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干扰素是增强免疫力的“神药”?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目前仍未有特效药物能治疗该病。
因此,有些人可能会想:有没有一些可以免疫力的“神药”呢?一查,还真有!这是一类在医学上称为“免疫增强剂”的药物,比如胸腺肽类制剂、免疫球蛋白类制剂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免疫增强剂?用免疫增强剂来为普通人增强免疫力,是否真的靠谱呢?
什么是免疫增强剂?真的能提高免疫力吗?
免疫增强剂,实际上就跟听上去一样,的确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
它们主要通过“增加战士数量”(增加白细胞数量、促进淋巴细胞分化、增加抗体)或增强作战能力”(增加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细胞因子释放)这两条路径发挥作用。
我们今天介绍三种常见的免疫增强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干扰素
胸腺肽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胸腺分泌的一种激素,有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分化,能增加抗体形成的作用。
先解释一下:淋巴细胞是什么?
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力军,其中的主要角色是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如果我们将外界入侵者(比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变异的人体细胞(如肿瘤细胞)看作人体健康的敌人,在医学上,这些敌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抗原”。
在抗原等的刺激下, B 淋巴细胞,以及它变身而成的细胞(医学上称为浆细胞)能产生的一类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这类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抗体,就是我们大家认为“提高免疫力”的主角了!这种主要存在于我们外周血的血清中的蛋白,能与相应的抗原(比如病毒、细菌)结合,可以理解为它抓住了这些不法分子,然后连同身体其他的免疫系统“成员”一起,清除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发挥对身体的保护作用。
胸腺肽这种药物一般通过肌肉注射。
当它进入体内,就会充分调动淋巴细胞,促进其成熟分化。
相当于派来了一位“教官”,通过严格训练,让“战士们”迅速成长,达到上战场的状态,更好地打赢“敌人”。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医生给患者使用的胸腺肽类制剂,主要是从动物胸腺中提取的肽类激素。
一般而言,胸腺肽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这种药物,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类人群:胸腺发育不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医生多用它“对付”两种情况[1]:
第一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或继发性 T 淋巴细胞缺陷病等;
第二种,纠正患者的免疫抑制、免疫力下降等情况。这个时候,常常作为辅助性治疗使用。
丙种球蛋白
这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主要是从健康人群的血浆中提取的,通过复杂的生产加工制成,因此价格较为昂贵。
其中,含有健康人体中的各种抗体。
这种药物多通过静脉输注到人体中,相当于为人体免疫系统“补充了新兵”,并随时保持“备战状态”,一旦遇到“敌人”(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入侵,这些“战士”就会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杀灭敌人。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丙种球蛋白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医生一般用于以下人群的治疗[2]:
身体中无法“生产”丙种球蛋白的人群,由于严重缺乏需要补充,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常见的有 X829 连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 G 亚型缺陷病等。
因为患有其他疾病,导致免疫系统被攻击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无法生产出足够的丙种球蛋白,进而需要补充,这种情况又被称作“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
患有重症感染患者、新生儿脓毒血症和艾滋病等人群。医生也可能会结合具体情况考虑,适当给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
干扰素
人体在被病毒感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这种叫做干扰素的蛋白质,它是病毒感染人体后,体内产生的第一道天然免疫防线[3],它可以通过增强身体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打个比方,它其实在“战前动员、鼓舞士气”方面很在行。另外,干扰素还有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的作用。
干扰素主要是通过肌肉注射入人体。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干扰素,最早是通过提取健康人群的血浆分离出白细胞,再用病毒诱导,最后通过分离提纯得到的。
所以当时价格昂贵、分离效率还低。
现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是在细菌上重新组合出干扰素的基因。由于细菌生长、繁殖速度快,这样干扰素的产量就上去了,价格自然也就下来了。
干扰素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目前常用于乙型或丙型肝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也可用于治疗肿瘤,如晚期毛细胞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Kaposi 肉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现在,终极问题来了!
第一、一般而言,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免疫增强剂呢?
