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口罩说起:福州女婿和他的伍氏口罩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N海都记者 宋晖 林华 实习生 魏雨晴 文/图
口罩
无疑是2020年的“关键词”之一。
那么中国口罩的发明者是谁?
与福州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就说一说这段往事。
蒙面≠口罩,人类发现细菌,口罩也发明了
用一块布把口鼻蒙起来其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人们早就会了,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预防感冒,而是为了不让你知道我是谁。中国武侠中的蒙面大侠和日本的忍者都是典型的例子。
图片
《琅琊榜》里的飞流
图片
资料图
世界上真正的科学口罩由来是这样的:
1864年4月7日,巴黎大学召开了一次科学主题演讲晚会。到场嘉宾不仅有科学家,还有社会名流贵族,甚至连大仲马这样的文学家也参与了。这天晚上主讲嘉宾路易·巴斯德将要介绍他惊世骇俗的发现。
图片
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用他的“鹅颈瓶实验”并告诉大家,生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那些肉眼观看不到的微生物产生的。随带提一句,巴氏消毒法也正是他的发明,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1861年,法国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食物腐败的微生物。1897年,德国科学家弗鲁格证明,医生在手术中直接面对创口,容易引起伤口感染。随后,波兰裔科学家米库利兹明确提出,手术时要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
另一位英国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之间留有足够缝隙,不会导致呼吸不畅。1899年,一位法国医生先是尝试把有支架的纱布缝在衣领上,使用时把领子往上翻;后来又改成了为纱布缝上系带、挂在耳朵上的方式。恭喜人类,现代口罩就这样诞生了。
但那时,在中国并没有医用口罩。
一场战“疫”和“伍氏口罩”
那么在中国最早发明并使用口罩者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伍连德!
年轻时的伍连德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槟榔屿。其父伍祺学系开设金店的侨商,母亲是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侨。
他7岁时进入英国人设立的槟榔屿公学,接受10年制教育。从小就非常刻苦地学习,成绩非常优异。17岁获得女王奖学金赴英国读书,在大考中获得“基本学者”的名衔,包揽学院几乎所有的奖学金和奖章。
游学欧洲期间,他先后在英国圣玛丽医院、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曾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7年,伍连德应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1910年年底,一场可怕的瘟疫,席卷了中国东北部地区: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出现暴毙患者;11月7日瘟疫开始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图片
图片
左:1911年,哈尔滨停业的客栈、学校等被用来当作防疫的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右: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鼠疫实验室里做实验
就如今天的钟南山一样,伍连德不顾安危,亲赴疫情重灾区。12月24日,伍连德来到哈尔滨,第三天后,为了弄清楚疫情来源,伍连德准备冒险解剖一具尸体。
在当地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历史第一例人体解剖,经过伍连德地分析,他认为这属于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当时正值年关,返乡过年民众众多,为了阻止疫情继续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设立隔离区,并向关内征召医生,他甚至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伍,动员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一同加入防疫活动中来。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
他设计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
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这种口罩被称为——
“伍氏口罩”
图片
伍氏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很简单,采用药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纱布,约9寸宽,剪成3尺长,每条顺长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长4寸、宽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每条长15寸,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尾,须经耳朵上方缚结于脑后,两端的下尾也如此。
设计之初,伍连德将口罩的缚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朵上方系在脑后,中间两条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两条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即将缚带简化成两条,而防护作用依然。如此自制的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并且很快被民众接受。
在伍连德的组织下,仅仅三四个月,这场百年不遇的瘟疫终于被终结,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伍连德因此获得了“鼠疫斗士”桂冠而名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伍连德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除了在卫生防疫上的成就外,他还主持创办了二十多所医院或医学院校,力主收回海港卫生检疫权,他还是中国晚清力主禁毒的主要人物。梁启超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在福建
在福建也留下了伍连德的足迹:
伍连德担任中国海港检疫处处长时,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了上海检疫所,后亲赴厦门,收回厦门海港检疫所,使中国人有了话语权,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公民。当时的厦门检疫所,是中国除上海检疫所外的第二大检疫所。据伍连德回忆:厦门检疫所“由于它作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海峡地移民的聚集点的重要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我们正式接管了厦门所(1931年1月1日),林国庚上将(地区长官)用从给移民接种疫苗和检查得来的收入(之前都进入私人的口袋),很快将邻近厦门大学的海滩上一块6.2英亩的土地征来建立防疫医院。一个很好的传染病医院很快在这个古老的要塞建成了。厦门所有自己独立的登船汽艇,宽敞的办公室和接待室,还有一个基金会支持的完整实验室。1931年天花大流行期,这家医院为海运界和当地政府提供了切实的援助……”其实,伍连德并不是他们家族中第一个与福建发生关联的人。伍连德的外公是爱国华侨,伍连德的舅舅们,都先后被送到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并参加了清朝海军。
福州女婿
伍连德的夫人黄淑琼是福州人,也就是说伍连德是“福州女婿”,他的岳父的名字可能更为人熟知——爱国华侨黄乃裳。
图片
伍连德与福州妻子黄淑琼
伍连德对夫人的故乡福州,也深有感情。伍连德曾说:“我和她一样喜爱福州,而且同她的父亲、博纳菲尔德小姐以及诸位至亲一起,访问过乡村地区和散布在群山中别具一格的寺庙。福州的美食,尤其是清蒸鱼总令我垂涎。而那里的妇女,不论是受过教育者还是农妇,都显得那样妩媚与温柔。福州方言是我没有掌握的少数语言之一。”
1905年黄淑琼与伍连德结婚时已23岁,她在父亲身边的时间长,深受父亲宽仁厚德的影响。她的为人处世,也影响了伍连德,伍连德在自传中对她称赞有加:“(她)终其一生都是我最忠诚的伴侣,尽管一直体弱多病,但她竭力照管家庭,是一位可敬的贤妻良母,又是我在北京官场生涯的贤内助。”黄淑琼可以用流利的英语谈论中国艺术和文化、评论时政,在外国公使团,特别是在欧美外交圈中,她特别受欢迎,帮助伍连德建立了许多必要的关系,帮助消除公务活动中偶尔遇到的麻烦。他们在北京的住所,当年曾是北京重要的社交场所。她曾出版了英文小说,向西方国家介绍有关中国古典美女的书籍《杨贵妃》《西施》《王昭君》。
福州人大多都知道万寿桥(解放大桥)头有一座“青年会”,那是黄乃裳留给福州人的建筑:方正造型、欧式门窗、青色瓦片、红色砖墙的美式建筑,建筑面积为8156.4平方米;地板则全用上等楠木铺设;大楼内设有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排球两用球场,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在这里放映……百年来,一直是福州的时尚地标。当年伍连德和黄淑琼多次返榕省亲,一定牵手走过家乡的山山水水,也一定住过父亲建起来的这座大楼,倚窗而望,皓月当空,“流照在碎银子似的闽江细浪的高头”……(郁达夫《闽游滴沥》)
统筹:邦邦 编辑:小燕
您可能还想看这些
海峡都市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