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民歌苏东坡,八月桂花布鲁斯

图片
这是一张冷门唱片,听过的人寥寥无几,虾米网上的音频上传贡献者,是我。
这张唱片也是我的爵士和布鲁斯入门唱片,说起来有点奇怪,但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并不是所有开始,都有一个经典的开始。
这张唱片,也可以说是#那些年莫名其妙上架的唱片#系列,因为没有企划、没有宣传,甚至没有文案,所以完全没办法交待一个歌手的来龙去脉。即,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唱的是啥?
从这张唱片来看,企划和文案,还是需要的。
已知的信息是——张巍1977年随田步老师学习手风琴,1984年随万秀妩老师学习钢琴;1986年随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郭惠英教授学习钢琴;1989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93年考入奥地利格拉兹国立音乐与戏剧表演学院钢琴教育专业,师从Christiana Perai教授学习钢琴主科,并在1994年起,同时选修了Uli Renert教授的爵士钢琴和 Grehard Schuler教授的流行音乐课程。
1997年,张巍转考入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钢琴教育专业(IGP),师从Anna Pfeiffer教授;1999年考入维也纳市立音乐学院爵士音乐系爵士钢琴演奏专业,师从Rudi Wilfer教授;2002年,张巍重回维也纳国立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钢琴教育专业;2004年回国担任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流行音乐演奏教师。
图片
不过,现在打开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官网,发现张巍已经不在教师目录里,不知道后来他去了哪里。这次搜索,倒是意外发现了另一位音乐人安栋,他现在是该学院流行音乐创作系的客座教授。
《八月桂花Blues》是张巍留学奥地利时期录制的作品,整张专辑都在维也纳的EDWARD 18 STUDIO录音室录制完成,除了张巍自己担任钢琴和键盘演奏之外,其它吉他、贝司、鼓和萨克斯的演奏,从演奏者的名字来看,应该都是维也纳当地的乐手。
图片
图片
专辑的音乐,比较偏向于Funk Jazz和Fusion,无论是演奏还是录音,《八月桂花Blues》都有着“理工男”的特点,音乐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即使是萨克斯、吉他的即兴Solo,也是在既有和弦结构上合情合理的发挥。
也可以说,这是一张学院派的爵士、布鲁斯专辑。
当然,这也和张巍本人的古典音乐根基有关。即使是Fusion风格的作品,张巍也没有过多的使用键盘音效,除了一些常用的合成器音色,整张专辑键盘部分,更多主导的还是钢琴。
而有些作品,甚至去掉演唱部分,就像是混合了Bop演奏技法的古典小品,比如《爱情中的你》和《夏天(钢琴版)》。
《八月桂花Blues》整张专辑收录了10首歌曲的12个版本,其中完全原创的作品一共7首,1首是根据宋词全新谱曲,另外还有2首是改编作品。
真正让这张专辑与欧美爵士乐作品不同的,除了张巍用汉字单音节来演唱之外,更多还是因为其中的中国元素。
中西融合跨界,似乎是每个中国音乐人的宿命和毕生追求。无论是什么样的西方音乐形式,中国的音乐人总是会在有意无意间,融入中国的传统元素,并用这样的融合,来完成东方文明的身份认同。
张巍也不例外。不过,张巍对于中国元素的引用,在这张专辑里倒并不刻意。他更多是借用一些民歌的元素,去改编Riff的走向,从而主导出传统爵士和布鲁斯世界里,不一样的韵律。
比如《我的那份爱情》里的Riff,就有一种很“另类”的感觉,事实上,这首歌曲的吉他Riff,就是来自于中国东北民歌《新货郎》,这感觉和Queen在《Dragon Attack》里融入样板戏的元素,简直如出一辙,立刻让音乐从平常的格调中,显得不太平常。
图片
另一首《“送你一朵玫瑰花”之变奏》,直接改编自新疆民歌《送你一朵玫瑰花》,和专辑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即使是律动型音乐,这首歌依然会给人一种火候恰到好处的好听,绝对没有过火的狂野,吉他Solo流畅又精确,萨克斯的加入也是恰如其分。而很明显,这首作品中的吉他扫弦和Bass Line,亦都是从《送你一朵玫瑰花》的曲调中,延伸后产生的“化反”,这也真的是Fusion的意义。
图片
专辑同名曲《“八月桂花”布鲁斯》共收录了两个版本,除了布鲁斯版本之外,还有一个钢琴版。在专辑内页上,注明了这首歌曲是改编自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实际上,关于这首歌曲的归属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多种说法。
图片
关于这首民歌的归属地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中标注为“江西民歌,焕之曲”;《民间歌曲概论》(宋大能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也认定是江西民歌;《中国民歌》(第3卷,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将之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将它作为湖北民歌(鄂东北红安县)选入;而在《中国传统民歌400首》(柳正明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87年版)中,编者将之认定为河南新县民歌;《中国音乐词典》中没有认定它是属于哪个省份或地区的民歌,只确认它“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的曲调,最初是根据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改编的,从这一点上来讲,基本就可以排除江西民歌的发源。