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打铁花,他把铁水玩成“花”

大伙知道,100度就能把水烧开,相信谁也不愿意让开水飞溅到皮肉上哪怕一点点——真疼呀!开水尚且如此,换做1600多度的铁水呢?不用说,更得躲得远远的了。可在淄博博山,就有这么一群人,人家不但不害怕1600度的铁水,还把铁水玩出了“花”。
黄向银,博山区中石村村民。往年这个时候,他早就准备好了打铁花所需的“装备”,等着去各地演出。
2019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黄向银拿到了“淄博市中银铁花文化传承中心”的登记证书。然而,组建打铁花团队,却是4年前的事儿。
图片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向银:“第一个就是打城墙,把铁水泼上去;第二个是两个人配合,两个人用木板打;再一个是搭建一个花架,用柳木勺子打上去。用花架子,打上去以后会把铁水粉碎,形成雨林。”
图片
2015年,刚刚组建中银铁花队的黄向银,就在博山区著名的五阳湖水利风景区组织了一次打铁花表演,并大获成功。也是这次演出,进一步坚定了他将打铁花继承和发扬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图片
“一炮打响”的黄向银演出“订单”逐渐多了起来。虽然打铁花“看上去很美”。背后却是复杂的准备过程:支炉具,化铁水,竖松门。单是前期准备工作,往往就需要一上午的时间。
图片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向银:"用焦炭和生铁化出来,一个小时化一吨多铁水,装上焦炭和生铁,用风机吹。40分钟就化铁水500公斤"
图片
除了准备工作的繁琐,打铁花更需要的是技巧和胆量。甭说别的,单是这1600度的高温,一个火星子溅到身上,就够喝一壶的!
图片
黄向银的弟弟 黄向初:“越害怕越容易烫了 ,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光着膀子身上都是汗水,温度高,落身上就滚下来了,不然就粘衣服上了。”
图片
难怪黄向银说,打铁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的,其实是山东大汉神勇威猛的性格和大无畏精神,是真正“勇敢者的游戏”。
打铁花是怎么来的,黄大哥怎么就想起干这个来了呢?
图片
打铁花的记载,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于明清时达到鼎盛。而博山地区打铁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向银:“从洪武年间就有传统,每年正月十五组织打铁花,我村的铸造行业很发达,以前有七八个厂子,是个人企业,当时为了祭拜炉神。”
图片
事实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博山打铁花和黄氏家族有着密切渊源。这在黄姓祠堂的碑文上有着详细的记载。
图片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汝涛:“从明朝初年,我们就以铸造作为谋生手段。打铁花的历史和铸造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碑文上说了,先民是以务农为主,农闲时铸造,擅长锻造,吃苦耐劳。”
图片
时至今日,博山地区的铸造业仍旧发达。单是黄向银所在的中石村就有多家冶金铸造企业。黄向银就是其中一家企业的冶炼工。他干这行,还要追溯到他爷爷——博山曾经远近闻名的锡壶匠黄在宝那时候。
图片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向银:“这是个体手工业登记薄,这是俺爷爷打锡壶的照片,属于淄博黑山,1950年开设的,在淄博市博山区一带,那时候我跟着拉风箱、化锡,从小接触熔炼、化铁水,从那以后才渐渐对这行产生了兴趣。”
图片
今天,黄向银的中银铁花队成员也大都是从事冶金锻造的黄氏家族成员。在他看来,这既是先天的便利条件,也是他作为黄氏后裔的历史使命。因为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中石村打铁花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儿。
图片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向银:“我们这里有见过打铁花的,我们有的队员以前打过。就请教他们,再一起研究探索,把打铁花的技术发扬出去。为当时组建全是自己出资,所有的东西都是凑的。”
图片
黄向银的弟弟 黄向初:”我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因为干铸造比较多,铁水温度太高了,他们从事这个,就敢保护和接触他,不然挺害怕,不敢操作。”
现在,黄向银的铁花队已经发展到了20多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22岁。平时没演出的时候,大家各忙各的;一有演出,随叫随到,早就形成了常态。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谢加福:“我们村是六几年打过一次,我很感兴趣,就参加了,重活不让我干,我负责烧水。”
图片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泽凯:“像我们这种90后没有人去参加这个活动,这种非遗不能在我们90后上断了,要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2018年,黄向银带着几个弟兄到北京的一家打铁花团队学习,优化了所需装备,并进一步丰富了打铁花的艺术表现形式。他说,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在创新中继续传承下去。
淄博市博山区中石村村民 黄向银:“已经注册了公司,下一步就是带着伙计将建个基地去研究,把铁花发扬光大,去创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