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正常体温是37℃左右,为什么人体最适温度却是26℃?

人的体温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会处于一个正常范围内。一般来说,正常人的体温在36.3℃~37.2℃,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存在着差异。
图片
比如:人的口腔温度为36.3℃~37.2℃,腋下温度为36℃~37℃,直肠温度为36.5℃~37.5℃;在一天之中,凌晨两点到五点体温最低,下午四点到六点体温最高,但温差不会超过1℃,另外,女性体温较男性的平均要高0.3℃左右,而且在经期也会有些许变化。
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人体最适温度为26℃,但也不是绝对的,与湿度、气压等很多因素都有关。
图片
在夏季,人体最适温度比25℃稍高,为26℃~28℃,当温度超过32℃时,人体内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会产生不适感,情绪会出现波动。
冬季人体最适温度则为18~25℃,湿度为30%~80%,如果温度低于13℃,人体散热速率会增大,使得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会有冷的感觉。
图片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体温调节是高等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的较高级的功能,对于那些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如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以及无脊椎动物,就不具备体温调节功能,其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维持相对稳定,这些动物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图片
人作为“最高级的动物”,在上百万年的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温调节功能、语言功能等高级功能。
在人皮肤表层,存在着大量冷、热感受器,它们呈点状分布,负责感知外界温度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途径传给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冷或热)。
图片
对热刺激敏感的为热觉(温觉)感受器,对冷刺激敏感的为冷觉感受器。其中,冷觉感受器数量较多,约为热觉感受器的4~10倍,所以,通常认为皮肤对寒冷刺激更加敏感。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热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除了传给大脑皮层外,还会传给下丘脑。
下丘脑会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做出相应反应,具体反应见下图:
图片
下丘脑并不是直接分泌肾上腺素或甲状腺素,而是通过控制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作用于甲状腺或者肾上腺,连接控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的分泌量。
总之,人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人与科学一刻也不能分割:37℃和26℃是热平衡最好的结果
在休息状态下(低活动量),人一天要消耗1500~1600卡的热量,如果是中等活动量,也需要消耗1800~2000卡的热量,活动量越大,消耗的热量就越多。
图片
而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只有20%~25%用于做功,其余部分都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出去。
人体中,产热最多的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热量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2%;安静时骨骼肌产热量约占25%,运动时,肌肉产热量剧增,可达总产热量的75%~80%。冷环境刺激引起的骨骼肌的寒颤,可使产热量增加4~5倍。
图片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散热器官,则承担了主要散热功能,皮肤通过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因此散热过程又称为物理体温调节。
热辐射是将热量以电磁波(主要是红外线)的形式传导给外界,温度越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越大。
但同时,大气中也存在热辐射,人体也会吸收部分热辐射,温差越大,辐射出的能量与吸收的热量相比就越多,散热就越快。
图片
热传导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同样的,温差越大,传热速率越大。
热对流是通过流动介质,如气体和液体,传递热量的过程,空气流动越快,温度越低,则散热越快。
图片
通过以上三种形式散发出去的热量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其中又以热辐射最多,约占60%。
此外,蒸发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散热方式,我们知道,水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而水的蒸发焓为40.63kJ/mol,这意味着,每蒸发1克的水,就要吸收0.58卡的热量。
散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皮肤温度越高或环境温度越低,则散热越快。
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或超过时,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这三种散热方式便无效,只能依靠蒸发来散热。
图片
为了满足人体所需,维持热平衡、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人体进化出现在的结果:体温37℃左右,最适温度26℃左右。
高了,体内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失出去,致使内环境稳态被打破,生理环境不平衡,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细胞坏死、生化反应速率降低等。
图片
低了,人体中的大量热量散失出去,如无法及时补充,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健康。
神奇的自然,造就了伟大的人类!
伟大的人类,适应了变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