一般来说,老年人、儿童、营养状况差的人群,身体的免疫力较低,对抗“异物”入侵的能力不足,这些人群的免疫系统没有或缺少战斗的武器、士兵,甚至没有指挥官。
一旦被某些病原微生物“有机可趁”,引起感染,他们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不容易康复。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考虑在这些人群中适当给予免疫增强剂。
第二、普通人用点总比不用好吧?
免疫增强剂对提升免疫力的作用有限,而且还分人。
如果将健康人体的免疫水平比作一瓶 500 毫升的矿泉水,那么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只有 400、300、200 毫升甚至更少,那么当我们使用丙种球蛋白来补充这瓶水,那么,最高和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将这瓶水补充到 500 毫升,但并不能将水增加到更多。
普通人“用一点”可能还真的不如不用好。
首先,盲目补充“外援”,会剥夺免疫系统自身建立战斗“记忆”的机会。
如果将人体的免疫力比作一支军队,那么每次从患病到治愈的过程都是在练兵,让他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免疫系统还有好“记性”,会对感染的病原体形成免疫记忆,如果下次遇上相同的病原体,也可以很快发挥作用将其消灭。
举个例子,当某种病原体(如病毒)第一次进入人体时,这种病原体就会刺激我们的免疫 B 细胞从幼稚的“准备期”,变得成熟而具备战斗力(医学上称为活化),并且增殖出更多的 B 细胞。最后,这种活化的 B 细胞会产生抗体、杀灭病原体。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般是 3~10 天),而且抗体的数量还比较少。但由于我们免疫系统具备的“记忆功能”,所以在第一次抗原“入侵”后,有的 B 细胞其实不分泌抗体,它们悄悄地“变成”了记忆 B 细胞,担负着“记住敌人”的使命。当病原再次出现,这些记忆 B 细胞就跳过之前艰辛的过程——成熟、活化、增殖,而是直接产生大量的武器——抗体,剿灭敌人又快又好[4]。
如果健康的人体持续接受从外来补充的免疫“部队”,而不是让机体自己来产生免疫士兵,那么身体的免疫系统就失去了“练兵”的机会。
随意滥用此类药物,还可能会引起一些“得不偿失”的结果。
胸腺肽是异源性物质(也就是非人类来源的物质),比如目前多是小牛胸腺提取物,容易引发过敏、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5]。
丙种球蛋白是血液制品,虽然经过非常严格的筛查,但是不能 100% 完全排除血液被污染的可能,的确有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的疾病风险[2]。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而且,丙种球蛋白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短暂,一般 2~3 周就会消失[6],往往需要再次补充。然而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盲目滥用还会为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干扰素在使用时,可能会引起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压痛,全身寒战、发热等不适,还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及肝损伤、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7]、系统性红斑狼疮[8]、类风湿性关节炎[9]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后,即便是医生在平时的医疗工作中使用,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应指征,也就是需要判断患者符合一定的标准,才能对患者用药。绝对不是随便地“想用就用”。
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用免疫增强剂提升免疫力的“能力”有限、性价比低,还有潜在风险,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 张久聪, 董茜, 邵彬. 胸腺肽α1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6, 22(4): 547-549.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2020-02-09).
[3] Sato M, Suemori H, Hata N, et al. Distinct and essential rol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RF-3 and IRF-7 in response to viruses for IFN-alpha/beta gene induction. Immunity, 2000, 13(4): 539-548.
[4] 龚非力. 等. 医学免疫学. 4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5] 王娜, 吴纪宁, 陈海平, 等. 胸腺肽31例不良反应分析. 中国药房, 2004, 15(3): 174.
[6]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军事与特种医学 军队流行病学编委会.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军事与特种医学 军队流行病学.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7] 滕卫平, 陈蕾. α—干扰素致甲状腺自身免疫机制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1996,(5): 299-302.
[8] Pascual V, Palucka K, Banchereau J. Role of innate immunity cytokines in systemic lupus and systemic onset arthritis.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2005, 1285: 50-54.
[9] 刘春. 干扰素与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杂志, 1995, (03): 206-209.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