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在体外究竟能“活”多久?

最近不少朋友都开始复工外出
于是后台经常有读者问
新冠病毒在体外究竟能活多久?
日常接触的物件中
哪些需要格外注意?
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三个维度
病毒是不是一种生命体?
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长和哪些因素有关?
新冠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图片
先看第一个问题
病毒究竟是不是一种生命体?
现在科学界的共识是
一个物体要称得上生命体
必须符合以下七个条件
1、生命体必须能够保持体内平衡
2、生命体要有不同层次的结构
3、生命体必须可以繁殖
4、生命体可以生长
5、生命体可以使用能量
6、生命体能够对刺激做出反应
7、生命体可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那么病毒能不能通过这七道门槛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可汗学院做的这张图
图片
两项yes, 两项no, 还有三项不置可否
比如病毒在宿主外不能复制
但是到了宿主细胞里则可以复制
由此看来,病毒不是生命体
既然不是生命体
严格意义上
我们就不能说病毒是死还是活
它们非死也非活
存在于一个灰色空间里
堪称一种「薛定谔粒子」
所以我们下面说的
病毒能在体外「存活」多久
其实是指病毒入侵宿主的能力能持续多久
接下来再看第二个问题
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长和哪些因素有关?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冠状病毒的结构
图片
看这张图,在最里面
那个螺旋形的物质叫衣壳
包裹的是冠状病毒的RNA
最外面这层球形的膜就是包膜
包膜上长得像黄色图钉一样的东东
就是刺突蛋白,俗称S蛋白
这次新冠病毒的S蛋白
可以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受体结合
从而入侵人体
图片
到这里,问题的关键就来了
包膜是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的
在体外环境下并不是很稳定
如果包膜降解了
病毒自然就失去了感染宿主的能力
比如一般来说
甲型流感病毒的包膜在环境中
大概48小时之内就会被中和
但是没有包膜的诺如病毒
却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周
图片
诺如病毒长这样
包膜的稳定性和很多因素有关
比如温度、湿度、阳光中的紫外线
环境中的PH值以及盐份
都和包膜的稳定性相关
不过这些因素之间经常相互纠缠
对于不同的病毒影响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
在吸水能力强的的多孔物质上(比如棉布)
病毒的包膜更不稳定
病毒「存活」的时间更短
因为水分都会被吸水物质吸附
相反,在非多孔物质上(比如金属)
病毒的「存活」时间会更长
图片
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
新冠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目前极少有验证新冠病毒
在体外「存活」时间的试验
因此大家只能通过
针对其他冠状病毒的试验结果来推测
一项综合了以往22项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
人类冠状病毒可以在
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表面上
最多「存活」9天【1】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评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项针对冠状病毒229E的研究显示【2】
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的时间更长
所以大家外出回家可以洗个热水澡
具体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这里的时间是指病毒的半衰期
也就是病毒量减少到一半需要的时间
而湿度的影响就比较微妙了
总体来说,30%~50%的湿度
对于冠状病毒来说还是比较舒适的
那么冠状病毒在不同材料表面上
「生存」情况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
从原理上看
我们前面讲过
冠状病毒在无孔的非吸水表面
「存活」的时间应该更久
而在吸水的多孔材质上
「存活」时间应该相对较短
但是一项针对SARS病毒的研究
似乎没有体现出这种明显的差别【3】
具体大家可以看这张图
图片
这里的时间是指病毒传染力开始显著下降的时间
不过总体来讲
电梯间的金属表面
门把手、地铁和公交的扶手
这些公共场所的金属表面
都是重灾区
当然我们的手机表面
也非常容易中招
外出回来尽量用酒精绵擦拭一遍
最后再说说我们的手
其实我们的手对病毒「生存」非常不友好
因为手上有很多其他微生物
会遏制病毒的生存
但即便这样
也有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人体皮肤上
的半衰期在一小时以上【4】
图片
而且重点是
一个小时之内
人用手接触嘴、眼、鼻的次数
在15~20次之间
所以还是洗手、洗手、洗手!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
目前还没有研究揭示
新冠病毒在不同环境中可以「存活」多久
根据针对其他冠状病毒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冠状病毒在金属等物体表面
最多可以「存活」九天
一般来说
低温更适合冠状病毒「存活」
金属等无孔材料更适合病毒「存活」
当然铜是个例外
今天就说到这里
期待春暖花开,一切恢复正轨
图片
我种的小植物最近开花了
参考文献:
【1】Kampf G, Todt D, Pfaender S, et al. Persistence of coronaviruses on inanimate surfaces and its inactivation with biocidal agents[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20.
【2】Ijaz, M. K., Brunner, A. H., Sattar, S. A., Nair, R. C., & Johnson-Lussenburg, C. M. (1985). Survival characteristics of airborne human coronavirus 229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66(12), 2743-2748.
【3】Duan, S. M., Zhao, X. S., Wen, R. F., Huang, J. J., Pi, G. H., Zhang, S. X., … & Dong, X. P. (2003). Stability of SARS coronavirus in human specimens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sensitivity to heating and UV irradiatio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S, 16(3), 246-255.
【4】Sattar, S. A., & Springthorpe, V. S. (1996). Transmission of viral infections through animate and inanimate surfaces and infection control through chemical disinfection. Modeling disease transmission and its prevention by disinfection,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