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为什么把深圳防控策略作为典型案例?

医疗资源紧张是国内各大城市的普遍痛点,更常常被视为年轻的深圳城市民生服务的短板之一。然而,在疫情凶猛来袭之时,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却评价“深圳的医疗水准已超过新加坡,社区管理水平已超过香港”,并将深圳疫情防控策略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声音背后,是深圳为了将两者从对立关系扭转为因果关系付出的诸多努力。在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每个城市都因人口密集、产业集聚、功能多样等特征面临巨大的应急管理压力,但深圳却冷静沉着地将多年的努力,化作笔下一份特别的“深圳答卷”。
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快速启动高速运转
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了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居住在深圳,深圳拉响了全省战疫的第一声警报。然而,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中,却清晰地展现出了深圳开展战疫更早的时间线——1月8日,发现首例可疑病例后,深圳迅速启动了全市发热门诊病例监测。
对于深圳这座超大型城市来说,“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赢得战疫主动权的关键。而这背后,是覆盖全市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快速响应、高效运转。
2003年“非典”之后,深圳市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市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以10个区疾控中心为骨干,以100多家医院防保科及街道预防保健所和600多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网底。此外,深圳还建立了涵盖疾控、医院、社康、学校、家禽批发市场等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系统,经过多年运作,监测系统日趋完善,为及时发现、报告和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提供保障。1月8日,正是接待了那名症状“不一般”患者的社康医生一个报告电话,激活了这套公共卫生应急系统。1月16日晚,深圳连夜召开会议,启动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防控体系和协同高效、快速反应的重大传染病防控机制。
在深圳新冠肺炎警报拉响后,市卫生健康委医管处处长李林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摸清深圳家底”:“深圳有多少医生、护士?有多少床位?床位里住了多少病人?假如发生像武汉那样的情况,深圳的资源可否hold住?专家、医生又应该去哪里调?”仅用了一个下午,李林就将深圳医疗资源的“毛表”列了出来。之后的每天,他都在给这张表增加新的内容,并将表格摆到桌头,根据新增病例的情况,对比深圳的医疗资源表做判断。
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执业(助理)医师共40399人,注册护士44321人,可供应床位数51318张。可是深圳的常住人口超过了1300万人,如果疫情暴发会不会一床难求呢?就在市民担心之时,被确定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收治医院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不过2天时间就腾出了1100张床位;同时,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禾正病区、深圳大学总医院作为“第二病区”,已经做好准备。
最让深圳人印象深刻的是,仅用20天,市第三人民医院旁边的一片荒坡地上,一个现代化、高水平的应急院区便火速建成,增加床位1000张,其中负压床位800张、ICU床16张。“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更早、更快、更准,科学安排、周密部署各项防控措施;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坚持“四个集中”,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这场战疫,深圳一开始就取得了先机。
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市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医学专家组组长冯永文表示,经过“非典”以及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考验,深圳城市应急处理的响应速度、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完善以及政府和全社会提供的支撑保障体系,都有了显著进步,诊断、临床、重症抢救、科研检测、对医务人员的保护等工作也全面升级,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经受了全方位检验。
图片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项目建设过程的无人机拼版照片(上图2月9日摄,中图2月13日摄,下图2月28日摄)。 新华社发
城市内外严防织就严密的疫情防控网
1月23日,武汉“封城”,恐慌在全国飞速蔓延,深圳要封城的消息也在网上发酵,搅得人心惶惶。深圳有关部门在直接回击谣言的同时,更是用行动表明了深圳不封城的信心和底气。
面对人员返深高峰给城市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压力,深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在敞开的城市大门之上编织全覆盖、无死角的疫情防控网,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行。在对外严防输入的同时,对内严防扩散,通过构建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在社区筑起一道“防疫墙”。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科学有序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请车上所有人,打开车窗,拿出手机,扫二维码。”当入深车辆行驶至G94高速深圳观澜收费站检疫点时,车主们就会听到上空传来这样的喊话。抬起头,人们会看到一架小型无人机低空慢行,“脚上”挂着一张二维码,提醒大家进行入城申报。疫情期间,深圳在“两站一场一港口”全面设置联合检疫点,在49个城市高快速路口设置交通卡口,入深“逢车必检、逢人必查,不漏一车、不漏一人”,高科技防疫力量的运用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一系列突发的高风险事件,更是考验了深圳的应对能力。首当其冲的便是“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事件。1月25日,“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搭载着6000多名人员(含近5000名旅客)驶近深圳蛇口太子港,其中有9名发热人员。而深圳仅用了24小时,就完成了船上人员的检测、隔离等工作,未出现一例感染病例。
当入城的车主需要扫码申报时,城内住宅区、城中村的居民也开始了“亮码”通行的生活。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凭“码”出行的城市,疫情期间坚持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社康医生、社区民警“三位一体”社区防控小组,构建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防控网络,对全市4882个住宅小区、1880个城中村实行围合封闭管理,坚持做到“五个100%”、认真执行“十个一律”,全力落实“四个重点”,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充分发挥深圳基层治理和社区网格管理优势,严守社区小区“最后一公里”。这些社区防疫措施被证明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市未出现一例社区小区疫情扩散事件,受到来深考察的世卫组织专家组的肯定。