至于“河南新县说”、“河南商城说”、“湖北红安说”和“安徽金寨说”等几个版本,哪一个准确,考虑到当时红军战术的流动性,恐怕已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原始界定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最初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或《庆祝苏维埃》,后采纳了一位师首长漆德玮的意见,最终定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作品最早由七里坪的小学教员王霁初根据《八段锦》填词改编。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和词人霍希扬,又把这首歌曲重新改成了民歌合唱曲。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八月桂花遍地开》改成了女声合唱曲,并用于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而这个版本,也是后来大多数中国人最初听到的版本。
民歌就是如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编,最终会变出另一种样子,但没有这样的加工式传承,很多好的民歌,可能就此失传。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王洛宾就是传承民歌最好的代表,很多西域的民歌,也正是通过他的改编和再创作,得以流传至今。
专辑还有一首根据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谱曲的作品《大江东去》。一直觉得,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方式,为古诗词谱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像邓丽君《但愿人长久》这样既贴合原词意境,旋律又赋有悦耳之灵气的作品,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如果还要以爵士乐这样的形式改编,就更难了。
事实上,这首《大江东去》在旋律和原词的结合上,确实算不上贴合完美。旋律破坏了中文音节的美感,而且最终并不能体现出苏轼原作的气质,倒更像是一次音乐与文本的实验,也仅仅只是实验而已。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此时离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小小的团练副使已经整整两年。此时的苏轼对于未来,多少有点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意思,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低谷中,他于这一年接连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章和名句。
这个道理充分说明,知识分子是不能过上好日子的。就像李宗盛在《和自己赛跑的人》里唱过的那样,“人有时候需要一点点刺激,最常见的就是你的女友离你而去”……
不过,苏轼虽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用文字“复原”了赤壁古战场,但他当时所在的黄州赤壁,却并不是真正“赤壁之战”里的那个赤壁。
“赤壁之战”里的赤壁,也被称为“武赤壁”,就在现在的湖北省咸宁市的赤壁市,并位于现在的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就是在这里击败了大举南下的曹操,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战局。
不过,虽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不是写于“武赤壁”,但“武赤壁”同样诞生了很多名篇,比如杜枚的《赤壁》就是写于此地: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当然,这首诗虽然经常出现在文学课和语文课本中,但教材的解读往往突出借小人物抒发家国兴亡这个点。事实上就像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所说的那样,“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首诗,实际上就是杜枚借着踩周瑜,而一吐当时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戾气,还是有的。
而苏轼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赤壁,则是黄州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市的城西。根据沈复《浮生六记》的记述,“黄州赤壁在府城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石皆绛色故名焉。《水经》谓之赤鼻山。东坡游此作二赋,指为吴魏交兵处,则非也。”
不管非不非,名作却从此出现了,更因为名作,让黄州赤壁闻名天下,成了后世的“文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这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图片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以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引用的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1988)的版本,之所以特别注明,是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这首词也有多个文字间略有差异的版本。
主要集中在,有的版本的“乱石穿空”为“乱石崩云”,有的版本的“惊涛拍岸”为“惊涛裂岸”,有的版本的“樯橹灰飞烟灭”是“强虏灰飞烟灭”。甚至就连张巍的这首《大江东去》,也把“卷起千堆雪”,唱成了“激起千堆雪”。
当然,这些小细节对于这首名作来讲,都无伤大雅。
关于张巍这张《八月桂花Blues》专辑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