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美好的明天,见到英雄城的别样风情

关闭,痊愈,清零……一份份捷报飞传,一张张笑脸分明。无数个奋战的日夜,我们见到了这座英雄城市、这些白衣英雄飒爽的英姿。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待到一切恢复平静,当人们以游客的身份再次走进武汉,一定会见识到这座英雄城市的别样风情 。

12秒,24小时,48天

3月10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 晴

刘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护士

12秒:12秒促成了我要支援武汉的决定,对于一个人做出一个决定而言,这个时间足够了。在2020年2月9日接到院里的通知后,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完毕,踏上了这次支援武汉的征程。

24小时:24小时,组成了来武汉的每一天。病房里的每一个24小时都会有很多细微的变化。病人的情绪,病情都在发生着细微并向好的转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很高兴。病房外的每一个24小时都会有数不清的人在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有广大民警,部队官兵,社区人员,快递小哥,运送货物的师傅,加班加点生产物资的企业等等。这让我感到身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这股力量让我充满了安全感,同时也让我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48天: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正式封城到此时2020年3月10日.已经整整48天了。下班后我会通过手机看新闻了解现在武汉的情况,48天了从大数据地图中可以清晰的看见,在中国的版图上,越来越多的地区情况变好,新增的人数在不断的下降,治愈的人数在不断的攀升。这些数据都预示着我们所有人团结一心,终将战胜这次疫情。

病房外,举国上下都在心系武汉,心系这里的人民。数不清的人在默默的付出,为支援武汉做出自己的贡献。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等拔地而起,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一个个攻克,这种速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体现了国家的强大,所有人众志成城。身为其中的一员让我倍感自豪。

在医院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天病房里都有好消息传出,新增病人在下降,治愈的病人在攀升,病人的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全力救治,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寒冬终将过去,暖春必将到来。待疫情结束我一定会再来一次武汉,看看这座英雄城市的别样风景。

明天将是全新的一天

3月9日 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沌口方舱医院 阴转中雨

梁道业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重症医学科医生

凌晨2点,睡梦中,虽然没有调闹钟,但是我还是条件反射般的猛然惊醒,掀开被子准备下床,䑃胧中突然想起:昨天下午就已经休舱了,不用去方舱医院上班了。原来,之前一天四班倒的方舱上班时间和规律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望着窗外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起的淅淅沥沥的夜雨,阵阵寒意从窗外飘入,我的头脑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从抵汉开始的抗疫过程也像回放电影一样,一一重现。

关于家国情怀。虽然我已经是一名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员,但是在武汉抗疫期间的所见所闻,再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大家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令行禁止、共同抗疫。方舱医院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院长也好、清洁工也罢,都在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加班加点,努力为一线医务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驻地酒店想方设法改善伙食,保证医务人员的营养和免疫力;后方保障组千方百计筹集物质,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而这一切的一切,令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这一切。

关于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人手不足,我需要上两种班:一种是一线班,每6小时一班,每天4班倒,基本上每隔12-16小时就轮到进舱上班;另外一种班是二线班,每12小时一班,每隔4天上一次。由于上班期间,无法吃、喝,而且经常错过饭点,加上防护装备的通风透气性能极差,工作强度极大,对我而言,确实是严峻的考验,还好凭着之前在ICU练就的韧劲和忍耐能力终于挺过来了。

说老实话,接到通知说去方舱医院支援的时候,我是有点失落的,因为我的专业是重症,总觉得应该是去救治危重病人才能发挥我的特长。但是当进入舱内的时候,看着一个个病人无助的眼神、焦虑的情绪,通过我的努力、解释,病人慢慢变得平静、配合,尤其是对我工作付出道一声“感谢”或者衷心祝福的时候,特别是病人痊愈出院的时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我存在的意义。

爱有不同的界限,大到对国家的爱,小到对家庭亲人的爱。在援汉抗疫期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浓浓的爱意,上至学校唐农校长、医院桂雄斌书记、谢胜院长,下到医院的每一位员工、亲属,都对我们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再三叮嘱;我们队员之间,也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就像一家人一样,你下夜班错过饭点,我提前帮你打好饭,有什么好吃的,帮你拿了放在你门口;志愿者司机师傅24小时待命,随时出动接送我们上下班……点点滴滴,温暖了我们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窝,也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心。

夜深了,窗外依然下着雨,但是我不再感觉到寒意,盖上被子,安然入眠,明天将是全新的一天。

站好每一班岗

3月9日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多云

吴秀清 海口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凛冬将过,皓月长明,疫情即将终时,人间仍会是星河滚烫,水木清华,江山如故。