图片
▲深圳交警头戴高科技产品对车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工作。
保障民生是城市有序运转的基础
正月初五一早,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除了医疗系统的负责人外,还有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忠。“近期部分市民的消费习惯出现了新变化,可能喜欢多买一点菜放在家里,政府主管部门和商家要适应这种变化,及时满足市民的需求。”他一番接地气又幽默的回复迅速引来了网友的点赞。
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果说医疗力量是先锋队,那么民生保障就是低调却不可或缺的后勤队伍。只有保供应、保民生,人心才能安定,城市才能有序运转。战疫当前,如何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统筹好,是对城市应急系统的极大考验。
大年初二,随着深圳封城的谣言四散,部分市民担心买不到粮油果蔬等民生商品,出现了“囤货”式的采购行为,导致深圳不少商超门店出现了货架全空的惊人现象,连平日购买频次不高的米面粮油都成了“畅销品”。即使各大商超紧急调拨货源,翻倍加大订货量,增加补货上架次数,可仍然抵不过市民突然暴增的非理性抢购。由于当时深圳海吉星大部分商家都在休息,那几天,深圳各大商超的蔬菜采购员们都只有一件事——疯了一样发动各种资源找菜。
对此,市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迅即召集全市主要商超企业,召开全市肉菜供应保障会议,重点研究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蔬菜供应保障工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35家深圳市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基地企业,在海吉星召开保供稳价会议,动员农产品企业全力对接协调货源,加大采购量往深圳运菜,同时加强市场供销信息监测,通过政府补贴调动供应。短短两三日,市内各大商超迅速恢复货源充足、储备充裕、价格稳定的常态。
衣食住行水电气,市民生活一样都少不了。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公安、交警、城管、环卫、民政、气象、地铁、公交、物业等部门坚守岗位,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运维并推出诸多贴心的无接触服务,让城市在遭受疫情侵扰的情况下依然稳定有序。
当疫情防控形势日益转好,深圳也从超长待机中“醒来”,面临既要保安全、也要保经济的“两难”。作为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肩负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责任,深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超前谋划,密集出台多项惠企政策举措,为复工复产提供了保障,也为社会恢复正常运转增强了信心,将“两难”变“两全”。
图片
▲深圳交警在观澜收费检疫点指挥车辆行驶。
依法防控书写法治城市新实践内涵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从特区立法到依法治市,深圳在法治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回顾疫情之初,深圳一早就按下了“法治键”。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全链条发力,为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注入新的实践内涵。
1月27日上午,成立不到24小时的法律服务组,就将一份关于保障疫情防控工作依法开展有关方案的报告,提交至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并获批准通过。该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梳理了政府在人员隔离、紧急措施、疫区宣布、调用征用、应急处置、流动人口管理、交通卫生检疫、信息发布、群防群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法定职责和权限,确保关于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和相关措施从一开始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因疫情无法及时返岗的员工被辞退怎么办?新冠肺炎患者拒绝隔离怎么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的法律依据何在?……随着疫情的发展,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困扰着市民,也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于这些问题,市司法局逐一审核把关、预判作答,充分发挥法治在疫情防控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针对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事项,不仅提供了执法指引,还就佩戴远程医学观察终端等电子设备进行法律论证;针对延迟复工、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人员防控、临时征用、确诊病例信息公开、中小企业减负政策、政府物业减租、紧急防疫物资采购等事项,都进行充分的法律分析并给出法律意见。
在引导市民依法防疫的同时,深圳也加大了疫情防控执法司法力度,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有关法律法规。摘口罩朝工作人员吐口水,被治安拘留10日;确诊后隐瞒疫情发生地行程,被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予以立案侦查;利用口罩等紧缺防护物资进行诈骗,被判刑10个月……对各类涉疫情违法行为和犯罪活动,深圳严格惩处、绝不手软。
在与疫魔的抗争中,深圳骨子里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也体现在了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之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源头被指与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有关。疫情未结束,《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已出台,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从草案提出、专题调研、征求意见、审议、表决,各个环节都特事特办,不到3个月,便经市人大常委会一次审议通过。条例规定,非法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最高可按货值的三十倍处罚,处罚额度较广东省刚刚通过的相关法规更大,堪称“最严立法”。
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深圳的城市应急体系凭借40年来的摸索、实践经验,实现了及时响应、科学调度、高效运转,保证这个超大型城市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时依旧从容有序,稳定乐观。这一份世卫组织向世界推荐的“深圳答卷”,再次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推进治理现代化做出了示范。
晶报特别报道组
来源 | 晶报APP
摄影:赖犁
编辑:刘珂