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波斯王子:为复国投奔大唐,临终遗言“我们现在是中国人”

图片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这首词《定风波》,是晚唐和五代时期著名花间派词人李珣的作品。后人在鉴赏李珣这首词时,会为其怀恋故国、孤洁自守的情怀深深打动。然而,定居蜀中的李珣,怀恋的故国不仅是已灭亡的唐朝,其中很可能还包含了更深的眷恋。因为,李珣正是著名的波斯王子——卑路斯的后人,源自于萨珊波斯的王室家族,
图片
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投奔唐朝的波斯王子
波斯王子卑路斯的故事,为很多人所熟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的“波斯王子伊斯”这个人物,就是作为卑路斯的孙辈设定的。而且,“伊斯”这个名字也正是来自于卑路斯的父亲——伊嗣俟三世(Yazdegerd III,耶兹底格德三世)。
伊嗣俟三世,波斯萨珊王朝末代皇帝,632年在波斯首都泰西封即位。642年的卡迪西亚决战中,萨珊波斯被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彻底击败,立国四百年的王朝土崩瓦解。伊嗣俟三世几经逃难,于651年在木鹿被杀。
图片
据《泥涅师日记》所称,伊嗣俟三世被刺杀时,波斯王子卑路斯还只是个小男孩。卑路斯很害怕,正在等待唐朝军队的帮助,伊嗣俟三世早就已经向唐朝皇帝写信,希望派兵来援救波斯。但是,唐朝一直没有出兵,但大食军队已经快到眼前了。于是,残存的他不再等待,开始向东逃亡。
卑路斯等人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逃到吐火罗,受到吐火罗叶护的保护,得到些许喘息机会。卑路斯意欲东山再起,多次向唐朝求援。最终在661年,唐高宗派出特使王名远抵达吐火罗,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而后又敕封卑路斯为“波斯王”。但是,波斯都督府在大食军队的侵攻下仅仅坚持了几年,卑路斯等人在670年左右不得不继续逃向中国。
图片
卑路斯一行穿越帕米尔高原,他们的家人和其他波斯士兵百姓一起爬过险恶的雪山。途中,许多萨珊皇室的珍宝被遗弃和丢失,其中有一部分在近些年被中国考古队发现。675年,经过数年的长途跋涉,辗转穿越了吐蕃、突厥叛军的控制区,卑路斯终于抵达了唐朝的首都——长安。
在长安城内,早就有很多波斯人来定居,甚至有宏伟的波斯拜火教祭坛。《泥涅师日记》称,“波斯王子为此惊喜不已”。面见唐朝高宗皇帝时,“卑路斯知道不要与天子对视,而是跪了下来。伟大的皇帝站起来,走下他的讲台,他弯下腰来,请年轻的王子站起来。”
“你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别再害怕了。因为你是我的兄弟,这是你的新家。”
图片
此时方认自由身——临终遗言“我们现在是中国人”
据称,卑路斯在少年时就遭遇亡国丧父之痛,此后一直颠沛流离,率领几千人的波斯残军和阿拉伯人周旋多年,大小交战数十次。从651年伊嗣俟三世被杀,到675年抵达长安,卑路斯度过了24年的流浪生活。
在这期间,卑路斯作为一个少年担负了超越年龄的重任,成千上万的波斯遗民将他视为复国的希望和信仰的寄托。到达长安后,饱经沧桑的卑路斯已经成为一名中年人。身边的跟随者们在二十多年里聚散离合,既有无数人付出牺牲,也有不少孩子是新出生的,最终跟着他走到长安的都是最坚定的波斯忠义之士。
图片
抵达长安后,卑路斯被唐高宗任命为右武卫将军(从三品),为唐朝十六卫将军之一。在唐高宗的允许下,卑路斯以长安醴泉坊的波斯胡寺为中心,团结当地的波斯族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波斯社区,开始了融于唐朝社会和生活的进程。
但是,在20多年艰苦生活中熬过来的卑路斯,在长安终于开始享受安定生活,却仅仅在两年多后的677年就去世了。
病重的卑路斯只要求简单的葬礼,唐高宗批准了。《泥涅师日记》记载称,“在病榻上,中国皇帝握着卑路斯的手。皮鲁兹向西看了看,说:‘我已经为我的祖国(波斯)尽了我所能,我没有遗憾。’然后,他向东看,说:‘我感谢大唐,我的新祖国。’然后,他看着他的直系亲属和所有在场的波斯人说:‘贡献你的才华,奉献给皇帝。我们不再是波斯人了。我们现在是中国人。’然后,他平静地死去。”
图片
据称,一匹漂亮的马在他的棺椁周围驰骋了33次,代表着他一生中取得的战斗胜利。波斯王子卑路斯以头朝西的方式的下葬,以回望祖国波斯,但下葬的地点至今不明,甚至有的说葬在帕米尔高原,以尽可能接近自己的母国。
