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安:曾被朱元璋称为无双国士,最后却去世于明朝开国那年

说起明朝开国年间的故事,相信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都是耳熟能详,能够说出一连串的名字。
朱元璋、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
图片
不过,受后世很多演义小说的影响,很多人对于明朝的了解,却有些偏离了史实。所以就导致有些人,明明曾经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总是做幕后工作,极少被演义小说提及,所以很少被后人知道。
陶安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明朝开国年间的文官当中,曾经立下过极大的功勋,甚至还曾被朱元璋称为无双国士。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是少有能够得以善终的明初高级文官!
1.慧眼识明主
陶安生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比朱元璋还要年长13岁。陶安出生的时候,距离忽必烈建立元朝,已经有44年了。
图片
虽然仅仅开国只有44年的时间,但当时的元朝,已经显露出种种危患了。
对中国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元朝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却并不是一个长寿王朝,仅仅只存在了98年。所以也就是说,陶安出生的时候,正处于元朝中期。
对于陶安的早年生活,史书上记载的不多。不过,肯定不会很好就对了。因为元朝的时候,国内共分为四种人,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陶安是当涂(今数安徽)人,按照元朝对人口的划分制度,是属于第四等的南人,地位最为低下。
另外,按照史书记载,陶安六岁既丧父。身为南人,又年幼丧父,陶安的成长环境,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图片
不过,陶安的成长环境虽然差了点,但自身却是发愤图强。
《明史》记载:(陶安)矢志读书,日记千言,敏悟异常。稍长,投师李习兄弟,博览群书,尤深于《易》。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浙江乡试。
放在今天,陶安绝对是个寒门逆袭的经典案例。
可惜的是,他出生在了元朝。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第四等的南人,就算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了,往往也得不到重用。就算为官,也只能去做副手。
而且,另一方面,随着陶安年纪越来越大,元朝的统治,也已经越发不稳了。
陶安30岁中乡试。中乡试四年之后,他被授予明道书院的山长一职。类比成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一个中学校长的职位。在这个职位上,陶安干了六年。
但是,在他担任明道书院第三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红巾军起义,正式开始!
图片
这场由韩山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将会彻底推翻元朝。
在山长的位置上,又干了三年之后,陶安实在是干不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局势已经相当混乱,元朝朝廷腐败,起义军又开始以燎原之势,横扫大江南北。所以,陶安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家避难。
至正十四年(1354年),陶安放弃了山长一职,回当涂避难。但是,仅仅在家呆了一年之后,他就遇到了那个将要改变他一生的男人。
朱元璋!
公元1355年,朱元璋带领起义军打到了当涂。陶安前去拜谒,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觉得朱元璋将会是未来的一代雄主,决定加入朱元璋麾下。
图片
加入朱元璋麾下后,陶安献计先取金陵(今南京),深得朱元璋心意。仅仅一年之后,朱元璋就打下了金陵,并且在金陵称吴国公。陶安则被任命为左司郎中。
2.建功立业
左司郎中是个什么官呢?
简单来说,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监察官员。隶属于当时的中书省,监管吏部、户部、礼部等诸司的政务运转。这个官职的品秩不是特别高,只有正五品。但在处理政务方面,确实十分重要的。
当时陶安的顶头上司,就是后来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的李善长。
图片
陶安进入朱元璋麾下的时候,朱元璋还只是红巾军当中的一个小头目。当时,朱元璋的大恩主郭子兴刚刚病逝,朱元璋刚刚独立出来,拥有了一块极小的地盘。而陶安加入朱元璋麾下以后,朱元璋才真正开始逐鹿天下。
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朱元璋南征北战,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渐壮大起来,并且打败了陈友谅,成为江南起义军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支。
在这个过程中,陶安处理政务的能力,绝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因为陶安所做的,基本上都是幕后工作,史书上记载极少。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回想起明初那段历史,对于那些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名将,大多十分了解。但对于陶安这种文官,却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原因。
图片
不过,有一件事,足以证明,朱元璋对于陶安是何等的倚重了。
公元1364年,朱元璋正式称吴王。当时的朱元璋,想要重用刘基、宋濂、章谥、叶琛等浙东名士。在这件事上,朱元璋征询的,就是陶安的意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安还算是刘伯温、宋濂等人的举荐人呢!
又过了三年之后,公元1367年,朱元璋已经基本上快要扫平了江南,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北元抗衡。这个时候,朱元璋终于开始考虑建国的问题。
考虑建国的问题,当然要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礼制了。而陶安正是这件事的最高负责人,是当时议礼的总裁官。朱元璋曾特意赐给陶安家一块门匾,写着: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图片
在朱元璋眼里,陶安大概是真正的国士无双了。
可惜的是,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过极大功勋的陶安,寿命却不长,死在了黎明前夜。
公元1368年九月,就在明朝仅仅开国九个月之后,陶安便因病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徐达和常遇春刚刚打下了元大都,迫使元顺帝北逃草原。
3.陶安的身后事
陶安死在了明朝刚刚建立的那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陶安能够多活几年的话,以他的功勋,说不定有机会和胡惟庸一争高下了。
当然,死在黎明之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谁都知道,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文官,几乎被朱元璋屠戮殆尽。
图片
陶安提前因病去世,得以善终,或许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陶安死后,朱元璋亲自祭奠,追封为姑孰郡公。这个爵位,是仅次于李善长、徐达等人的国公爵位,比刘伯温的诚意伯要高一个品阶。
这个爵位,也足以证明在朱元璋心中,陶安的分量了。
可惜的是,陶安的家人,在后来的明初空印案当中,却遭到了株连。陶安的儿子桃晟,当时任浙江按察使一职,因为空印案的牵连,以贪贿罪被杀。一家四十多口,全部遭到株连。
作为明朝开国年间的顶尖文臣,陶安对明朝的贡献,绝对是非常大的。只不过,因为陶安所做的工作,大多是些幕后工作,所以才少为人知。另外,陶安去世的时间,也算是很凑巧,算是得以善终了。如果陶安有先见之明,告诉自己的后人不要为官的话,说不定结局也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