想起刚到荆州那日的落雪,静谧而纷杂的白无声地覆盖了整座城市,如今雪融化了,我看见了今年的第一抹春色。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时冰面破裂的剧响,所有阴霾之下都隐匿着柳暗花明处初现的希望。

明天将是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季家台分院区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站在偌大的病房里,安静得仅仅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钟表走动的“滴答”声,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一切安静而又美好。和队友们奋斗了将近二十天,看着病患一天天减少到现在清零,既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看到患者们康复出院回归家庭,难过的是即将与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分离,这种特殊的情感值得一生回忆。

查房回到护士站,望着窗外,伴随着夜幕的降临,七点了,荆州市的街道上更显冷清,只剩春风拂过树叶发出的阵阵“沙沙”声。心里突然想,病房之中最后这位病人,心里应该会有呼之欲出的小兴奋吧,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的爆发,我们还会相识吗?

“嘀嘀嘀……7床呼叫、7床呼叫……” 思绪被铃声打断,我飞快地走到病房,还没等我开口询问,她便轻轻地叫了一声我的名字,说想给我拍一张照片,想和我聊聊天。我很惊讶,自己并没有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她是怎么准确无误地喊出我名字的,而且是从那么多的护士中记住我的名字。她带着些许得意的口气说:“有几天你的防护服上写了名字,虽然看不见你的脸,但你的声音和眼睛我记下了,特别是你的右眼角下有颗痣很醒目……” 听完我的心里一片温暖。

她说马上就能出院了,想想那段时间真的很煎熬很焦虑,虽然她不是重症患者,但毕竟是自己是传染源,怕传染给别人,怕别人知道自己得病后投来的异样眼光……我知道她真的是压抑太久了,需要一个发泄口。我没有打断她,我需要做的,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是,在有些人身上,就是一座足以压垮自身的山。

“这应该是你最后一班岗了吧?明天我就要出院了,我虽然知道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对你们的感激之情,但我还是要郑重地说一声‘谢谢’。”作为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感谢的话确实听得很多,但我知道,每一次感谢,都是他们发自肺腑的真心实意,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

这场大疫,隔离病房、病区外的你我他,虽隔离但不隔爱,虽隔人但不隔心。天灾无情人有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慎独精神,兢兢业业站好每一班岗。

我们曾全组“如履薄冰”,今天他康复出院

3月11日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晴

查琼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

今天是援鄂第47天。我们组那个新冠肺炎合并气胸的病人出院,天公也作美。从昨天开始,我们就在为他的出院做准备了。护士为他准备好了制氧机,先试用,后续给他带回去。

这个病人是我们全组手心里的“宝贝”。他40多岁,二月初转到我们重症病房,来的时候口唇发紫,严重缺氧。我们给他上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接下来他又出现了肝功能衰竭,我们赶紧给他加强保肝。好不容易从无创呼吸机改成了高流量吸氧,肝功能也逐渐好转了,病人又出现了自发性气胸,右肺压缩了80%。

没办法,当时只能给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肺张开了,胸引管也拔了,没过几天,病人又出现了气胸,接下来就是我在隔离病房的第一次独立操作,800毫升的气体是我一针筒一针筒抽出来的。记得当时我一边抽心里一边嘀咕,“姐抽的不是气体,姐抽的是新冠病毒!”这种穿着隔离服操作的艰难和浑身闷热汗湿的感觉我会记住一辈子。之后病人总算是太太平平的一天比一天好转,再也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了。他的拆线也是我帮他拆的,还对他进行了戒烟宣教,所以记忆特别深刻。他的整个治疗过程让我们全组“如履薄冰”。

今天,他要出院了,我们由衷高兴。重症病房的患者出院,不能像方舱医院的患者那样载歌载舞,因为病人还是比较脆弱,来不得半点折腾。但我们祝福他的心是一样的,出院那天合个影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看到工作群里他和周教授、刘组长等我们小组成员的合影,我心中羡慕,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照片珍藏了起来。

二组来自中山医院的蒋教授也把他们病房一个房间的三个病人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三个病人都是退休的知识分子,都住院一个多月了。蒋教授给这三个病人分别按上了头衔,一位鼻导管吸氧的做组长,另一位鼻导管吸氧的做副组长,最后一个高流量吸氧的患者因为只能卧床,做组员。三位同志互相监督,做呼吸康复锻炼,看各自是否合格。

晚餐的时候,徐老大贡献出朋友从上海寄来的枫泾丁蹄,下班回来的同事带回了金银潭医院发的半成品麻辣小龙虾,马上请餐厅大厨加工。于是,为了这美味小龙虾,我们戴着口罩在餐厅坐等了二十分钟,看样子大家再忙再累也不愿辜负这美味的小龙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