规避掉了“苹果税”,结合前后两种情况,说各退一步可能更恰当一些。或者,像三表老师所说的那样“以土地换和平”。
不管怎么样,付费阅读还是来了。如上所述,第一波尝鲜的公众号所表现出的喜人数据,大概率不会成为以后的主流。
为了探究微信付费阅读的现状、前景、趋势,鞭牛士向著名IT评论人keso(洪波)进行了提问:
鞭牛士:您主业是写公众号吗?
keso:是的,主业就是公众号。
鞭牛士:是否收到付费阅读资格,是否有尝试的意愿?
keso:目前还没被灰度到,基本上不太可能长期使用。
鞭牛士:付费阅读会拉低粉丝好感吗?
keso:如果你发布的文章有收费有免费,可能会引发粉丝不满。如果你每篇都收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鞭牛士:目前有这么多知识付费平台,付费阅读还有价值吗?
keso:知识付费平台如果以内容电商的角度看,得到类似京东,是自营;微信公众平台的收费文章类似淘宝,平台玩法,门槛低,参与者多。两者各有优势,无法互相替代。
鞭牛士:可以预测一下付费阅读的未来趋势吗?
keso: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付费阅读不会成为主流,只是一种补充。也就是把收费的选项给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公众号,但实际启用这个选项的应该不会很多。公众号本质上仍然是注意力模式,就是用各种手段吸引读者关注,然后以其他方式变现。直接售卖内容并不适合大多数公众号。
从keso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对于微信付费阅读的兴趣不大,但也没有到排斥的地步。对于很多公众号运营者来说,微信付费阅读并不是兴趣大不大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考虑粉丝的接受程度。
姜茶茶曾对界面新闻表示,现在都是给粉丝钱让其看文章,哪还敢收费。谨慎,是大多数自媒体人的选择。
这种谨慎其实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多方数据表明,如果持续运营,订阅号的阅读率大概在粉丝数的10%左右。不过,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有80%的公众号的打开率不足5%。
公众号的泛滥,以及内容的参差不齐,把自媒体变成了买方市场。数据的好坏,拼的是能否持续输出对粉丝有价值的内容,以及能否熟练使用奇技淫巧讨好粉丝。
caoz梦呓就在发布付费文章的第二天表示,公众号掉粉量创新高。让用户掏钱看内容的窗口期,公众号早就错过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自媒体大多数靠的是广告或电商存活,愿意卖文章以及能卖文章的,没有几个能做到。相比之下,广告收入不仅稳定,而且可观,比如脑洞清奇的GQ,单篇软文可卖到百万(2018年)。
或许,被灰度的一些个人号作者还到不了GQ这个级别,但小团队甚至个人运营一个账号,有两三个体量较大的企业的稳定投放,基本就可以过得很滋润。虽说付费阅读看起来能较好的保护公众号,但其首先面临的是活下去,而不是怎么活。
图片
自媒体人郭静(“郭静的互联网圈”)就对鞭牛士表示:
公众号作为全网流量最大的内容平台,做付费内容的空间很大,关键是要瞅准机会。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也充分说明了内容的价值,这也能倒逼创作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以此更好地吸引粉丝并未内容付费。
即便市面上有那么多的知识付费平台和产品,公众号依然有独特的价值,巨大的流量也需要转化,付费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变现手段。而且,两者的盈利模式和特性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
三表老师在那篇付费文章中曾说道,小说类、类资讯、艺能类、高技术门槛类、文字游戏(MUD)是比较适合付费的内容类型。郭静同样对鞭牛士表示,自己所运营的账号内容,偏向TMT行业的评论和观察,并不是知识性的内容,免费才是更合适的形式。
其实,相比付费阅读,一些自媒体可能更欢迎“付费订阅”。从2014年开始,微博就推出了长文付费阅读,并且采用的是会员制(订阅制)。据当时公布的数据,有作者两个月获得了374万的收入。
对于付费阅读,读者的看法其实分化比较严重,最极端的一个评论是,一旦发现有关注的公众号使用付费阅读就取关。
这种看法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确实有很多人担心,在目前内容好坏难辨的环境下,自己会成为第一批被收割的韭菜。他们大概对2016年的微信红包照片还心有余悸吧。
很多媒体人给了付费阅读一个比较中庸的出路——升级版打赏,其形式大概类似政事堂2019的那篇文章,开放超过90%的内容,付费与否并不影响阅读体验。这种玩法,或许会比打赏更能体现作者和文章的价值。
这肯定不在腾讯的计划之内,但或许会成为不少自媒体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