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惨败,为何直军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斩草除根

1920年7月,段祺瑞率领的皖系军队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队爆发大战。由于皖系内部问题不断,再加上段祺瑞战局布置失当,皖系军队在5天之内便遭到全面溃败。
当然了,直系的胜利,也有奉系张作霖的一份功劳。早在当年4月,张作霖就和直系军队秘密结成了反段同盟,而段祺瑞却一直认为张作霖保持中立。这就使得皖军遭到了直、奉两系的联合进攻。经此一役,直、奉两系共同掌握了北京政权。
图片
一开始,直奉两系共同推出靳云鹏组阁。但由于日本势力的渗入,张作霖迫使靳云鹏下台,转而支持较为亲日的梁士诒担任国务总理。
接着,又由于直、奉双方在直皖战争中分赃不均,两系的矛盾迅速激化。
1922年4月,率先坐不住的张作霖,派出12万奉军南下发起攻击,第一次直奉战争由此爆发。
这场战争,最终以直系大获全胜而告终。
张作霖溃败后,吴佩孚当即下令放弃追击,点到即止。那么,明明是你死我活的军阀混战,为什么吴佩孚要故意放张作霖一马呢?
有以下一些原因。
图片
一、第一次直奉战争的战场在关内。  
第一次直奉战争,是张作霖主动率领部队南下。因此双方交战的战场,主要是在天津、河北、直隶一带。这一带的地盘本来就归直系所有,吴佩孚部队实际上只是在对入侵的敌人发起防御反击,并没有出关追杀的打算。
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当时的奉军12万部队。阵亡、俘虏、逃亡了接近10万人,但这些并不是奉系军队的全部战力。1926年,奉系军队在最顶峰时曾经拥兵35万。哪怕是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之后的第二年,奉军的总兵力依然也有20万。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吴佩孚率领直系军队攻进山海关,那么至少还会有十多万奉军会在关内以逸待劳。
直系军队本身也在战争中受损不轻,如果强行追击,到时候能不能全身而退,就不好说了。
总之,直系军队在当时并不具备彻底消灭奉系的能力。因此吴佩孚肯定不会穷追猛打。
图片
二、外国势力的介入。
当时的中国形势相当混乱,但凡是有强大实力的军阀,基本都有列强在背后支持。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之所以爆发,就是奉系想借着梁士诒来支配中央的财政交通,借日款来赎回胶州济南铁路,并且支持奉系的扩张计划。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要求总统徐世昌免除了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而张作霖也不在乎,他随即宣布了东三省独立,反正背后还有日本的支持。
看到张作霖如此嚣张,吴佩孚和曹锟其实也非常不爽。
但此时英国势力开始介入,他们希望中国继续维持分裂混乱局面,以此在其中谋取更多利益。最终在英国的强势调停下,直奉两方代表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条约。奉军带着残兵败将撤出关外,直军也回到了以前的布防区域。
图片
三、北洋军阀之间的默契。
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阀之间一直都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绝对不会赶尽杀绝。哪怕是战败一方遭到对手全歼,但只要败者通电下野,那么他就可以安稳地去天津租界,过上富足闲适的寓公生活。这条怪异的“君子协定”,基本上对任何人都有效。像黎元洪、段祺瑞也都曾享受过天津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锟、吴佩孚其实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对张作霖赶尽杀绝。
这其中的原因,恐怕还是和北洋军阀大都曾同殿称臣,惺惺相惜有关。在那个时代,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抢地盘,发展势力。对于失败者,众人都乐于给出一条生路。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会成为失败者。给敌人留一条路,也就是给自己留了一条路。张作霖在后来占领北京后,也是留了曹锟一命。
事实上,北洋时期的军阀在很多事情上的立场都是高度相同。尽管他们曾经互相攻伐,搞得民不聊生。但在民族危难来临的时候,众人都展现出了民族气节。比如,张作霖拒绝日本人而被炸死,吴佩孚坚持不合作而被害死。种种事迹,也展现了军阀们的骨气。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