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系列故事之二:代号“581”的秘密工程

图片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720
往事之二:代号“581”的秘密工程
1957年11月1日,毛泽东应邀参加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的活动,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钱学森也在代表团的行列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
苏联的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发射升空,这无疑对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促使毛泽东意识到航天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只有拥有足够的和平盾牌,才有对战争说“不”的资格。他在随后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用亢奋的语气对苏联领导人说:“希望你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再抛一个更大的东西上去,把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边。那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日子就更加好过了,全人类就‘免于恐怖’了。”
图片
▲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
毛泽东讲这番话时,坐在台下的钱学森心里默默地回想了一遍百天之内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洲际导弹,美国的人造卫星也正在不甘落后地进行着……钱学森意识到,一场世界范围的航天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要想建立一套可靠的国家安全体系,导弹和卫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未来战争中,卫星将成为获取重要情报的工具,一旦战争爆发,对没有这项技术的中国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儿,钱学森坐不住了,散会后立即向毛泽东请假,要求提前回国。毛泽东从钱学森的目光中,看出了这位科学家“只争朝夕”的决心,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图片
▲毛泽东和钱学森亲切交谈
钱学森一回到北京,就接连召集了几次记者会,热情地向记者们介绍卫星、火箭的知识,讲研制导弹、发射卫星的意义。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学会和科普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钱学森又专门做了一场《喷气技术与人造卫星》的专题报告。他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丰富的知识和富有激情的表达,瞬间便激发了科技工作者心中的强国心愿和飞天梦想。钱学森精心安排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对科技界是一次摩拳擦掌的鼓动,也在全社会唤起了一阵强劲“卫星热”,各界人士纷纷致信钱学森,建议尽快实施中国的太空计划。
1958年5月17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在讨论中央工作报告时,身为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正式反映了科学家们的建议,他说:“苏联老大哥的卫星已经上天了,资本主义的美国也发射了卫星,我们中国既是火箭的故乡,又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搞出自己的人造卫星。”
图片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张劲夫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言,是因为不久前,钱学森和竺可桢、赵九章等科学家联名正式向中央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张劲夫的话唤起了大家的共鸣,会场顿时热闹了起来,代表们议论纷纷……
毛泽东默默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不动声色地大口吸烟,等大家说完,他猛吸几口烟后,站起身来说:“苏联去年把卫星抛上了天,美国几个月前,也把卫星抛上了天。那么,我们中国怎么办?”说到这儿,毛泽东把话停了下来,环视了会场一周后,大手一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毛泽东的这番话道出了代表们的心声,也等于同意了科学家们的建议。会场顿时掌声雷动,毛泽东微笑着看着大家,等掌声平息后,又接着说:“我们要抛就抛个大的,要干就干一两万公斤的,不干美国鸡蛋大的。”毛泽东所说的“鸡蛋大的”东西,是指美国在1958年1月31日发射的“探险者一号”人造卫星,这颗卫星的重量只有8.2公斤。毛泽东用幽默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新中国不仅要让卫星上天,而且还是一颗重型卫星。
图片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现场
这次会议后,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将人造卫星的研制列为1958年的首要任务,重点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和重型卫星,计划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这个设想被称为“581工程”。同时组成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581”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卫星探测仪器设计以及空间物理的研究工作。
这项工程之所以被称为“581”还有一个原因。1958年1月,钱学森和几位与他齐名的科学家从国际形势出发,在向中央的联名建议中,描绘了一个大胆而浪漫的设想——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发展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入地,说的是探测地球深部资源的核心技术;下海,指的是研制建造海军潜艇。这几位科学家除了钱学森之外,还有郭永怀、贝时璋……(《天地交响》连载二)
图片
坚定信心,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