在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有着名为“六十一蕃臣像”的雕像群,均为三品以上的番臣以及羁縻地区的国王、酋长等。其中“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波斯大首领南昧”就位列其中。
图片
西风回首不胜悲——泥涅师作为唐朝将军奋战一生
卑路斯有一个儿子泥涅师(Narsie,纳尔希耶),由朝廷下旨继承了“波斯王”的封号。679年,吏部侍郎裴行俭奉命送泥涅师返回吐火罗,主持西域地区对大食帝国的防御。
但是,裴行俭护送泥涅师归国,其实只是一个计谋,真正目的是以此为掩护,捉拿有反叛企图的西突厥可汗。裴行俭一行抵达碎叶后,成功设计捉住了西突厥十部可汗阿史那都支,兵不血刃平定了西域的潜在叛乱,重新确立了对西突厥各部的控制。但是,裴行俭护送泥涅师的任务也到此为止,泥涅师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重返吐火罗。
图片
此时的泥涅师,也还只是一位少年,却不得不重复自己父亲在同龄时的遭遇。但与卑路斯不同的是,泥涅师这时的身份是中国唐朝皇帝敕封的“王”,也是安西都护府的将军,甚至有史料称尼涅师还迎娶了唐朝的郡主。泥涅师在吐火罗和河中地区召集旧部数千人,在阿史那都泥利(吐火罗叶护)和尼查克(吐火罗国相)这两位英雄的协助下,成为唐朝在当地的一面旗帜。
泥涅师的部众虽少,却有吐火罗叶护国作为稳固根据地,同时得到了西突厥十部和河中地区诸国作为后盾,这些力量也均接受唐朝的封号,属于中国的羁縻地区。另一方面,阿拉伯帝国这时的扩张正处于一个停顿期,暂时无力继续向东进攻。因此,泥涅师在吐火罗坚持抵抗了二十多年,令大唐和萨珊波斯的旗帜在当地屹立不倒。甚至在尼涅师死后,他的余部仍然坚持了很多年,直到751年的怛罗斯之战。
图片
尽管如此,大食帝国经过休整后终于恢复了对吐火罗的进攻。此时正值后突厥叛乱,西突厥也受到波及,西域地区几乎失去控制,时任大周皇帝的武则天难以提供支援。公元706年,“大食兵犯吐火罗”,泥涅师、阿史那都泥利、尼查克等人经过奋战仍然不敌,吐火罗被攻破。
707年,泥涅师重新回到长安,唐中宗授予他左威卫将军(十六卫将军之一)。最终,泥涅师病死于长安,卒年不详。
图片
白云流水似相与——卑路斯后人融入进了中华大地
泥涅师死后,他的儿子尚普继任了“波斯王”的封号,继续留在河中地区坚持抵抗。尚普的事迹,中国史书没有更多的记载,但可以证实的是,波斯王室家族在这时已被唐朝皇室正式赐姓“李”。
此时的吐火罗和河中地区,尚普依然率领波斯旧部坚持着斗争。吐火罗叶护等人也不甘于大食帝国的征服,多次起事反抗。在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在西域重新恢复盛况,大食军队也多次被打着“唐朝”旗号的突骑施可汗所击败,势力一度退出吐火罗和河中地区。但是,随着突骑施可汗被唐朝以叛乱为名灭亡,再加上怛罗斯之战的惨败,唐朝最终在安史之乱后中断了在西域的经营。吐火罗、河中地区以及唐朝直辖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都陷入自生自灭的局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唐朝皇帝唐玄宗逃入蜀中,大批波斯人包括波斯王室部分成员很可能一起逃进了四川。从这时开始,蜀中地区开始出现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李姓家族,这个家族不属于李唐本家,而是来自于波斯。
图片
这个蜀中李姓家族,曾有三兄妹最为出名,包括女诗人李舜弦,曾任前蜀后主王衍的昭仪,以及药物学家李玹,还有就是花间派词人李珣。李珣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而且对中药学的贡献很大,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作为波斯后裔,李珣充分利用祖先遗留的知识,在这部药典中介绍了产自海外的大量药物,成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后世药典的重要引用来源。
十载逍遥物外居,白云流水似相与。乘兴有时携短棹,江岛,谁知求道不求鱼。到处等闲邀鹤伴,春岸,野花香气扑琴书。更饮一杯红霞酒,回首,半钩清月贴清虚。(李珣另一首《定风波》)
波斯王室后代的结局,就如卑路斯王子临终遗言一样——“现在我们是中国人”。(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